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寓洛南村舍

詩歌的首先描繪出一幅富有濃郁鄉村情趣的畫圖,本來四處飛揚的柳絮,在春天陰濕天氣里卻沒有辦法輕便地飄蕩,而在無月的春夜,依舊可以看到白色的梨花,詩人通過村落、鞦韆、柳絮、梨花、白鳥、魚網、青簾等景致,展示了一幅清明時節濃郁的鄉野情調的風俗畫。最後,詩人才直接表露了心跡,遠離了塵囂與紛擾,自然會感到心境恬適,但是仍然時時想念著在京中的至交好友。

作品原文

村落清明近,鞦韆稚女夸。
春陰妨柳絮,月黑見梨花。
白鳥窺魚網,青簾認酒家。
幽棲雖自適,交友在京華。

寫作背景

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九中言:“(鄭)谷詩清婉明白,不俚而切。”這個特點在這首詩歌中有著較為典型的表現。該詩寫於詩人客居於洛南鄉村時,對富有鄉村情趣的生活作了生動的描寫,讀來頗讓人有親切之感。

作品欣賞

詩歌的首聯即畫出一幅富有濃郁鄉村情趣的畫圖。臨近清明時節,萬物復甦,在村落的空地上,一群少女在鞦韆上盪的正歡,其中一個正是詩人的小女兒,她正洋洋自得地向她的父親誇耀自己盪鞦韆的本領呢。詩歌的首聯就給人以真實、親切、歡樂的感覺,也讓人想到杜甫《長安清明》中的詩句:“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交映畫鞦韆。”春天的鄉村,給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當然不僅僅有這些,本來四處飛揚的柳絮,在春天陰濕天氣里卻沒有辦法輕便地飄蕩;而在無月的春夜,依舊可以看到白色的梨花。這裡作者的詩筆很是細膩,觀察極為仔細,表明詩人正在傾心地感受著春天的氣息。寫到這,詩人並沒有住筆,在詩人的眼中,鄉村給他留下美好印象的還有那喜好吃魚的白鳥站在樹枝上正窺視著魚網,路旁的青簾酒幌正迎風招展,似向行人招呼進店喝一杯杏花村酒,邊喝邊欣賞這鄉村的田園風光。“白鳥”,俗稱鷺鷥,居水邊,喜吃魚。從首聯至此,讀者似乎可以看到一個在鄉村的前前後後邊散步邊忘情欣賞的詩人形象。同時,詩人也通過村落、鞦韆、柳絮、梨花、白鳥、魚網、青簾等景致,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清明時節濃郁的鄉野情調的風俗畫。詩歌至此,詩人似都在作靜態、客觀的描述,但通過“夸”、“妨”、“見”、“窺”、“認”等字詞的運用,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詩人對這鄉村生活的一草一木的熱愛,並深深地沉醉其中。
最後,詩人才直接表露了心跡,“幽棲”在這景致宜人的鄉村,遠離了塵囂與紛擾,自然會感到心境恬適,但是心中仍然時時想念著在京中的至交好友。“雖”字表明詩人覺得洛南的風光如此之美,自己實在不能專美,而應該讓在京城中的朋友也來此享受一番。
詩歌的格調清婉、淡雅而不失真切,畫面的選擇也頗見匠心,寫景與抒情的結合十分自然。

作者簡介

鄭谷(約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詩人。字守愚,漢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區人。僖宗時進士,官都官郎中,人稱鄭都官。又以《鷓鴣詩》得名,人稱鄭鷓鴣。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閒情逸緻。風格清新通俗,但流於淺率。曾與許裳、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雲台編》。
鄭谷7歲能詩,“ 自騎竹之年則有賦詠”。父史,開成中(公元838年左右)為永州刺史,與當時著名詩人、詩論家司空圖同院,圖“見而奇之”,拊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及冠,應進士舉,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谷奔西蜀。光啟三年(887)登進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縣尉。遷右拾遺補闕。乾寧四年,(897)為都官郎中,詩家因稱鄭都官。又曾經寫過鷓鴣詩,廣為流傳,很出名,因此被人稱為“鄭鷓鴣”。官至都官郎中。天復三年(903)左右,歸隱宜春仰山書屋。卒於北岩別墅。死後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嶺。北宋時期,袁州太守祖無擇曾主持修繕其墓,如今已無跡可尋。今宜春市區東風大街南段,民國時期曾名鷓鴣路,以紀念鄭谷而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