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惠大師塔

明惠大師塔

位於山西省平順縣不蘭岩鄉虹霓村,此處原有“海惠院”,唐乾符四年(877年)寺院主持明惠大師逝於該院,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為之建墓塔。塔為單層,平面為方形,石材雕砌,南向,高約6米。基座方形,高約1.5米。須彌座也是方形,束腰內每面刻四壺門,內雕石獅。

基本信息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明惠大師塔明惠大師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建築

山西省

明惠大師塔V-237

簡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平順縣城東北35千米的苤蘭岩鄉虹霓村西海慧院旁。寺院早廢,僅存孤塔一座,這裡群峰壁立,溝壑縱橫,瀑布飛流,道路崎嶇,地勢十分險要。這裡又是古代一處重要的關隘。塔建在紅褐色的紫峰山下,顯得極為莊重古樸。
..

據塔銘記載

塔創建於唐乾符四年(87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塔平面呈正方形,通高6.5米,邊長2.21米,單檐單層五迭四注式,覆缽尖錐頂。通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檐、塔剎五部分組成。整體比例勻稱,輪廓秀美。

歷史

原為“海惠院”中建築,寺院早毀,唯塔獨存。塔為方形石塔,是我國現存僅有的一座五代時期石塔

..

據該塔背面牆上嵌有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石碣記載,唐乾符四年(877年)明惠大師主持海惠院,正月十八日突然被殺,事後由北子崇詔奉潞州節度使命,捧舍利為大師建塔。現存石塔為唐代原構。

塔高約6米,平面方形,塔基用青石壘砌,高約1.5米。塔身單檐四柱式,南面劈門,中空。塔頂四坡,瓦隴皆備,中置疊澀刻山花蕉葉,塔剎束腰,基座上刻有露盤、仰蓮、寶珠等。塔身門兩側雕金剛像,門上托起塔檐部分,雕伎樂人,有彈有舞,神態活潑。兩邊線刻纏枝花紋,刀法流暢。塔背面牆嵌有後唐長興三年(932年)紀事石碣一塊,為塔的雕造年代提供了佐證。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平順縣城東26公里太行山深處的虹霓村。塔建於唐乾符四年(877),是原海會院中的建築,寺院雖早已不存,石塔仍保存完整。塔的造型為單層單檐方形亭式塔:塔基高1.5米;塔座為束腰須彌式,門內有高浮雕的石獅;塔身高1.8,正南面開門,門兩側各浮雕有金剛一尊,門上起半圓形券,浮雕伎樂天三軀;塔身左、右兩面刻假破子欞窗及仿木的額、枋;塔身背面嵌有後唐長興三年(932)鐫刻的《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記載了石塔雕造的年代和緣起。塔身四角柱上線刻有卷草、寶相花和化生童子,線條精美流暢。塔剎由束腰、山花蕉葉、覆缽和寶珠四部分組成,古雅優美。明惠大師塔造型古樸精巧,比例適度,雕飾華美,是晚唐、五代單層石塔作品中的佼佼者。2007年春,石塔遭盜賊破壞,正面西側的浮雕金剛被盜鑿,至今下落不明。

綜述

明惠大師塔位於虹梯關鄉虹霓村中。據《平順縣誌》(清康熙版)記載,此處原有寺院,名“海會寺”。寺不知毀於何年,僅存石塔一座。明惠大師塔是晚唐高僧明惠禪師的墓塔。明惠禪師死後皇帝賜封“大師”,塔隨封號而名之。

據塔身背面鑲嵌《海會院明惠大師銘記碑》載:“大師諱舉,俗姓顏氏,家本儒門,琅玡臨沂人也……與燕台鶴林寺鑒律師為師,乾符四年正月十三日,為所極命……保廣要殺大師,師答曰:吾久於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誅,償宿債矣……逐賜謚明惠大師。小師崇昭捧舍利奉命特建斯塔,於乾符四年而有闕記……時長興三年六月□日王輝舍手刊之。”從銘文記載:塔建於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55年後於五代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刊出塔銘。

明惠大師塔為單層亭閣式方形石塔。塔高6米餘,分塔基、塔身、塔檐、塔剎五部分,塔基方形,高1.53米,每面有土襯石、上下枋和間柱,轉角處為角柱,構造形式完全是仿木結構而成。基上塔座為束腰須彌座,上下三層疊澀,束腰部分每面設四個壼門,門內剔地起突雕石獅十六尊,或行走、或奔跑、或仰視、或伏臥,姿態不一,形象生動。座四角飾以螭首各一,今僅存一個。塔身高1.8米,南面開方形門,門兩側雕金剛各一。金剛披甲戴盔,手持利劍和金剛杵,腳下踏祥雲,氣勢勇猛威嚴,雕工細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門上為半圓形券面。雕伎樂天三軀,兩者奏樂,一者舞蹈,姿態優美,飄飄欲飛。塔身左右雕假破子欞窗,額、頰、窗欞皆備,為研究唐、五代時期窗戶做法提供了重要依據。塔身背面嵌有“銘記碑”一方。門窗之上裝飾有垂幔,四角柱上線刻卷草紋、寶相花、龍串富貴、化生童子等圖案,精緻流暢。塔內中空,設方形小室,四壁無雕飾,頂雕方格平綦。塔檐下部隆起,線刻方格中交叉雕龜背錦紋,作用主要為防鳥類築巢檐底,現木構建築中此作法沒有實例。檐外部雕筒板瓦壟和滴水,上部戧背雕瓦條式,戧背簡潔,作張口欲吞狀。塔剎四層,逐層縮小,每層分別由束腰、山花樵葉和覆缽三部分組分。最上設錐形寶珠一枚,雕工精細。

明惠大師塔,造形優美,此例適度,做法古樸精巧,細部裝飾典雅,造作技巧純熟。《柴澤俊古建築文集》是這樣描述的:“與我國同時期單層方形石塔相比,如北京房山雲居寺小西天中台小台塔、甘肅永靖炳靈寺第3窟中石塔、山西晉城青蓮寺慧峰禪師塔、高平開化寺大愚禪師塔等,其造型之美,雕刻之精,皆高出一籌。”“在已知的唐代石塔中,塔剎精緻而保存完好者,此為最佳”。“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佛教發展的黃金時代——唐代時的佛教石雕藝術已達到了高峰。儘管地處平順山區,交通不便,但匠師們想像豐富,構思巧妙,加上他們的幸勤勞動和非凡技藝,才創造出這樣精美的作品,使之成為我國唐代單層石塔中的代表作”。

建築

方形塔基為仿木構建築框架鑿造,四面枋柱交錯,貫以鐵質卯釘,周飾倚柱、立旌和橫鈐,西角柱頂端雕刻凸起的獸頭,伸出頸項,支撐全塔。塔基上為束腰須彌式塔座,上下三層疊澀,束腰部分每面雕刻壺門四個,門內剔地凸起雕石獅十六軀,獅身周系環花草綾帶。這些獅獸,或蹲臥,或靜立,或跳躍,形態各異生動活潑。與五台山佛光寺唐代經幢壺門內鐫刻石獅如出一轍。塔身中空,南壁中央辟長方形洞,頂端為火券。門龕兩側分別雕刻守門金剛像1尊,身著盔甲,足蹬飛雲,手執寶劍和金剛杵等法器,造型豐滿,氣勢威猛。門頂半圓形券面上浮雕伎樂天3軀,活潑俊逸,婀娜多姿。門窗之上浮雕垂幔紋樣,每根角柱上刻有卷草文,寶相花、龍串富貴,化生童子等人物花卉等線刻花紋圖案,精緻流暢,莊重美觀。塔室內設方形小屋,四壁素麵無雕飾。中央刻置一仰蓮狀覆盆式基座,可能是放置死者遺像或遺骨之基托。室頂刻有平閣天花,圖案清晰,規範考究。塔身上覆以石雕屋頂,塔檐四注式。檐下在凸起的方框中刻出龜背錦,再上雕刻額枋、椽飛,四翼微向上翹,檐上雕刻瓦壠、戧脊。塔頂高聳,雕成山花蕉葉和仰覆蓮、半開蓮形狀。由下而上由四層雕刻組成,逐層收縮,每層均由束腰、山花蕉葉和覆缽構成。頂端以錐形寶珠收剎。雕工精細,完好無損。在國內已知的唐代石塔中,整體保存完好者,以此為最佳。

在塔的背面鑲嵌有五代後唐長興三年(929年)的銘記。記載了明惠大師一段軼事。謂之唐乾符四年,他住持海慧院時,一天有人報告說:“保廣要殺大師”。師云:“吾久於生死心不怖焉,若被所誅,償宿債矣”。是年正月十三日,大師果然被殺。他死後,由弟子崇職等捧舍利,奉潞州節度使之命建塔葬之。

明惠大師塔,全由石質雕造。總體造型仿照木構建築,均採用柱枋椽飛等構件和破直棱窗的做法,與長子法興寺燃燈塔一樣,是研究我國唐代建築技術和雕刻藝術及為珍貴的實物遺存。其造型優美,精巧華麗,形制典雅。高寬比例適度,雕刻內容豐富,細部裝飾雅致,雕刻技藝純熟,雖非巨構,但藝術價值極高,被美術界權威人士視為唐代石塔建築中的珍品和獨特範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