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簡介
它是明萬曆十三年(公元1585年),永昌參將鄧子龍抗緬平叛戰爭勝利後,休閒期間,鄧子龍開鑿一山洞,在石壁上自題為“清平洞”,寓滇西戰亂平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之意。清平洞原為一石灰岩天然溶洞,山洞雄渾壯觀,洞內清涼,可容百人;洞中有一石,擊之聲如鼓樂,又有石乳涓滴,下有“石碗”接之,碗中之水永不枯竭;洞分南北二廳,皆石紋奇崛,壁如鐵鑄,北廳有石床、石凳及石刻弈桌,相傳為鄧將軍當年運籌軍機及休息之所;南廳壁高廳闊,可容百餘人,乃鄧將軍衛隊“營房”,洞廳中開一孔,正午前後可瀉下陽光,洞外石壁上刻“倚劍”、“掛弓”和“課射”,寓意為鄧子龍在安全時考慮到可能發生的危險,平時也要提高警惕的思想。南廳石壁上刻“鐵壁”、“銀瓶”、“天梯”三首詩詞,是鄧將軍讚美石岩之意。沿“天梯”盤旋而上,洞頂有一座別致的看山亭,亭為鄧子龍登高賞月處,佇立看山亭,不僅可以欣賞洞前滿池蓮花,岸柳蔥綠,山巒崢嶸,相映生輝,還可眺望姚關古鎮和姚關美麗的喀斯特風光,令人心曠神怡。洞前荷香四溢,荷池中飛檐出閣,相傳鄧子龍當年在此磨礪戰劍,故稱磨劍亭。亭上有他撰寫的盈聯:“劍到幾時磨就,洞從何處飛來。”據說鄧子龍走在亭中磨劍和吟詩,寫下了不朽的詩篇,表現出鄧將軍“披肩執銳,赤膽忠誠”的崇高思想境界,這些詩賦篇章歷經了歷史的滄桑至今仍向後人昭示著鄧將軍一腔熱血、文武雙全、智慧型超群的英雄形象。洞北側建有一小亭,內置李根源所書“烹象處”石碑,是鄧子龍大敗緬象隊,烹象犒勞將士的地方。
為紀念戰役中為國捐軀的將士,懷著對鄧將軍文韜武略的欽佩和對他豐功偉績的崇敬,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施甸人民在清平洞北側建《恤忠祠記》碑亭。同年,在洞南建恤忠祠,由正殿和兩廂等組成四合院,古建築抬梁式土木結構,占地面積750平方米,正殿面闊12.6米,進深8.25米,共有房間23間,殿中立有鄧將軍塑像,右廂房存有明代摩蒼寺浮雕鏤空格子門8扇,專家稱之為“滇西中原文化瑰寶”。
1983年1月,我縣積極申報姚關清平洞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正在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至今,清平洞已成為人們憑弔先烈,緬懷鄧將軍,遊覽觀光的風景名勝區,成為弘揚愛國主義的文化教育基地,吸引著八方賓朋到此遊覽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