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李白
【文學體裁】雜言詩
作品原文
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
白露見日滅,紅顏隨霜凋。
別君若俯仰,春芳辭秋條(1)。
太山嵯峨夏雲在,疑是白波漲東海。
散為飛雨川上來,遙帷卻卷清浮埃(2)。
知君獨坐青軒下(3),此時結念同所懷(4)。
我閉南樓看道書,幽簾清寂在仙居。
曾無好事來相訪,賴爾高文一起予(5)。
作品注釋
《太平廣記》:崔圓,開元二十三年應將帥舉科,又於河南府充鄉貢進士。其日正於福唐觀試,遇敕下,便於試場中喚將拜執戟參謀河西軍事。應制時,與越州剡縣尉竇公衡同場並坐,親見其事。公衡之名位,略見於此。
(1)梁簡文帝《長沙宣武王碑》:“秋條下葉,春卉含芳。”
(2)江淹詩:“煉藥矚虛幌,泛瑟臥遙帷。”
(3)盧炎詩:“青軒明月時。”
(4)謝靈運詩:“結念屬霄漢,孤影莫與諼。”
(5)《漢書》:揚雄家素貧,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江淹詩:“高文一何綺。”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他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公元742年(天寶元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失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