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所 鄉辦“初等學堂”(一至三年級),創辦於清宣統元年( 1909年正月)。當時雲南省政府頒布“學章”,要求振興滇中教育,一位姓黃的儒學老先生,在鄉紳、仕民的擁戴下,創辦鄉學,並擔 任教學先生和管事。學校設在東莊前村的“鎖梅庵”(後更名為祝國寺)內,該寺提供廂房一間作為教室,以“四書五經”為教材,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教育。學生有 18人,名為“學堂”,實為“義塾”,經費由“學田”和“鄉田”(古代的贍學制度,是對政府教育財政支出的重要補充)支付,隸屬昆明縣鄉立東路九區初等國小。
民國時期,曾多次更改校名。
1946年3月改名為“昆明市第五區聯保國民學校”,歸屬於公立學校,學生有 96人,設初小三個年級兩個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昆明市東莊國小”。
1953年又增設高小班(四至六年級),並附設幼稚園一個班,學生增至 200多人,發展成為一所完小。
1957年改名為“盤龍區東莊國小”。
校園文化
踏著歷史的足跡,發揚孜孜以求和不斷進取的精神,追求“ 培養全面發展,學有所長,具有健康個性、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 ” 的辦學宗旨;堅持“以人為本,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辦學理念;立足校本建設,樹立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思想,把建設一支師德高尚、作風嚴謹、業務精湛、求實創新的專業化教師隊伍作為學校可持續發展之本 。堅持以德育為核心,以行為規範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以課程改革為契機,依託學區化管理,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交流、校本研訓等活動,實現資源共享,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師資力量
結合新課程改革的實踐學校推出了“名師培養工程”,以“學校搭台、老青幫教、科研助推、團隊打造、個人努力”作為造就名師的新模式。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速度較快。全校教師56人,平均年齡38.1歲。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50人。國小高級教師33人,占全校專任教師的58.9%。特級教師1人,市區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14人。
辦學特色
現擁有教學班24個,學生1200餘人。
學校始終堅持特色辦學方針,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素質。校園“三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規模大,參與面廣,讓學生們個性飛揚;紅領巾廣播站,學生自主管理,傳出校園歡快之音;特色欄目,彰顯班級文化魅力;紅領巾社團,拓寬教育時空,形成教育合力。學生們在充滿陽光的校園裡活潑、健康地成長。 每年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活動,均能獲國際、國家、省、市、區的競賽獎。
學校成就
學校先後被命名為: “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重點研究課題《親職教育跟蹤指導實驗研究》實驗學校”、“全國中國小班主任專業化班集體建設研究實驗學校”、 “雲南省一級示範學校”、 “雲南省督導評估優級學校”、 “盤龍區校本研訓示範實驗學校” ;榮獲 “全國 教育科學課題研究先進單位” “雲南省文明學校”、“昆明市文明單位”、“昆明市文明學校”、“昆明市紅旗大隊”、“盤龍區優秀黨支部”、“盤龍區教書育人、崗位建功先進集體”、“盤龍區校本研訓先進單位”等多項殊榮。教師在全國、省、市、區各種論文比賽、課堂教學競賽中均獲一、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