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意

昌意

昌意是黃帝和嫘祖的兒子,顓頊的父親。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有二子為嫘祖所生,長子為玄囂,次子昌意。據載黃帝二十九年,嫘祖於若水生昌意。 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於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有一子顓頊。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介紹

昌意:黃帝次子、顓頊之父。黃帝打敗炎帝後他被封於西戎。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傳說

新鄭縣城南關外,有條清澈見底,滾滾東去的河流,人們稱它“雙洎河”。相傳,黃帝活到一百歲那年,想到自己年紀已邁,要選一賢能的人來接替自己的位置。這一天,他把風后、歧伯、力牧等老臣叫到一塊說:“咱們都是土埋住脖子的人了,體力、精力都不行了,得選拔接替的人哪!”岐伯說:“你身邊有二十五個兒子,挑選一個好的就行了。”黃帝說:“老子有了功業,不等於兒子有功業。為了保住這千秋功業,咱們就得把這天下交給有本事的人,要找到真有本事的人,就得測試,就要挑選。”

於是,黃帝下令,公開張榜,天下有賢能的人都可以應試。測試分文、武、德三科。測試的日期一到,從四面八方來的人成千上萬。黃帝、風后、歧伯等親自監試。最後只剩下兩個人,玄囂和昌意。黃帝把玄囂和昌意叫來,每人交給他一個珍藏多年的寶葫蘆,說:“這是兩個寶葫蘆,只要一打開,就能流出三丈寬、一丈深的一股水來,一直流二百里才能流乾。從嵩山南坡到東邊的潁水是三百里遠,你們每人拿一個葫蘆,從嵩山腳下放出水來,水量不準減少,看誰能讓這二百里的水量流三百里那么遠,誰就接替王位。”

雙洎河 雙洎河

玄囂和昌意都是很有心計的人,誰也不肯示弱,都暗下決心,非讓這葫蘆里的水流到潁水不可。他們二人都帶著葫蘆來到嵩山腳下,一個站在山崖南邊,一個站在北邊,各自把葫蘆打開,放出水來,只見那清凌凌的水從山坡上飛流直下,就像兩條大河,滾滾往東流去。這兩股水穿峽谷,越平地,只流了二百里就乾涸了。他倆都焦急地抱著葫蘆搖了幾搖,還是不見一滴水。沒辦法,只得按照黃帝交代的秘訣,又把水收到葫蘆里,再次試驗。一次、兩次、三次……第三天清早,玄囂高高興興地來找昌意,他說:“弟弟,我想出一個妙法,一試準成。”昌意想,既然你一試準成,怎么還會對我說呢?就問:“哥哥,你有什麼辦法?”

玄囂說:“你可記得,父親曾說過,只要掌握要領,這兩個能容下二百里水量的葫蘆能流三百里遠。這要領還在兩個葫蘆上。你想一個葫蘆單獨能流二百里,要是兩個葫蘆合到一塊兒,就是四百里。既然能流四百里,從嵩山腳下到潁水才三百里,何愁流不到呢?”昌意一聽,恍然大悟,伸手抱住哥哥連聲說:“妙!真妙!”

當即,兄弟二人便一齊上山,同時打開葫蘆,水流有百十里路,兩股便匯流在一起,直入潁河,潁河水量驟時增大,向東流去,從此後永不枯竭。玄囂、昌意兄弟二人,這才把黃帝和眾前輩請來。黃帝和臣僚們一看,都高興地連聲稱讚:“好!好!真是後生有為。”

黃帝又把他倆叫到一塊兒說:“從這裡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兩股水匯流一處,水量就越來越大,永不枯竭;兩股水一分開,就沒多大勁了。百條江河能匯成大海。這和治國一樣,人心不齊,百事無成;萬眾一心,上下一致,國家才能越來越強大。你們弟兄二人,無論誰接替王位都要帶領百姓,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玄囂和昌意聽了父親的教誨,互相謙讓。黃帝看他們都有誠意,就說讓玄囂接王位,昌意輔佐,共商國家大事。

傳說,黃帝把玄囂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溱水,把昌意葫蘆里流出的那段河叫洧水,兩河匯流後流經新鄭南關的那一段叫“雙洎河”。

雅安桃樹

雅安桃樹 雅安桃樹

四川雅安桃樹,她有一段優美的遠古佳話,雅安獨特的山川地理環境,天下獨領風騷。清風雅雨一年四季拂潤著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古時候,境內皆是原始森林,覆蓋了廣袤的青衣江流域,因青衣江流域廣出若木,故青衣江上古就叫若水,那若木高大參天,枝繁葉茂,開的花也是異常芬芳,格外艷麗,所以若水聞名於天下。軒轅之時,四川還是母系社會,江水(今綿陽地區),若水(今雅安地區,包含今攀西地區,眉山,樂山地區)的兒女驍勇善戰,為了國家的統一,派出了大批的英雄兒女,參加了彪炳史冊春秋的黃帝中原大戰蚩尤的戰爭。若水的首領就是第一代雅女昌仆,她領導的若水兒女緊隨黃帝屢建奇功,為打敗蚩尤,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當她帶著若水兒女凱鏇歸來之時,黃帝為了表彰她及若水兒女的功績,把他最心愛的兒子昌意降居到若水地區,讓若水地區的人民和中原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一家,同享文明,並把在戰爭中建立了深厚感情的昌仆和兒子昌意撮合一起組成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這就是《史記》載盛典大事“昌意娶蜀山氏”為妻的黃帝為兒子辦喜事的第一次記述。

昌意和昌仆回到若水,在今滎經的六合鄉,即史稱嚴道古城坪的地方,用若木蓋房修建安樂窩,恩恩愛愛的在這裡過了一輩子,昌意精通園藝農林之事,他用若木樹做粘,將其它樹苗嫁接,成了有《史記》載的扶桑、若木馬桑、桃都···等樹。桃都據說就是最早的桃樹,只開花不結果,十分艷麗,當他們的後代顓頊長到十二歲時,昌意親手將若木樹苗封裝了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根,由顓頊送到中原軒轅的故鄉,遍分到天下各地栽種,顓頊就隨黃帝一起學習領導和管理國家大事的本領,成為五帝之一的中華人文始祖,這是後話。若木在中原存活很少,直至消亡。而移在兩廣嶺南的若木卻花繁葉茂,就是今天的桃樹,攀枝花樹據說也是若木樹變種的一種樹木,而青衣江境內的若木後又經神農氏改良嫁接後變成了今天的“雅安桃樹”。雅安桃花歷經風雨,又經四川農業大學精心改良培植,碩果纍纍,更是蜚聲海外,冠甲華夏。

主要劇情

史詩記載

若水—雅礱江 若水—雅礱江
雅礱江又名若水 雅礱江又名若水

鹽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塊浸染著山水靈性的神奇土地不僅留下了“昌意降居若水”,司馬相如經略南中,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義大利人馬可·波羅游訪的記載,而且還被一些專家學者們考證為夏朝始祖顓頊的故里,中國僳僳族的發祥地。《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聖德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而在史書《帝王世紀》里對這段歷史記錄得更為詳實:“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原文無姬姓也三字,恐是後人所附會,有待考證)。母曰嫘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於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

上述記載告訴我們遠古時候黃帝為了擴大自己的統治範圍,指派其兩個兒子向遠在西南的古蜀大地擴張,“青陽降居江水”(江水即岷江,現代史學多數認定江水在山東五湖一帶。)指其落籍地在岷江一帶,而“昌意降居若水”(若水即雅礱江)指其落籍地就在今天雅礱江中下游一帶。於是居住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昌意帶著其部落趕著氂牛,吹著羌笛來到了若水(雅礱江)畔的鹽邊一帶定居下來,並同世居於當地的土著人“蜀山人”實現了民族間通婚,生下了顓頊,顓頊十歲時就開始協助五帝之一的少昊管理部落事務,二十歲時再度進入中原並開創了中國第一個朝代夏朝。(夏朝是的開創者是顓頊之後的夏啟,其離顓頊之時可能已隔幾百到上年歷史了,史籍里記夏族乃顓頊後裔,亦即昌意之後。)

民族語言學

攀枝花市 攀枝花市

也許人們會提出質疑,雅礱江綿延千里,有什麼依據說明流經鹽邊一帶的河段才稱為“若水”呢?要弄清這些問題要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從民族語言學彝語支系中來尋找答案。“若”系彝語“黑色”的意思,與“諾、瀘”字發音相通,這個字同為一音的不同寫法。雅礱江水從遠處看去呈黑色,故彝族人稱之為“黑水”。時值今日生活在攀西地區的彝族人仍將流經境內的雅礱江稱“若矣”、“諾矣”或“瀘矣”,“矣”彝語水的意思。從雅礱江流域民族聚居分布狀況和行政隸屬關係看,在行政隸屬上,鹽邊(古稱大笮縣)歷史上歸越郡管轄,而越郡自古就是彝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他們的語言乃至對地域、河流的稱謂理所當然就形成了這一區域的主流派,也就是代表著當地的官方的權威稱謂。另又據史書《漢志》記載:“若水亦出徼外,南至大笮入繩”。大笮即鹽邊,為漢武元鼎六年做設定的邑縣,既然若水(雅礱江)到大笮後匯入繩水(金沙江),那么兩江合流後也就自然不稱為若水了,因為若水是繩水的支流“若水亦出徼外”說的是雅礱江發源於甘孜,而生活在甘孜乃至雅礱江流域中上游一帶的主要是藏民族,他們語言發音的“黑”字絕不與彝族人的“若、諾、瀘”相通。歷史上一條將流經不同地域因其民族語言的原因稱謂不同的也不乏範例。 如金沙江在流經攀枝花上游的麗江境內就稱麗江,《蜀水考》:“入雲南塔城關名金沙江,至麗江府亦曰麗江。”又如瀾滄江下游稱為湄公河,怒江下游稱為薩爾溫江等等。

民族識別

二是從民族識別上來區分,從有關史載和出土文物考證方面來分析,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氐羌遊牧民族,《史記·秦本紀》說:“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說明秦在春秋前屬古代氐羌族,《帝王世紀》、《水經注·若水》等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記載,結合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對即將被二灘庫區淹地文物進行搶救性發掘時在鹽邊老縣城住地的三源河台地漁門鄉地界出土了石棺墓群落,經專家現場考證確定為古代氐羌民族的墓葬形式。我們將這一結論同諸史中“昌意降居若水”的記載聯繫起來,說昌意部落南下的最終落籍地就在鹽邊是有事實依據的,不然在遠隔西北黃土高原千里之遙的鹽邊怎么會出土群落式遊牧民族氐羌人的石棺墓葬呢?而從對攀枝花(原屬鹽邊地界)境內的幾個早期、晚期人類遺址發掘考察看,均屬元謀人的後裔,其喪葬用的棺木是木質棺材,而非石片棺墓,這說明在鹽邊出現的氐羌遊牧民族是遷徙而來,正好與《史記》中“昌意降居若水”一說吻合。

總結

既然說“昌意降居若水”的落籍地是鹽邊,而顓頊帝又是他與蜀山氏女所生,鹽邊也就當然地成為了一代帝王的故里,鹽邊人也就理所當然地與黃帝家族結成了姻親關係,從現代地緣人際關係學的觀點來看,鹽邊人同顓頊帝是實實在在的鄉里鄉親關係。因此,鹽邊人可以自豪地說:“中國古代第一代開國元勛就是鹽邊人”。

家族世系

(1)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昌意(蠶玉)—顓頊帝(對手共工)—鯀(白馬)(配有莘氏)—大禹(娶塗山氏,女嬌,是為攸女,辛壬癸甲,行十月而生啟)—夏啟—太康 (有崇部落)

(2)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少昊(帝摰)—蟜極—帝嚳—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又名振)—王恆—上甲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也作示壬)—主癸(也作示癸)—湯(商朝開國君主)—文丁、帝乙、帝辛、箕子、微子啟、比干(亡國)

(3)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棄(史稱后稷,本名姬棄)—台璽—叔均—不窋—鞠—公劉(姬劉)—慶節—皇仆—差弗—毀隃(姬隃)—公非(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姬類)—周太王(又稱古公亶父,本名姬亶)—周王季(也稱季歷,本名姬歷)—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朝開國君主)

(4)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配陳豐氏,曰慶都)—堯(伊祁放勛)—丹朱—劉秀(梟雄)

(5)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帝嚳—力牧(黃帝大臣)—摯

(6)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二妃方傫氏)—少昊—蟜極—大業(配少典氏曰華)—皋陶—伯益(伯夷)(四岳)—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秦始皇(嬴政,中國首位皇帝)

(7)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大業—皋陶—伯益(四岳)—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

(8)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少昊—蟜極—大業—皋陶(李唐皇帝得姓始祖)

(9)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三妃彤魚氏)—少昊—蟜極—揮公(即張揮,張姓始祖)

(10)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黃帝—昌意—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舜(帝舜或虞舜)—商均(城隍)—……—遏父(或稱虞閼父,是商均的三十二世孫)—陳胡公(陳國開國君主)

(11)燧人氏(配華胥氏)—伏羲—少典(配女登)—炎帝—軒轅—昌意—顓頊—稱—老童(又名卷章)—祝融—陸吾、參胡、彭祖、會人、曹姓、季連(楚國始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