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及第。歷任順天武學教授,國子監博士,工部營繕主事,工部員外郎。時奸臣魏忠賢當道,施邦曜不與附和。魏忠賢刁難,不成。遷任屯田郎中,期後遷任漳州知府,善於斷案。遷任福建副使、左參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有政績。歷仕南京光祿寺正卿,北京光祿寺正卿;改任通政使。 起用為南京通政使。崇禎十六年十二月,任用為左副都御史。贈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謚忠介,清朝賜謚忠愍。
人物生平
施邦曜,浙江餘姚人,明代萬曆四十年,晉江人王畿視學浙江,拔擢施邦曜鄉舉第一。萬曆四十七年,施邦曜中進士,由順天府學教授,歷任國子博士、工部主事,晉工部員外郎。萬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皇帝死。八月初一日繼位的光宗,僅坐了一個月的皇帝寶座,至九月初一日在搶奪皇權的傾軋中也突然死去,年僅39歲。接著是熹宗等位,改年號為天啟。熹宗生性機巧,唯獨愛好斧鋸木匠之事,不問政務。當時宦官魏忠賢猜忍陰毒,好阿諛,深得天啟皇帝寵信,內外大權歸於一人,權勢煊赫,內外均呼其為九千歲。朝廷眾官員因懼怕魏忠賢威勢,紛紛奔走魏閹之門,人莫敢忤。面對這種情況,唯有施邦曜不趨附於魏,絕不與之往來,始終保持自身貞潔。 魏忠賢見施邦曜不肯附和閹黨,就三番五次設法對他刁難。但終究覺得施邦曜留在京城有礙自己,難消怨恨,就乾脆把他調至福州任漳州知府。漳州地處東南沿海,九龍江的下游出海口,是當時海盜出沒之要地。施邦曜任漳州知府時,盡力查知所屬各縣的奸盜之首,首先掌握了當地各股土匪和海盜的名單。每當盜案發生時,及時收擒,群盜為之震驚。當時,由一個不久前剛歸順朝廷的海盜巨魁鄭芝龍,為了拉攏朝廷命官,將一件用琥珀黃金製作的禮品贈送給施邦曜。施邦曜見此禮品製作工藝極佳,非常喜歡,當即留下了這件禮品。但是,施邦曜留下它並不是收下它,他將這件做工精湛的藝術品觀賞了一個晚上,於第二天清晨即將禮品原樣奉還。當施邦曜留下禮品時,鄭芝龍心中暗喜,沒想到你施邦曜也是一個見好就收的貪官。但第二天鄭芝龍剛剛起床,見知府衙門早已差人把禮物奉還,還告訴鄭芝龍,說施知府對這件禮品十分讚賞,但只可欣賞,不可收下。鄭芝龍對施邦曜為人深深嘆服。有鄭芝龍做先例,其他本想以送禮來拉攏施邦曜的人也因此懾膽。
施邦曜性喜山水,在他擔任四川按察使時,有人勸他可趁機會去遊覽峨眉山。施邦曜對峨眉山早已心嚮往之,但他經過考慮之後,卻說:“做官的出外遊覽,就會動煩屬吏,許多下屬就會趁機前來奉迎支應,又傷百姓不少財力物力,目前還是不去游賞的好。待日後退居在家之時,盡可再來,到那時更可自由自在地盡心遊玩觀賞,何等的悠哉樂哉!”其潔己愛民之心於此可見。由於民安政清,政績顯著,施邦曜隨後升任左布政使。不久又召還京職,擔任通政司使。
通政司使位居正三品,明代時職權較重,執掌內外章疏敷奏,凡四方臣民諫言陳情、申訴怨滯、狀告不法,及軍情災異、錄其事分送有司辦理,或直按奏聞皇帝;甚至對聖旨亦有封駁之權,發現有不適宜的聖旨,寫上自己對聖旨的看法,把聖旨退還皇帝,還可以參與朝議大政、審理重大冤獄及會推文武大臣,提供意見。就在施邦曜被召進京離開福建時,有人送給他一幅朱墨竹圖。送者說:“現在你調離福建,你我之間已不存在上下級關係,我僅作為敬仰你的人品,就請你收下這幅朱墨竹圖,權且做個紀念,總可以吧。”當時周圍的人勸施邦曜收下這張圖。施邦曜說:“不可!今天他送我這幅圖,確無求我之意。但我任職京畿,我今天收下這幅圖,即是向他宣示了可欲之門矣。日後萬一他進京有求於我,我如何應付?君子應該懲忿窒欲,切不可存有物慾之心。”
崇禎十五年,文章風節高天下的黃道周因剛直敢諫、觸犯帝意而被遷戍廣西。有國子生塗仲吉上書替黃道周辯冤,疏狀需經通政使上達。施邦曜知此案乃皇上欽定,如把這封指責皇上的奏疏直接送給皇帝,不但不能救黃道周,反而對上疏人極為不利。而奏疏中的議論確實寫得非常好,正好將此奏疏封存,以流傳後世,激勵後人。於是未予封進,卻在疏後批語:“疏不必上,論不可不存。”塗仲吉不理解施邦曜的好心,反而上書彈劾施邦曜阻礙言路。施邦曜只得將原疏呈送給崇禎帝。崇禎帝見疏及疏後批語,大怒,即將塗仲吉施以杖刑,下獄,施邦曜亦被削去官籍。施邦曜歸家後,並不為削籍而怨恨,惟是日日與姚江書院學人研習陽明學說,切磋學問。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施邦曜重被起用,任左副都御使。次年三月,李自成起義軍進逼京城,施邦曜敦促兵部尚書張縉彥固守,飛檄各地勤王。張縉彥遲緩慢行,未及時設兵防範,施邦曜就在朝廷之上叱罵張縉彥,朝野為之震驚。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當時,臨時分派鎮守東長安門的施邦曜見事已至此,認為“慚無半策匡時難,惟有孤忠報國恩”,即解帶上吊自殺,僕人見狀急忙解救。施邦曜甦醒後,即恨聲地說:“爾等誤我!”即命僕人買來砒霜,和酒吞服而死,時年60歲。弘光時追贈為左都御使,謚“忠介”,清代追謚“忠愍”。
明史文載
原文
施邦曜,字爾韜,餘姚人。萬曆四十一年進士。不樂為吏,改順天武學教授,歷國子博士、工部營繕主事,進員外郎。魏忠賢興三殿工,諸曹郎奔走其門,邦曜不往。忠賢欲困之,使拆北堂,期五日,適大風拔屋,免譙責。又使作獸吻,仿嘉靖間制,莫考。夢神告之,發地得吻,嘉靖舊物也,忠賢不能難。
遷屯田郎中,稍遷漳州知府,盡知屬縣奸盜主名,每發輒得,闔郡驚為神。盜劉香、李魁奇橫海上,邦曜縶香母誘之,香就擒。魁奇援鄭芝龍事請撫,邦曜言於巡撫鄒維璉討平之。遷福建副使、左參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並有聲。或饋之朱墨竹者,姊子在旁請受之。曰:“不可。我受之,即彼得以乘間而嘗
我,我則示之以可欲之門矣。”性好山水。或勸之游峨嵋,曰:“上官遊覽,動煩屬吏支應,傷小民幾許物力矣。”其潔己愛民如此。
歷兩京光祿寺卿,改通政使。黃道周既謫官,復逮下詔獄。國子生塗仲吉上書訟之,邦曜不為封進,而大署其副封曰:“書不必上,論不可不存。”仲吉劾邦曜,邦曜以副封上。帝見其署語,怒,下仲吉獄,而奪邦曜官。逾年起南京通政使。入都陛見,陳學術、吏治、用兵、財賦四事,帝改容納焉。出都三日,命中使召還,曰:“南京無事,留此為朕效力。”吏部推刑部右侍郎。帝曰:“邦曜清執,可左副都御史。”時崇禎十六年十二月也。
明年,賊薄近郊。邦曜語兵部尚書張縉彥檄天下兵勤王,縉彥慢弗省,邦曜太息而去。城陷,趨長安門,聞帝崩,慟哭曰:“君殉社稷矣,臣子可偷生哉!”即解帶自經。仆救之蘇,恨曰:“是兒誤我!”賊滿衢巷,不得還邸舍,望門求縊,輒為居民所麾。乃命家人市信石雜澆酒,即途中服之,血迸裂而卒。
邦曜少好王守仁之學,以理學、文章、經濟三分其書而讀之,慕義無窮。魯時生者,里同年生也,官庶吉士,歿京師。邦曜手治含斂,以女妻其子。嘗買一婢,命灑掃,至東隅,捧篲凝視而泣。怪問之,曰:“此先人御史宅也。時墮環茲地,不覺悽愴耳。”邦曜即分嫁女資,擇士人歸之。其篤於內行如此。贈太子少保、左都御史,謚忠介。本朝賜謚忠愍。
翻譯
施邦曜,字是爾韜,是浙江餘姚人.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不喜歡做官,改任順天武學(順天府培養將才的學校)教授,歷任國子監博士,工部營繕主事等職,後晉升為員外郎.魏忠賢興建三殿工程,各部門的官員都到魏忠賢的府上走動,只有邦曜不去.,魏忠賢想難為他,讓他拆北堂,限期五天,正趕上大風吹倒了房屋,沒有受到魏忠賢的責備. 調任屯田郎中,不久調任漳州知府,全部掌握了所屬各縣犯罪頭目的名字,每次抓捕都能成功,全郡都驚奇地認為他是神人.盜賊劉香,李魁奇橫行海上,施邦曜抓住劉香的母親來誘捕他,劉香就擒.李魁奇提及鄭芝龍(當時的海盜)的事請求招撫,施邦曜告訴巡撫鄒維璉聯手討平了這股海盜.後任福建副使,左參政,四川按察使,福建左布政使等職時,都有著很高的聲望. 有人贈送給施邦曜一幅珍貴的朱墨竹畫,他姐姐的孩子在一旁讓他收下.他說:"不行. 我接受了它,他將乘機向我提出要求,我也就向他表明了有可達到私人目的的後門."施邦曜生性喜愛山水,有人勸他去峨嵋遊玩,他說;"上級官員遊覽,下級官吏就要應付接待,這樣會花費百姓許多的財物."他廉潔愛民到了這樣的地步. 他歷任兩京光祿寺卿,後改任通政使.黃道用被貶官後,又被捕入獄.國子監學生塗仲吉上書申訴,邦曜不給他上報,卻在封后寫上:"書不必上呈,但言論可以保留."塗仲吉彈劾邦曜,邦曜將副封呈上.皇帝見到他寫的話,很憤怒,將仲吉關進監獄,撤消了邦曜的官職.過了一年起用他做南京通政使.進京晉見皇帝,陳奏學術,吏治,用兵,財賦四個方面的事,皇帝改變了臉色採納了.離開京城三天,皇上命宮中的使臣召他回來,說:"南京無事,留在這裡為我效力."正當吏部推舉刑部右侍郎,皇上說:"邦曜清廉公正,可以輔助副都御史." 第二年,賊寇逼迫京城.邦曜告知兵部尚書張縉彥發檄文通令天下竭力保護皇上,縉彥怠慢不發通告,邦曜嘆息著離去.京城陷落,趕往長安門,聽說皇上駕崩,痛哭著說;"主上為社稷而死,作臣子的怎能苟且偷生!"就解下腰帶自盡.僕人解救下來使他甦醒過來,邦曜抱怨說:"你誤了我的事!"賤寇滿街都是,不能回家,見到院門就想上吊,卻被居民放下來.於是讓家人買來信石(砒霜)放在燒酒中,就在路上服下,吐血而死. 有個叫魯時生的人,是老家的與邦曜同年的生人,做庶吉士,死在京城.邦曜親手為他入殮,把女兒嫁給他兒子為妻.曾經買過一個使女,讓她灑掃庭院,到了院子的東面牆角,拿著笤帚凝視著哭泣.邦曜感到奇怪而問她,說:"這是我先人御史的宅院.當時曾在這裡掉過耳環,不覺就感到傷心."邦曜就拿出女兒出嫁的錢,選了個讀書人把她嫁出去.他內心忠厚到了這個地步.
功德碑
日前,在漳州龍海市榜山鎮梧浦村鎮頭宮社鎮頭宮左側龍眼樹下,一塊字跡模糊的功德碑被文史工作者無意中發現。原來,這是380多年前為當時漳州知府 “施青天”施邦曜而立。
為何為施邦曜立石碑?石碑上刻著什麼內容?這石碑又是誰立的?昨日,帶著種種疑問,記者走訪石碑發現地及漳州市文史工作者林盛發。為何斷成兩截?
“大躍進”時期被毀
昨日,記者看到,鎮頭宮臨溪而建,這塊石碑已斷成兩截,上半截在鎮頭宮左側龍眼樹下,下半截則位於鎮頭宮前方,“下半截本來是埋在土裡,前幾天才被挖出來的。”當地的陳亞榕老先生說。
這塊石碑上半截因長久在樹下風吹雨淋,被人當做石階踩踏,除了碑名“施郡侯鎮門功德碑”清晰可見外,其它字跡模糊,而下半截則字跡清晰。
陳亞榕介紹,這塊石碑原來是立在鎮頭宮裡面的,1958年“大躍進”時期,實行全民煉鋼,鎮頭宮的這塊石碑被弄斷了丟在宮外,至今已沉寂了70年。他是何許人物?
“施青天”擊退倭寇
這塊功德碑為何會出現在鎮頭宮呢?林盛發介紹,原來鎮頭宮當時就在鎮門港(古時為河流港道)邊。
林盛發介紹,明嘉靖以來,漳州沿海一帶,倭禍、海患經常發生,天啟年間尤為猖獗。明天啟五年,施邦曜出任漳州知府,想盡辦法抵禦海盜倭寇。
“一上任,施邦曜就決定續建萬松關城 (目前位於瑞竹岩),從陸路上進行抵禦。”林盛發介紹,萬松關城建好後,施邦曜又在鎮門港兩岸興建鎮北、鎮南兩炮台,還建了土堡,後來為增強防禦性,還將用土砌成的城堡改用石頭。
不僅如此,施邦曜還招募鄉勇,抵禦海盜倭寇。林盛發介紹,明天啟七年五月,海盜劉三老、劉香等“二十四將”窺伺漳州,施邦曜組織鄉民守衛城東陣地。有一夜,“二十四將”乘小船潛入浦頭,被鄉民攔住退路。“二十四將”倉皇應戰,勉強摸黑逃出,從此不敢進犯。
施邦曜出任漳州知府期間,廉潔奉公,別人都不敢賄賂他,他還鋤惡豪鏟劣紳,賑旱荒,恩威並行,被漳州百姓稱作“施青天”。為何給他立碑?
施郡侯鎮門功德碑上半截字跡比較模糊
百姓感激他曾立生祠
林盛發介紹,崇禎四年,漳州百姓官員在鎮門建立了“施公祠”,以供百姓四時祭拜。這是繼姜諒之後建立的又一生祠(今“施公祠”已廢,遺址無存)。
“不過,現在漳州港務局(鎮頭宮隔壁)的門口底下還埋著施邦曜的石雕像。”據陳亞榕老先生說,要是能挖出施邦曜石像,重建祠堂,再現當年的盛景,那該多好。
“據史料記載,這塊功德碑是當時在京漳州籍和當地官員百姓看到施邦曜的豐功偉績,感謝他為當地百姓所做貢獻,為其立碑。”林盛發說,雖然這塊功德碑字跡模糊,但後半截還是看得出碑上刻滿了當時在京漳州籍官員和當地官員的名字。
林盛發說,一塊石碑,記載的是一段歷史,《施郡侯鎮門功德碑》雖沒有任何文獻記載,但對進一步挖掘研究明末漳州社會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