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歷
1969年北京軍區炮兵
1976年 北京軍區炮兵政治部
1990年總政治部文化部
1997年至2012年4月八一電影製片廠廠長
、 少將
現任:中國電影家協會第七屆理事、中國電影評論學會電視部高級顧問、《中國電影電視藝術家辭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主要作品
組織協調《大決戰》、《大轉折》、《大進軍》等影片的劇本審定,軍事預算,投產攝影,雙片審查工作。同時領導並組織全軍電影發行放影、宣傳評論、技術管理等工作。
撰寫電影發行、放影、宣傳、管理方面的文章30多萬字,發表了百篇影評文章,在各類報刊登載40餘篇,有的榮獲中宣部組織的“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優秀評論文章;
任出品人《衝出亞馬遜》、《驚濤駭浪》、《驚心動魄》、《殲十出擊》、《解放》等;
事跡
從70年代到80年代,無論是飛沙走石的內蒙古邊防戈壁大漠,還是煙波浩渺的南中國海島礁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深情地說:“我常年在基層跑,非常熟悉部隊。戰士們對知識、文化的渴求,對優秀文藝作品的期盼,我比誰都感受得深,理解得深,也更深切地掂量到了一個部隊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所以,當上八一廠廠長後,我首先想到的就要為戰士們服務,為基層部隊服務,為提高部隊戰鬥力服務。”
上世紀90年代,明振江調總政從事影視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後,還是經常擠出時間下基層、走邊防。他曾到過有“生命禁區”之稱的海拔5473米的世界最高人控雷達站——西藏甘巴拉空軍雷達站,去過水天一色、遠離大陸的西海群島,到過人跡罕至、冰天雪地的喀喇崑崙山,調研官兵們對文化影視的需求。正是這種對基層官兵的理解和熱愛,激發了他後來作為電影廠廠長的創作衝動、靈感和激情。“為基層官兵拍片、拍反映軍人生活的影片、拍廣大官兵喜歡的影片”,成為他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他在複雜多變、形形色色的各種浪潮面前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把握正確方向的思想指南和力量源泉。
40多年軍旅生活的陶冶,給了他不凡的智慧和膽識,更給了他軍人的氣魄和果敢。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後過去兩個小時,地震災區所有的通訊聯絡都已中斷。在這分秒必爭的非常時刻,明振江以他軍人特有的敏銳和快速反應能力,迅速組織召開動員會,決定立即派4名攝影師火速趕往地震災區搶拍鏡頭。
可是,他們沒有想到,當天和次日飛往四川的航班已經無票,明振江馬上親自出面和總參作戰部聯繫,讓這4名攝影師搭乘軍用飛機直飛災區。原計畫是5月13日早上9點起飛,結果因情況緊急,明振江零點得到電話通知,飛機改到凌晨5點起飛。他來不及睡覺立即趕往機場,親自為同志們送行。途中,他為大家預想了在災區可能遇到的各種困難,細心的他在路邊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裡,買了一些餅乾速食麵朱古力,到了機場分給他們。 正是由於明振江的精心安排,八一廠攝影師是最早趕到災區的電影攝影師。是他們在震後24小時內,也就是在5月13日就拍成了35毫米電影膠片,為這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留下了極為寶貴的影片資料。5月14日上午,溫家寶總理到北川察看災情,一看居然有人在廢墟里拍電影,總理身邊的央視時政記者上前詢問,當得知是八一廠的攝影師早在頭一天就來到現場工作時,總理非常感動,他說:“你們這么快就能趕到現場,非常了不起啊!這些記錄要永久保存。”
2008年9月,軍事博物館舉行抗震救災大型展覽。中央有關部門領導前去審查,覺得地震災區的影視資料不夠理想。當得知八一廠有最早、最原始的災區紀錄片資料時,指示他們立即把膠片調過去。這些真實、豐富、感人的電影
資料鏡頭,令許多領導和觀眾為之動容。
後來,八一廠將這些影像資料運用在故事片《驚天動地》中,產生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之後,八一廠又拍攝了一個內部參考紀錄片《為了生命》,在我軍對外宣傳中起了重要作用,獲義大利國際軍事電影節一等獎。2009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訪問美國,在給美國軍隊高層人士進行主題演講《人民解放軍的多樣化任務》時,徐副主席談到:我們的解放軍是為人民服務的,不單單是打仗,我們還要搶險救災,執行多樣化的任務。其中《為了生命》作為主題演講的一個附屬演示,在現場放映。影片中有解放軍官兵奮不顧身搶救傷員的經典鏡頭,有我軍軍醫搶救“芭蕾女孩”李躍的全部過程,據說攝影師為此跟蹤拍攝了將近48小時。看完影片,美軍方高層官員都感到非常震撼,許多人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