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4月1日)
平裝: 414頁
開本: 16
ISBN: 9787216067966, 7216067967
條形碼: 9787216067966
作者簡介
朱志先,男,1976年生,河南省南陽人,歷史學博士,現為鹹寧學院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中國史學史與地方史研究。1999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2年考入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5年獲歷史學碩士學位;2005年考入武漢大學歷史學院,2008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先後在《古籍整理研究學刊》、《學術探索》、《中國地方志》等期刊發表論文二十餘篇。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編, 主要內容包括: 朱元璋對漢史的研習與套用 ; 明前期大儒與漢史學 ; 方孝孺對漢史“會其通而不泥於一志”等。
目錄
緒言
一、選題意義
二、學術史回顧與前瞻
三、文章結構與思路
四、創新點和難點
上編 鑑往知來與勸善懲惡思潮下漢史研習的實踐功能與道德價值
第一章 朱元璋對漢史的研習與套用
第一節 朱元璋關注漢代歷史的原因
一、元末明初的社會現實
二、朱元璋的個人經歷
第二節 朱元璋研習漢代歷史的表現
一、與子孫交流中研習漢史
二、與大臣討論中研習漢史
第三節 漢史對朱元璋的影響
一、正面影響
二、負面影響
第二章 明前期大儒與漢史學
第一節 王煒對漢史“考訂同異”、“瑕瑜不掩”
一、“考訂同異”:縷清漢史文本之差異
二、“瑕瑜不掩”:還原漢史原貌
第二節 方孝孺對漢史“會其通而不泥於一志”
一、質疑《史記》之所載
二、從治世角度論析《鹽鐵論》、《申鑒》
三、從反對苛政的角度批判《政論》
四、“聖人之道,與時偕行”:關注漢史的借鑑功能
第三節 考古證今、補偏足全:丘濬對漢史的探討
一、“考古以證今,隨時而套用”:以漢史比附明代政治
二、“積小以成其大,補偏以足其全”:對漢代歷史現象的歸納
三、“扶持世教,警省人心”:對漢史的鑑戒
第三章 “善可為法,惡可為戒”:史鑑書編纂與漢史研究
第一節 明初敕撰史鑑書對漢史的探討
第二節 “崇實黜浮,鑑別悉允”:明前期士人述漢史
中編 明中葉文學復古運動影響下《史》、《漢》的藝術性借鑑和學術性考釋
第一章 《史》、《漢》的比較研究與吸收
第一節 《史》、《漢》比較研究
一、“《史記》以風神勝”:《史記》著作風格評析
二、“《漢書》以矩獲勝”:《漢書》著作風格評析
三、班、馬之優劣
第二節 《史》、《漢》風格吸收
一、史書編纂中《史》、《漢》風格的借鑑
二、文學創作中《史》、《漢》風格的模擬
第二章 明中期漢史評論的興起
第一節 “專據經傳以繩史”:《尚論編》中的漢史評論
一、“抉定其牴牾,使相統一”:重評漢史,提出己見
二、“揚微闡幽,的的可表”:從細微處探討漢史的本質
三、借托漢史,風切當世
四、保存漢史史料之功用
第二節 “折衷機宜,如指彀的”:《史說》中的漢史評論
一、“若考據,皆前人究括所未及”:漢史研究獨具心得
二、漢史評論超越先儒
三、“援彼證否判於析塵”:通過史實援引揭示歷史真相
第三節 “闡摘精奧,剖析疑義”:《古史要評》中的漢史評論
一、對漢史的“同情之理解”
二、剖析漢史研究中之疑義
三、以儒家為指針評判漢代史實
第三章 “聞見溢而考索真”:嘉、隆間漢史考證之學的興起
第一節 柯維騏《史記》考證中的“別淆亂訂是非,會萬千一”
一、指陳《史記》記載的不確之處
二、對《史記》編纂體例和主題的考證
三、歸納《史記》敘事的方法
四、研究漢史不囿於成說
第二節 楊慎“搜奇抉譎,擷采鉤隱”以考漢史
一、考究漢代名物
二、探究漢史,不泥舊說
三、補充漢史文本注釋之所未及,駁正改竄之所訛謬
四、考證《史》、《漢》版本之誤
五、考辨漢代史學著作之誤
第三節 陳耀文的漢史辨證“抉摘其失,兼資考據”
一、“是非之公”,“隨事辨正”:對漢史史事的考辨與正誤
二、對漢史文本“遠討遐搜,潛心訓詁”
三、陳耀文對楊慎漢史考證之“深文苛索,有意求瑕”
第四章 《史》、《漢》研究之薈萃:《史記評林》與《漢書評林》
第一節 《史記評林》與《史記》研究
一、《史記評林》的產生
二、《史記評林》內容及撰寫方法
三、凌稚隆的《史記》研究
四、《史記評林》的總體評價
第二節 《漢書評林》與《漢書》研究
一、《漢書評林》的產生
二、《漢書評林》內容及撰寫方法
三、凌稚隆的《漢書》研究
四、《漢書評林》的總體評價
第三節 史漢《評林》時代不帶考評的漢史整理著作
下編 明後期理學裂變下漢史學的多樣化趨向
第一章 晚明對漢代歷史的評析
第一節 通史編纂中漢史評論
一、“程量今古,獨出胸臆”:《藏書》評漢史
二、“別善敗如列眉,燭忠佞如觀火”:《讀史漫錄》評漢史
三、《藏書》與《讀史漫錄》研究漢史的差異
四、其他通史著作中的漢史評論
第二節 斷代史編纂中漢史評論
一、“比人綴事,各具端委”:鍾惺《史懷》的漢史評論
二、其他斷代史著對漢史的評論
第三節 有關文集、筆記中的漢史評論
一、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的漢史研究
二、晚明其他筆記、文集中的汶史研究
第二章 晚明對漢代歷史的考證
第一節 焦肱對漢史的“去取精審,主子闡發”
一、考訂《史記》所載史實
二、在漢史考證中敢於駁正權威之說
三、考證、注釋《史》、《漢》中人名和典制
第二節 方以智“刪古今聚訟為征,考而決之”的漢史研究
一、注重用國小之法研治《史》、《漢》
二、“辨當名物,徵引以證其義”:考辨《史》、《漢》名物
三、“利弊時宜,貴知要領”:方以智對漢史研究的經世特點
第三節 對《史記》、《漢書》、《後漢書》的箋注“提其要,鉤其玄”
一、郝敬刊正漢史文本的“注家詮釋”
二、晚明其他學者對漢史文本及其注釋的考證
第三章 “因原竟委,考正得失”:以顧炎武為個案的明遺民與漢史學研究
第一節 “錯綜其理,會通其旨”:從具體事實歸納漢史的普遍現象及其原因
第二節 “援古證今,必暢其說而後止”:顧炎武漢史研究的經世特徵
一、“洞悉盛衰利弊,著其化裁通變之道”:顧炎武對兩漢風俗教化的研究
二、“考漢世用人之法”:顧炎武對漢代官吏任用及權力分配的研究
第三節 “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謬誤”:顧炎武對漢史文本的考釋
一、對《史記》的考證
二、對《漢書》的考證
三、對《後漢書》的考證
四、比較漢史諸文本的優劣
五、顧炎武漢史考證的瑕疵之處
第四章 晚明漢史的通俗化
第一節 通俗史學出現的原因
一、經濟發展
二、文化需求
第二節 漢史通俗化的表現
一、漢史的摘抄本、簡評本、演義本
二、通史的摘抄本、簡評本、節選本
第三節 漢史通俗化的影響
一、漢史的普世化
二、正統學者對漢史通俗化現象的憂慮和非議
餘論 明人漢史學研究的總體評價
一、明人研究漢史學的特點
二、從明人與漢史學的關係看明代史學的發展脈絡
三、漢史學研究對明代學術的影響
四、明人漢史學研究對清初漢史學研究的影響
五、明人漢史學研究的不足
附錄
一、《千頃堂書目》中所列明人研究漢史著作一覽表
二、明人《史記》、《漢書》、《後漢書》刊刻情況一覽表
三、明人《史記》、《漢書》、《後漢書》評點、摘抄、節選情況一覽表
四、明人漢史評論著作情況一覽表
五、嘉靖時期官刻有關漢史學書籍情況一覽表
六、《史記評林》中對漢史進行評析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覽表
七、《漢書評林》中對漢史進行評論的明人及其著作一覽表
八、萬曆時期刊刻有關史漢的歷史演義本情況一覽表
九、《史記志疑》徵引明人《史》、《漢》研究成果表
十、清人與明人漢史學研究觀點相似處對照表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