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辛丑佛朗機銅銃
正文
中國明代嘉靖二十年 (1541) 制後裝式銅火炮。因鐫有“佛朗機”而得名。1978年遼寧省遼陽市同時出土2 門,遼寧省遼陽市文物管理所收藏。“佛朗機”原是明人對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稱呼。16世紀初期,葡萄牙等國一種先進的後裝式火炮開始傳入中國,明人稱其為“佛朗機銃”。它的主要特點是採用子母銃的形式,遼陽出土的銃就是一門子銃。銃用黃銅鑄造,形似一門小手銃,口徑 2.7厘米,全長29.3厘米。銃膛較短,外圍四箍,在二、四箍上各有一鐵環,為穿繩提放子銃用;銃膛內加套鐵管,稱為“銅體鐵心”,鐵心較銅膛耐燒蝕,可提高火銃的使用壽命;藥室部有藥槽、護蓋,尾端實心。銃身陰刻31字:“勝字陸千貳百柒拾肆號 佛朗機中樣銅銃 嘉靖辛丑年兵仗局造 重捌斤捌兩”。“中樣”是指佛朗機銃的形制大小。據《明會典·軍器軍裝》記載,嘉靖年間製造過大樣、中樣、小樣和馬上佛朗機銃等幾種類型。佛朗機母銃的形制特點為“巨腹長頸,腹有修孔”,在北京市長城沿線及河北省撫寧縣等地區出土多門。 與中國傳統的火炮相比,佛朗機銃在結構上有較大改進:①採用子母銃結構,將子銃納於母銃後膛的敞口中,一門母銃配備有5~9門子銃,子銃可預先裝填好彈藥,交戰時輪流填放,提高了火炮的射速和可靠性;②母銃的銃管較細長,銃身鑄有準星、照門,可瞄準射擊,提高了火炮的射程和射擊精度;③銃身中部加鑄耳軸,可使火銃架設於炮架上,便於上下左右調整射擊角度,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率和射擊半徑;④不再使用散彈,而使用與口徑吻合的圓鉛彈,圓鉛彈可鑄製得很規整,從而減少了與銃膛的間隙,提高了彈丸的初速和衝擊力。佛朗機銃的這些特點,全面提高了火炮性能,所以傳到中國後,很快便被明廷大量仿製,成為明軍的重要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