明清[明朝和清朝的合稱]

明清[明朝和清朝的合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1616年-1912年),是由滿族人,在遠東建立的國家,它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常被合稱為“明清”。

明清是封建社會由盛而衰的時期,這一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封建專制主義集權加劇,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並緩慢發展,思想受嚴格控制。

明清時期常被認為是中國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清(清末)朝表現得尤為明顯。

歷史沿革

明朝建立

南京城門 南京城門

公元1351年5月,韓山童、劉福通領導紅巾軍起義爆發。次年,郭子興回響,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不久,貧苦農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湯和邀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功,受郭子興器重和信任。之後,朱元璋離開濠州,發展自己的勢力。公元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公元1363年,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史稱西吳。公元1367年,攻下平江,張士誠自盡,後又滅浙江的方國珍。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西曆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後進行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惠宗北逃。之後朱元璋又相繼消滅四川的明升和雲南的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遼東的納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敗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前期

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

明太祖即位後一方面減輕農民負擔,恢復社會的經濟生產,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明太祖確立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同時朱元璋多次派軍北伐蒙古,取得多次勝利,最終在捕魚兒海滅亡北元朝廷,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擅權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總計株連者達三萬餘人,史稱胡惟庸案。此後,明太祖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餘人,史稱藍玉案。加上空印案與郭桓案合稱明初四大案。此時除湯和、郭英與耿炳文外功臣幾乎全數被殺。明太祖通過打擊功臣、設立錦衣衛加強特務監視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公元1398年明太祖駕崩,由於太子朱標早死,由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為鞏固皇權,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代王、齊王、湘王等先後或被廢為庶人,或被逼自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離燕王的精兵,準備削除燕王。結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起兵,最後率軍南下,占領京師,是為靖難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號永樂。明成祖時期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出擊安南,將安南納入明朝版圖,設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後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後的韃靼與瓦剌。自公元1405年開始派宦官。

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

鄭和下西洋,向各國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貢體制。其規模空前,最遠到達東非索馬里地區,擴大明朝對南洋、西洋各國的影響力。 文治方面,明成祖修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即告完成。公元1405年明成祖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並設立北平國子監等衙門。公元1416年明成祖公布遷都的想法,得到認同,隔年開始大規模營造北京。公元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遷都。因為永樂年間天下大治,並且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學者將這段時期稱為永樂盛世。 明成祖駕崩後,其長子朱高熾即位,即明仁宗,年號洪熙。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楊”等賢臣輔佐朝政,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爭以積蓄民力,鼓勵生產,寬行省獄,力行節儉。明仁宗駕崩後長子朱瞻基即位,是為明宣宗,年號宣德。他基本繼承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並且發起最後一次下西洋。同時,明宣宗打破明太祖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規矩,設立內書堂教宦官讀書,為明英宗時期的太監專權埋下隱患。

明朝中期

•危機與內亂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朱祁鎮

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朱祁鎮繼位,即明英宗,年號正統。此時太監王振開始干政,公元1442年限制王振權勢的張太皇太后去世,當時明英宗僅十五歲,王振更加攬權。元老重臣“三楊”死後,王振專橫跋扈。公元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漸強大,經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公元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軍南下伐明。王振聳使明英宗領兵二十萬御駕親征。大軍離燕京後,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懼不敢戰,又令返回。回師至土木堡(今河北省張家口懷來縣),被瓦剌軍追上,士兵死傷過半,隨從大臣有五十餘人陣亡。明英宗突圍不成被俘,王振為將軍樊忠所怒殺,史稱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一個轉折點。

于謙 于謙

兵部侍郎于謙擁戴明英宗弟朱祁鈺即位,以求長君,即明代宗,年號景泰。于謙升任兵部尚書,整頓邊防積極備戰,同時決定堅守北京,隨後兩京、河南、山東等地勤王部隊陸續趕到。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也先安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關。于謙率領各路明軍奮勇抗擊,屢次大破瓦剌軍,也先率軍撤退。明朝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于謙力排眾議,加緊鞏固國防,拒絕求和,並於次年擊退瓦剌多次侵犯。 也先於公元1450年 釋放明英宗。然而明代宗因為皇權問題,不願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願遣使迎駕,又把明英宗困於南宮(今南池子)軟禁,並廢皇太子朱見深,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見濟病死,沒有兒子的明代宗也遲遲不肯再立朱見深為太子,儼然有奪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嚴重對公元1457年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聯盟,欲擁戴明英宗復辟。趁著明代宗重病之際發動兵變。徐有貞率軍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領東華門,立明英宗於奉天殿,改元天順。他們貶明代宗為郕王,並且逮處死於謙及大學士王文,史稱奪門之變。明英宗復辟後,略有新政,廢除自明太祖時殘酷的殉葬制度。之後因為內部政變流放徐有貞,因為曹石之亂誅殺石亨、曹吉祥等人,並且以李賢等賢臣掌。公元1464年明英宗去世後,朱見深即位,即明憲宗,年號成化。明憲宗為于謙冤昭雪,恢復代宗帝號,平反奪門一案,人多稱快。但明憲宗口吃內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終日沉溺於亦妻亦母的萬貴妃,寵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術。以至奸佞當權,西廠橫恣,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明憲宗直接頒詔封官,是為傳奉官。這使得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直到明孝宗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該舉措事實上鼓勵豪強門閥兼併土地,危害不淺。

•中興與禍亂

明孝宗 明孝宗

公元1487年明憲宗去世,其子朱祐樘繼位,即明孝宗,年號弘治。使得自明英宗以來的陋習得以去除,被譽為“中興之令主”。明孝宗先是將明憲宗時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罷去,逮捕治罪。並選賢舉能,將能臣委以重任。明孝宗勤於政事,每日兩次視朝。明孝宗對宦官嚴加節制,錦衣衛與東廠也謹慎行事,用刑寬鬆。明孝宗力行節儉,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明孝宗的勵精圖治,使得弘治時期成為明朝中期以來形勢最好的時期,明史也稱明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被稱為弘治中興。公元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為明武宗,年號正德。明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戰事頻生,先後發生韃靼達延汗(明史稱韃靼小王子)進犯、寧夏安化王朱寘鐇謀反、山東劉六劉七民變、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公元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寧王為由而南下遊玩,以大將軍朱壽為名前往南京,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寧王。班師回京途中,於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1521年於豹房駕崩。

清官海瑞 清官海瑞

明武宗駕崩後,明孝宗之侄、興獻王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統,是為明世宗。登基前後,引起明世宗大禮議之爭。公元1534年後明世宗即不視朝,但仍悉知帝國事務,事無巨細仍出於世宗決斷。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宮中日夜祈禱。先是將道士邵元節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邵死後又大寵方士陶仲文。公元1542年十月,乾清宮發生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餘人與寧嬪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宮變。此事後,直至世宗駕崩前一晚,世宗遷離大內移居西內。 嘉靖一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據河套。公元1550年韃靼首領俺答進犯大同,宣大總兵仇鸞重金收買俺答,讓其轉向其他目標。結果俺答轉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搶掠之後西去,明朝軍隊在追擊過程中戰敗,此為庚戌之變。世宗時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與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與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並且後襲擾山東、浙江、福建與廣東等地區。戚繼光與俞大猷平定浙閩粵等地的倭寇,為後來隆慶開關建立好背景。另外葡萄牙人在公元1557年開始移民澳門,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門始終為廣東布政司香山縣管轄。公元1566年世宗駕崩,皇太子朱載垕即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翌年為隆慶元年。

後期的反思

張居正 張居正

明穆宗即位後,即啟用在藩邸的老師高拱、張居正。隆慶初年,陸上與蒙古達成和議,史稱俺答封貢;海上開放民間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因為這兩項措施,明朝又重現中興氣象,史稱隆慶新政。隆慶六年,穆宗皇帝因中風突然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改元萬曆。由於神宗年幼,於是由太后攝政。重臣高拱由於與太后信任的宦官馮保對抗而被罷官,相反張居正得到馮保的鼎力支持。張居正輔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內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機構中的冗官冗員,整頓郵傳和銓政。經濟上,清丈全國土地,抑制豪強地主,改革賦役制度,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軍事上,加強武備整頓,平定西南騷亂,重用抗倭名將戚繼光總督薊、昌、保三鎮練兵鎮守長城,使邊境安然。張居正還啟用潘季馴治理黃河,變水患為水利。同時張居正嚴懲貪官污吏,裁汰冗員,但他自己本身也貪污受賄。萬曆五年秋,張居正父親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憂(解職回鄉守孝三年),但張居正以為改革事業未竟,不願丁憂。他的政敵藉此大做文章,此即為奪情之爭。最後在神宗和兩太后的力挺下張居正被奪情起復(免於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並未被中斷。但是,這成為了他的政敵之藉口。同時,張居正利用自己的職權讓自己的兒子順利通過科舉進入翰林院。張居正死後立刻被反對改革的政敵清算。張府一些來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於內,餓死十餘口。生前官爵也被剝奪。

怠政與滅亡

明神宗朱翊鈞 明神宗朱翊鈞

張居正死後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對朝政的興趣,但不久就開始怠政。萬曆十五年(1587年)後,神宗就開始連續不上朝。自萬曆十六年(1588年)後,早朝也經常看不到神宗。神宗整日在深宮中不理政事。同時,神宗還好建設,經常大興土木。在他廿一歲時就開始籌建陵園。萬曆十七年,大理寺左評事雒於仁上《酒色財氣四箴疏》,稱神宗沉湎於酒、色、財、氣,神宗不欲外人得知,留中不發,從此皇帝將奏摺留中,無限期扣押不予處理,遂成慣例。神宗還派太監為礦監和稅監搜刮富商財產,同時由於深受神宗信任的遼東總兵李成梁後期的腐化墮落大肆謊報軍情,騙取軍功封賞,在軍事打擊目標上偏袒努爾哈赤所部,導致明朝末年邊患嚴重,並最終導致滿清入主中國。由於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現象非常嚴重。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

在軍事方面,以萬曆三大征最為功勳卓著,但損兵折將極大。萬曆四十六年(1617年),後金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反明,兩年後(1619年)在薩爾滸之戰中大敗明軍,明朝對後金從此轉為戰略防禦。

清太祖努爾哈赤 清太祖努爾哈赤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去世。其長子朱常洛登基是為明光宗,光宗僅在位一個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紅丸,九月一日五更時猝死,時年39歲。

明熹宗在位期間,政治更加腐敗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啟用東林黨人,結果導致東林黨與其它黨鬥爭不斷,明熹宗因此對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賢藉此機會幹預政治,將齊楚浙黨的勢力集結,號為閹黨。公元1625年明熹宗下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人入獄,甚至處死。由於閹黨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國家內部饑荒頻傳,民變不斷,外患持續,明朝已經陷入風雨飄搖之境地。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廠火藥庫發生王恭廠大爆炸,造成2萬多人死傷。當時東北方的後金逐步占領遼東地區。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軍攻打寧遠,明軍在袁崇煥的指揮下憑藉堅城固守抗敵,最終擊敗後金軍,並擊傷努爾哈赤,史稱“寧遠大捷”。不久後,努爾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極即位。

公元1627年明熹宗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維華之藥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檢繼位,即明思宗,年號崇禎。明思宗即位後,銳意剷除魏忠賢的勢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奉聖夫人客氏移居宮外,最後押到浣衣局處死。下令魏忠賢去鳳陽守陵,魏忠賢於途中與黨羽李朝欽一起自縊,明思宗將其首級懸於河間老家,閹黨其它分子也被貶黜或處死。然而黨爭內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剛愎自用,加強集權。

公元1627年,陝西澄城饑民暴動,拉開明末民變的序幕,隨後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事,最後發展成雄踞陝西、河南的李自成與先後占領湖廣、四川的張獻忠(最後成立大西政權)。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國大順,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後攻克北京。明思宗在煤山自縊,明朝作為統一國家結束。

明清鼎革

多爾袞 多爾袞

公元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占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接著,清軍南下剿殺農民軍,北方的地主、官僚紛紛迎降,勾結清軍,鎮壓農民軍。與此同時,在南方,一些明朝遺臣擁立皇族建立幾個小朝廷,史稱南明(弘光、隆武、紹武、永曆)。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清朝於1645年滅大順、南明弘光;1646年滅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紹武;1662年滅南明永曆;1664年消滅大順殘餘勢力。清朝入關後歷經20多年的戰爭,基本統一全國。

太和殿內景 太和殿內景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 收復台灣的鄭成功

李自成死後,餘部與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1647年大敗清軍於全州,次年幾乎收復湖南全境。江西金聲桓和在廣州李成棟先後反正,出現了南明時期第一次抗清鬥爭的高潮。但永曆政權不能團結對敵,給了清軍以喘息之機。1649—1650年,何騰蛟、瞿式耜先後犧牲。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復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降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1658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1662年南明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

清軍進軍江南剃髮令強制執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殘酷鎮壓,在揚州、嘉定、江陰等地進行了大肆屠城,史稱“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後清軍各地“剃髮易服”,造成人口驟減,發生西南地區民生蕭條、萬里無人的景象。1659年,清軍占領西南地區。並遷移湖廣人口填川,以補充勞動力的不足,視為歷史上的第二次“湖廣填四川”。

明延平王鄭成功在1661年收復了當時為荷蘭殖民地的台灣。永曆帝被害後,鄭成功之子鄭經繼續使用南明永曆年號,尊前明寧靖王朱術桂為永曆正統象徵。公元1683年,清朝統一台灣,1684年設立台灣府。

平亂與統一

康熙帝戎裝 康熙帝戎裝

公元1662年康熙帝8歲即位,康熙帝對內於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亂,公元1683年平定台灣鄭氏政權,設立台灣府,使中國重新歸於統一;公元1685年至1686年,他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制了沙俄對華侵略的野心;公元1689年,他派代表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平定了回疆、準噶爾等反動貴族的叛亂。自康熙時期至十九世紀中期,中國在北起外興安嶺,南至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高原,東抵鄂霍次克海、庫頁島和台灣廣大而神聖的領土內,實現鞏固了全國的統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成為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國家。

雅克薩之戰 雅克薩之戰

康熙帝注意恢復和發展生產,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措施。鼓勵墾荒,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闢。公元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公元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康熙帝適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統一戰爭,使局勢趨向穩定,清政府的統治大為鞏固,又通過一系列的文治,促進了經濟、文化的發展。

康乾盛世

盛世滋生圖 盛世滋生圖

公元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對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親王羅卜藏丹津意圖復興和碩特汗國而亂,隔年年羹堯與岳鍾琪等人平定。為此雍正帝占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聽從鄂爾泰建議推行改土歸流,廢除具自治性質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數民族。將喀爾喀蒙古併入清朝;於公元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塞北疆界。公元1729年聽從張廷玉建議,以傅爾丹與岳鍾琪兵分二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公元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公元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帝 雍正帝

雍正創設軍機處,作為輔助皇帝決策與行政的機構。地點在紫禁城隆宗門內北側。軍機處的建立,標誌著皇權專制走向極端。

乾隆帝執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樹,為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

乾隆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乾隆帝於公元1757年粉碎了準葛爾貴族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公元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公元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自從公元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保衛祖國、開發邊陲作出了巨大貢獻。

公元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傑出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歷經艱險,萬里跋涉,終於回到祖國。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十全老人之寶 十全老人之寶

清朝於公元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面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准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歷史文獻證明。在“康乾盛世”時,社會經濟發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積迅速增加,至雍正時方達到九億多畝,恢復並超過了明朝萬曆時期。加上農業技術的發展,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使全國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中國人口在“康乾盛世”時突破三億。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政治日漸腐敗。嘉慶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買官售爵、賄賂成風。軍隊里,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相繼爆發白蓮教和天理教等農民起義。

明清經濟

農業:棉花推廣,高農產品引進,農產品商業化,形成專業生產區域。

手工業:工具革新(紗綢機的出現),技術提高(雙色印套技術),分工細密,規模大,資本主義萌芽。

商業:國內市場擴大,農產品種類增多,國際長途販運貿易發展,江浙地區出現了以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

多民族國家

地區 朝代 關係
蒙古 明朝 明處,瓦刺和韃靼威脅明朝北疆;明中後期,瓦刺曾攻抵北京城下;明後期,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修好,恢復封供互市,蒙漢和好數十年
清朝 明末清初蒙古分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分。清入關前採取聯蒙治汗的方針,臣服漠南、漠北;清朝平定漠西準葛爾部葛爾丹及其後繼者的叛亂,統一天山北麓。清朝設立烏里雅蘇台將軍、科布多參贊大臣,掌管蒙古各部軍政大權
新疆 清朝 平定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1762年設伊利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1771年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
西藏 明朝 在烏思藏設立衛所,任用藏族人擔當各級官吏;建立僧官制度。
清朝 順治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冊封五世班禪;雍正設駐藏大臣;乾隆建立金瓶掣籤制度
西南 明朝 主要實現土司制度;設貴州布政司;部分推行“改土歸流”
清朝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雍正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
台灣 明朝 明末荷蘭殖民者占據;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清朝 1683年施琅進軍台灣,消滅鄭氏割據勢力;1684年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
清朝盛世疆域 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包括南海諸島

帝王世系

明朝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太祖 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1368年~1398年 洪武
惠宗 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弘光帝謚)恭閔惠皇帝(清朝乾隆帝謚) 朱允炆 1398年~1402年 建文
成祖 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朱棣 1402年~1424年 永樂
仁宗 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朱高熾 1424年~1425年 洪熙
宣宗 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 朱瞻基 1425年~1435年 宣德
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 朱祁鎮 1435年~1449年 正統
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鈺 1449年~1457年 景泰
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朱祁鎮1457年~­­­1464年天順
憲宗 繼天凝道誠明仁敬崇文肅武宏德聖孝純皇帝 朱見深 1464年~1487年 成化
孝宗 達天明道純誠中正聖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1487年~1505年 弘治
武宗 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1505年~1521年 正德
世宗 欽天履道英毅神聖宣文廣武洪仁大孝肅皇帝 朱厚熜 1521年~1567年 嘉靖
穆宗 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 朱載垕 1567年~1572年 隆慶
神宗 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朱翊鈞 1572年~1620年 萬曆
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 朱常洛 1620年 泰昌
熹宗 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 朱由校 1620年~1627年 天啟
思宗 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檢 1627年~1644年 崇禎

清朝世系

廟號諡號名諱及生卒年在位時間年號皇陵
太祖 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 努爾哈赤 (1559-1626)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 應天興國弘德彰武寬溫仁聖睿孝敬敏昭定隆道顯功文皇帝 皇太極 (1592—1643) 1626年~1643年 天聰 崇德 昭陵
世祖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福臨 (1638—1661) 1643年~1661年 順治 孝陵
聖祖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玄燁 (1654—1722) 1661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胤禛 (1678—1735) 1722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弘曆 (1711—1799) 1735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 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 顒琰 (1760—1820) 1796年~1820年 嘉慶 昌陵
宣宗 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 旻寧 (1782—1850) 1820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 奕詝 (1830—1861) 1850年~1861年鹹豐定陵
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明肅毅皇帝 載淳 (1856—1875) 1861年~1875年同治惠陵
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 載湉 (1871—1908) 1875年~1908年光緒崇陵
-- 溥儀 (1906—1967) 1908年~1912年宣統華龍皇家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