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立秋

早立秋

“早立秋”節氣,標誌涼爽的秋季提前到來。產生的環境:中國古代以農業生產為主;2、中國古代民間大多數人不知道時令交節的準確時間;3、中國古代以陰曆為主,並不知陽曆為何物。 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中國古代的一句諺語。

基本信息

時間

通行的陽曆是依據太陽的運行規律制定的,它和氣溫的變化有較密切的關係。而我國古代通行的陰曆是依據月亮(太陰)的運行規律制定的,在不同的年份和陽曆並不對應,有時差別較大,需要設定閏月調整,以適應回歸年的長度。由於陰曆不能準確反映氣候的變化,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又依據太陽運行的黃經角度設定了二十四個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節氣和陽曆是基本對應的,立秋就是其中之一。

諺語中的“早”和“晚”指的是陰曆的日期而不是到達黃經角度的準確時間。比如六月初一就是早,七月初一就是晚。“冷”和“熱”也是指不同年份的相同陰曆日期之間的比較。

如果六月初一就立秋了,到七月初一已是陽曆的9月初所以“冷颼颼”;而同樣是七月初一,如果才立秋,正值陽曆的8月初,當然“熱死牛”了。千百年流傳下來的諺語,不可輕言“沒有科學道理”

諺語

俗話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立秋將至,我國南方大部出現出驕陽似火、高溫蒸烤的局面。此前,天文學家表示2013年的立秋時間在8月7日下午,“晚立秋”會不會導致我國出現高溫乾熱的“秋老虎”天氣?  是否出現“秋老虎”尚無定論

立秋標誌著秋天的開始,是一年中氣溫由升變降的轉折期,但立秋不是真正秋天的到來。“從氣象的角度,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低於22℃,才可認定為秋天。而目前,炎夏的餘熱未消,我國大部地區距這個標準仍有較大距離。”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林建說。至於立秋之後會不會出現“秋老虎”,氣象監測尚不能肯定。“如果副熱帶高壓在南落過程中長時間控制南方地區,就會出現‘秋老虎’”。

氣候

天文和氣象專家表示,立秋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但2013年的高溫天氣還沒有結束,公眾要當心“秋老虎”的餘威,注意防暑。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即為立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天文專家表示,立秋一到,傳統意義上的秋天從此就開始了。儘管諺語也說“立秋之日涼風至”,但事實上,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幅員廣大,緯度、海拔跨度都很大,這就決定了我國各地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

從氣候特點看,立秋時節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因此,民間有“秋老虎”之說。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天氣,往往要延續到9月的中下旬,天氣才真正能涼爽起來。

氣象專家提醒說,“秋後一伏熱死人”,立秋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依然很高,尤其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天氣依然酷熱,暑氣難消,公眾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當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養生

穿衣起居

養生保健專家提醒,值此時節,公眾在起居和衣著上應該有所講究,起居宜“早臥早起”,穿衣要“春捂秋凍”。

養生保健專家張東生說,立秋時節在起居上,應做到早臥早起。“早臥”可調養人體中的陽氣,“早起”則可使肺氣得以舒展,防止收斂太多。秋季適當早起,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有一定意義。一般來說,秋季以晚9點至10點入睡,早晨5點至6點起床比較合適。

我國自古以來就流傳著“春捂秋凍,不生雜病”的養生保健諺語。因此,秋季穿衣也要順應“陰津內蓄,陽氣內收”的需要,適當地凍一凍。

保健專家提醒說,“秋凍”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熱未盡,涼風時至,當天氣驟然變冷時,適當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則不但不能預防疾病,反而會招災惹病。“適當增衣”以讓自己略感涼而不感寒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秋凍”的另外一層意思是,晚秋可適當拖延增加衣服的時間,但要以自己能接受為限度。  別忘“啃秋”“咬秋”“貼秋膘”

民俗專家表示,立秋這天,我國民間流行“啃秋”“咬秋”“貼秋膘”等民俗。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來華介紹說,立秋是秋天的開始,熬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人們有了食慾,所以立秋的民俗多與吃有關。

立秋這天,很多地方有用秤稱人的習俗,將此時的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在炎熱的夏天,人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立秋後,秋風漸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最好辦法就是“貼秋膘”(也稱“搶秋膘”):在立秋這天吃各種各樣的肉,如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立秋除了“貼秋膘”,我國民間還流行“咬秋”和“啃秋”。城市裡的人在立秋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村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下、樹陰里,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西瓜啃,抱著山芋啃,抱著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據說可以防止腹瀉,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在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注意事項

營養專家提醒說,立秋時節,天氣開始由熱轉涼,此時節,公眾在飲食上應謹記“少辛多酸”的原則,以助養肝。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艷玲說,秋天要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肝。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用具有健脾補胃功效的蓮子、山藥、扁豆等食物。

立秋”也相應天轉變了人們的生涯 。立秋既然萬物幼稚收成的時節,也是人體陽消陰長的功渡時代,因而,春季攝生歷來是己們不可疏忽的主要內容。最易做的即使“ 立了秋,即把扇子拾 ”。由於“ 一場秋雨一場冷 ”,因而“ 十場秋雨要穿棉 ”。天冷了,還當留神“ 白露身不露,秋後少逛水 ”,人們以至覺得“ 立秋洗肚子,不長痱子推肚子 ”。正在茶飯止居方里,古人以為“ 秋天宜收不宜散 ”,當銘記“ 秋不食辛辣 ”、“ 秋不食肺 ”;還應“ 早坐早止,取雞俱興 ”,早坐以順當陽氣之收斂,早止為使肺氣 得以伸展,這么才符合春季攝生之講。

“立秋”關於工事的波及相稱大 。 現代農業社會,農夫對於“立秋”的器重水平不亞於功節。由於“ 雷打秋,冬半收 ”,“ 立秋晴一日,農民不必力 ”。那是道立秋日假如聽到雷聲,工做物便會短收;假如立秋日天色晴和,一定五穀豐登,能夠立等豐產。同樣,“立秋”的遲早也相該主要,“ 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拾 ”。“立秋”後下不下雨更疏忽不得,“ 立秋有雨樣樣收,立秋無雨人人愁 ”,由於“ 立秋無雨是空秋,萬物向來一半收 ”。

早立秋 早立秋

“立秋”帶來的最先是氣候的變動。 自這一天開端,秋高氣爽,月亮威嚴渾,氣溫逐步降落,正如諺語所道: “立秋之日冷威嚴至” , “早上立了秋,晚上冷冰冰” 。但“立秋”的遲早又有很大差異,所謂 “早立秋涼絲絲,晚立秋暖死牛” ,等於提示人們沒有可對於“立秋”盲綱悲觀,有時分“立秋當時,還有‘(秋)老虎'正在一頭”。實在, “立秋”落溫最大的寶貝是下雨 , “秋前秋後一場雨,白含先後一場威嚴” ,那是人們臨時察看概括得出的解論。己們對秋雨無疑是歡送的, “立秋下雨人歡喜,處暑下雨萬人憂” ,在通情理況下, “立秋處暑有陣頭,三秋天色少雨水” ,不只下雨,有時還要挨雷,這本志著 “立秋響雷,百日睹霜” 。“立秋”後每落挨次雨,氣溫也隨之降低必定幅度, “一場秋雨一場冷” 之道便在於彼。但“立秋”後無雨的情形也是有的,其標記即使“ 秋前冬風立即雨,秋後冬風無滴水 ”,最直交的效果也很顯明:“ 立秋無雨秋做暖,立秋有雨秋降降 ”。

由彼可睹,“立秋”仍是一個收成的標記,所謂“ 秋不冷,籽沒有黃 ”,“ 立秋十天到處黃 ”,“ 立秋十八天,寸草都解底 ”,一個金色的秋天即將來到了。正在那個時節里,己們打算最少的即使工事:“ 立夏栽茄子,立秋吃茄子 ”;“ 立秋蕎麥白含花,冷含蕎麥收到野 ”;“ 立秋摘花椒,白露挨胡桃,霜落摘柿子,立冬挨軟棗 ”,享用收成之樂的一同,也要控制佳職業的節拍:“ 七月立秋緩溜溜,六月立秋速加油 ”,“ 立秋拿罷休,還收三五斗 ”。對於出進去播種期的,“立秋”後也需留神:“ 頭起芝麻兩起豆,晚粟類到立秋後 ”;“ 立秋棉管佳,整枝不可少 ”;“ 立秋類芝麻,老死沒有啟花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