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電影

日韓電影

“日韓”,是日本和韓國兩個國家的統稱。“日韓電影”是指日本和韓國的電影。日本,是位於亞洲大陸東岸外的太平洋島國。西、北隔東海、黃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與中國、朝鮮、俄羅斯相望,東瀕太平洋。領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韓國,國名。可以指:1、韓國(中國周代諸侯國):周代的一個諸侯國,原韓國為晉國所滅,戰國時期建立的韓國為秦國所滅。2、大韓民國(朝鮮半島政權):簡稱“韓國”,是當前朝鮮半島南部的一個半島國家。3、近代朝鮮半島上曾經存在過很短時間而後很快又被日本殖民統治的大韓帝國也曾經簡稱韓國。

基本信息

韓國電影

日韓電影日韓電影
20世紀70年代,韓國電影逐漸走向興旺,但當地電影院仍以放映外國影片為主。
韓國電影“生死諜變”拉開了韓國電影振興的序幕,把韓國老百姓對好萊塢電影的喜好重新調整成了對韓國本國電影的關注。
韓國電影發展到今天的振興狀態,走過了漫長的歷史。1900年初,韓國電影主要以短片的形式上映,相應的短片影院也隨之形成。在這以後的50-60年代,以申星一、嚴鶯蘭等年輕影星為代表的“赤腳青春”等紅極一時的影片,是那個時代的標誌。
70年代電視走入尋常家庭,電影業進入衰退期。但這一時期仍出現了‘星星的故鄉’‘冬女’等描繪年輕人愛情故事的暢銷電影。
80年代,韓國電影業開始復興。國際電影節上接連獲獎,韓國電影的國際聲譽得到提升。林權澤導演的“TheSuppogateWomb”獲第44屆威尼斯電影節(VeneziaFilmFestival)最佳女演員獎(姜受延),裴鏞均導演的‘WhyHasBodhi-DharmaLeftfortheEast?獲第42屆羅迦諾電影節(LocarnoInternationalFilmFestival)最佳作品獎等。
90年代林權澤導演的‘西便制’又獲第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獎。
90年代以後,韓國電影發展勢頭迅猛,出現了一大批高水準的佳作。
4500萬人口的韓國,從2003――2004年,觀看電影的人次幅度增長了13.9%,例如觀看韓國本國電影《太極旗飄揚》的觀眾,到達了1150萬人次之多。用韓國人自己的話講,除了走不動的老頭和吃奶的嬰兒,大家都為這部國產大片做出了貢獻。
目前從韓國內容上來看,最成功、最受歡迎的韓國電影,只有三類,就是曾被電影審查制度禁止的:政治,情色與暴力。
取代電影審查制度的是電影等級制度。韓國的電影等級制度是:在法律上規定電影分為5個等級:一級全民可以觀看;二級12歲以上可以觀看;三級15歲以上可以觀看;四級18歲以上可以觀看;五級限制放映。每部電影的等級,由民間組成的“影像物等級委員會”進行評級。另外,對色情、恐怖、政治等題材也不再限制。

日本電影

日韓電影日韓電影
日本電影從1896年迄今,已有110多年歷史,基本上可分為七個時期。
1.1896年,愛迪生髮明的“電影鏡”傳入日本,而真正的電影是從1897年由稻勝太郎及荒井三郎等人先後引進了愛迪生的“維太放映機”和盧米埃爾兄弟的“活動電影機”開始的,其時,小西六兵衛也購入攝影機。在這一兩年間輸入了放映機和影片,並在全國巡迴放映,稱為活動照相,並沿用這一名稱至1918年。
2.1918年,由歸山教正主持的電影藝術協會發起純電影劇運動。歸山在1919年攝製的《生之光輝》、《深山的少女》,為純電影劇運動的試驗性作品。這兩部影片幾乎全部利用外景拍攝,讓演員在自然環境中表演,從而使電影從不自然的狹隘的空間解放出來。該協會主張啟用女演員,以廢除男扮女的傳統做法;在影片中插入最低限度的字幕說明故事情節,廢除解說員;採用特寫、場面轉換等電影技巧;通過剪輯使影片形成完整的堪稱電影的作品。上述兩部影片的實踐雖然還不很成熟,但邁出了第一步,並為更多的電影工作者所接受。1920年,日本又創建了大正活動照相放映公司(簡稱大活)和松竹公司。大活聘請谷崎潤一郎為文藝顧問,並從好萊塢招回了栗原喜三郎(托馬斯),由喜三郎執導了谷崎編劇的《業餘愛好者俱樂部》(1920)。松竹則請小山內熏指導,由村田實執導攝製了《路上的靈魂》(1921),這部影片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的里程碑。松竹還在蒲田建立了製片廠,並採用了好萊塢的製片方式,建立了以導演為中心的拍片制度。這種革新促使日活公司急起直追,拍出了由鈴木謙作導演的《人間苦》(1923)和溝口健二的《霧碼頭》(1923)。從此,“舊劇”影片改稱“時代劇”影片,“新派劇”影片改稱“現代劇”影片。
3.日本的有聲電影始於1931年,而銀幕的全部有聲化則到1935年才完成,第一部真正的有聲片是五所平之助導演的《太太和妻子》(1931)。此後,被認為是有聲電影初期代表作的影片是田具隆的《春天和少女》、稻垣浩的《青空旅行》、島津保次郎的《暴風雨中的處女》和衣笠貞之助的《忠臣譜》。在《忠臣譜》中,衣笠貞之助具體運用了愛森斯坦,..的“視覺、聽覺對位”理論,成功地採用了畫面與聲音的蒙太奇手法。
4. 日本投降後,電影法雖已廢除,而嚴格的檢查制度依然存在,只不過是由美軍占領當局取代了政府的檢查。受到戰爭和占領狀態切身教育的日本有良心的電影藝術家,為了保衛民族民主權利,提出了電影民主化的要求,1946年,木下惠介和黑澤明首先分別拍出具有民主思想的影片《大曾根家的早晨》和《無愧於我們的青春》。這兩部影片的劇本都是出自在戰爭期間遭到迫害的久板榮二郎之手。與此同時,在法西斯黑暗時代積極從事學生運動的今井正,也根據山形雄策和八住利雄的劇本拍出了《民眾之敵》,在民主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另一方面,作為組織上的保證,各電影製片廠相繼成立了工會,不僅提出提高工資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經營管理和拍片方面的民主權利。然而,美國占領者和電影壟斷資本是絕對不允許民主勢力有所發展的。1948年,東寶公司以整頓為名,準備解僱1200名職工,將企業中的共產黨員及傾向進步的人士清洗出去。這一企圖遭到東寶工會的反對,全體職工舉行大罷工,並得到進步文化團體的支持。罷工持續了195日,最後在美國占領軍的指使下,出動大批裝備有飛機、坦克和機槍的軍隊,包圍了東寶工會作為鬥爭據點的砧村製片廠,進行鎮壓。這次大罷工以20名工會幹部自動退出東寶公司而告結束,其中包括製片人伊藤武郎、導演山本薩夫、龜井文夫、楠田清、劇作家山形雄策等。工會方面終於爭取到使裁減人員止於最小限度。
5.戰後至60年代中期,日本故事片的生產、發行和上映,幾乎完全由大公司所控制。獨立製片雖曾一度很活躍,但畢竟為數甚微,各公司之間競爭激烈,出現了以量制勝的局面,最高年產量達到過547部(1960),1958年的觀眾人次高達11.27億。1960年以後情況急轉直下,整個電影事業處於動盪、混亂和低落狀態。原來的六個大公司中,新東寶和大映兩家公司分別於1961年及1971年倒閉,產量大為縮小,轉為經營發行、經營影院或擴大其它附帶事業。儘管大映後來又重整旗鼓恢復經營,而重點已不放在影片的製作方面。當時,觀眾人次僅有1.6億,不及1958年的1/7,影片產量維持在300部左右,其中獨立製片的作品占2/3。然而此刻的獨立製片已非昔比。50年代的獨立製片以拍攝具有進步民主思想的影片為主,如今的獨立製片除少數仍保持過去的優良傳統外,大多數獨立製片單位已成為大公司的承包單位,拍出的影片須靠大公司發行和上映,而且有半數以上系色情片,甚至有的專拍黃色影片。
6.日本電影經過長期衰退後,從70年代後期開始,逐漸出現復甦的趨勢.日本國民收入的增長幅度下降,對需要花費較高費用去旅遊的能力銳減,不得不將興趣轉向城市娛樂場所,電影觀眾也隨之有所增加。儘管電視每天均播放電影,但觀眾的心理也在發生變化,希望看到大型影片,電視螢幕的尺寸畢竟是有限度的。出現了電影事業體系化的新傾向,即電影、電視、出版三部門採取聯合作戰.
7.九十年代以來,日本電影復甦,在亞洲乃至世界範圍內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日本新電影運動”。除了今村昌平、熊井啟、筱田正浩等老一輩導演繼續有佳作問世外,而北野武、岩井俊二、周防正行、竹中直人等一批中青年導演也都由於他們優秀的電影作品開始為世界所知。其中以影像清新獨特、感情細膩豐富著稱的岩井俊二堪稱日本年輕一代導演中的佼佼者。《燕尾蝶》(1993)《愛的捆綁》(1994)《情書》(1995)短片《夢旅人》《四月物語》(1998)《關於莉莉周的一切》,使他成為了為年輕一代所熟知和喜愛的新晉優秀導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