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上海故事會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上海錦繡文章出版社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ISBN: 7545206495, 9787545206494
條形碼: 9787545206494
尺寸: 20.6 x 13.2 x 1 cm
作者簡介
穆文,男,1942年生。1964年入外交部。長期在部機關和駐外使館工作。曾任駐法國使館一秘和政務參贊、外交部教育培訓司副司長和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先後出任中國駐摩洛哥大使、中國駐突尼西亞大使兼駐巴勒斯坦大使。2002年退休。著有《中國大使手札》摩洛哥卷(合著)和多部澤作。
張輝枬,女,1941年生。1964年入外交部工作,曾任科員和亞非司二秘。1983年調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工作,先後任國務院外辦處長和國務院辦公廳局長。曾任駐法國使館一秘、駐摩洛哥和駐突尼西亞使館參贊等職。2001年退休。著有《中國大使手札》中的摩洛哥卷(合著)。
內容簡介
《日落之邦:摩洛哥》內容簡介:摩洛哥是個美麗而神奇的地方。它多元,多姿,多彩。它既有歐洲般的嫵媚,又有非洲大地的磅礴。浩瀚的大西洋和溫情的地中海,沐浴著它的西岸和北端。連綿起伏的阿特拉斯山脈,支撐著它的脊樑。廣袤的撒哈拉沙漠,又在它的東面和南方掀開一角神秘的面紗它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無不具有多重性,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光顧這個國家,可同時見識許多,許多……
中國同摩洛哥的關係十分悠久。中國的造紙術、火藥等古代發明,就是通過北非,尤其是摩洛哥經由西班牙而傳人歐洲。早在唐代,已有中國人到過摩洛哥。元代時,摩洛哥人伊本·白圖泰遊歷中國,到過泉州、廣州和揚州,並從揚州取道大運河北上,-直到達元大都北京。摩洛哥人了解中國,有賴於白圖泰親歷親聞的記敘。
媒體評論
介紹世界遊覽必備。
——外交部外交筆會會長、外交部前副部長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外交官帶你看世界》是一套與眾不同的精品叢書。身為外交官的作者們,不僅熟悉絢麗多彩的祖國,而且也十分了解卓越多姿的外部世界。他們用一本本書,通過樸實的語言,流暢的文筆,打開飽覽世界之窗,讓旅遊者和讀者在盡享各國秀麗的自然景色、精彩紛呈的風土人情、色彩斑斕的名勝古蹟和引人入勝的奇聞異趣的同時也能深受良風益俗和文明亮點的啟迪,內容十分豐富,具有較強的趣味性、知識性和可讀性。
——中國前外交官聯誼會會長、外交部前副部長 吉佩定
出版《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外交官帶你看世界》這套叢書,把我們的一批外交官動員起來了寫他們曾經工作過的國家,幫助中國讀者了解世界,這非常好,等於是把不為人知的寶藏開發了出來。
——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中國前駐法國大使 吳建民
《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外交官帶你看世界》這套叢書的作者們,是一批剛從崗位上退下來的外交官。他們不僅了解中國人的需求,同時也熟知曾經工作時所在國的情況。他們在崗位上時,是中國人民與所在國之間的友誼使者,今天他們把自己多年的積累,濃縮在一本10萬字不到的書本中,又架起了一座國與國之問的友好橋樑,以此滿足富起來的中國人,盼望著到地球別處去看看的願望。
——從書總策劃 何承偉
目錄
出版說明
見證
我與摩洛哥
摩洛哥概況
1 初來乍到說概況
基本國情ABC
“馬格里布”與摩洛哥
多元多彩的國度
這塊土地上的早期主人
黑人命運的漸變
延續三百餘年的王朝
獨立後的三代國王
中摩交往史上的先驅
與馬可·波羅齊名的旅行家
2 入境問俗是首要
敦厚淳樸好民風
男婚女嫁面面觀
悽美的愛情傳說
通宵達旦的婚禮
拉巴特的齋月
齋月的文化現象
歡騰的柏柏爾歌舞
命名日、文身與割禮
服飾上的時代印記
值得一游的名城景點
經濟首都卡薩布蘭卡
趣事逸聞話卡薩
認識摩洛哥的視窗(拉巴特之一)
認識摩洛哥的視窗(拉巴特之二)
昔日的“海盜共和國”
走進迷宮般的老城街道(菲斯古城探幽之一)
赫赫有名的精神首都(菲斯古城探幽之二)
踏訪古羅馬遺蹟瓦盧比利斯
伊斯梅爾和他的梅克內斯城
馬拉喀什和它的清真寺(馬拉喀什之一)
“紅城”和它的魅力廣場(馬拉喀什之二)
去“阿里之家”看馬術表演(馬拉喀什之三)
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清真寺
海與洋在這裡相擁
中國人叫它“非洲洞”
大西洋岸邊的“海市蜃樓”
藍色“風城”索維拉
4 花卉果木亦風景
名副其實的“磷酸鹽王國”
度假勝地F可力Ⅱ迪爾(阿加迪爾之_)
中國人最集中的城市(阿加迪爾之二)
不-樣的瓦爾扎扎特
“千堡之路”看玫瑰
阿特拉斯山脈的旖旎風光
大漠門檻的夢幻之旅
名副其實的“北非花園”
別墅牆頭花枝俏
火紅的聖誕花
神氣活現的天堂鳥
橄欖枝、橄欖果和橄欖油
摒棄成見看“聖果”
不可不品嘗的大石榴
功能奇妙的仙人掌果
5 飲食與購物
用餐及注意事項
品嘗古斯古斯(摩式大菜之_)
烤全羊和大燉鍋(摩式大菜之二)
酥皮大餡餅(摩式大菜之三)
精緻的色拉和甜點
中國茶葉與摩洛哥
購物須知-二三
響噹噹的銅銀器皿和飾物
天然紋飾的杜亞木雕刻
享有盛名的皮革製品
摩洛哥館:走進“北非花園”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