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特默

、 、 、

個人概況

中文名: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
外文名:HorstLudwigStörmer
國籍:德國
出生地:德國法蘭克福
出生日期:1949年4月6日
個人背景
職業:物理學教授
畢業院校:德國法蘭克福大學
個人貢獻
主要成就:1983年Otto-Klung獎、1984年美國物理學會Buckley獎、1998年班傑明·富蘭克林獎章、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HorstLudwigStörmer,1949年4月6日-),德國物理學家,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人羅伯特·B·勞克林、德國人霍斯特·施特默和美籍華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崔琦,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電子在強磁場中的分數量子化的霍爾效應。

個人履歷

1967年中學畢業後進入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學習建築學;後來轉到法蘭克福大學,但因錯過物理學註冊時間,只能從數學開始學習,第二年轉為物理學專業;[1
1974年施特默碩士畢業後,前往法國格勒諾布爾的高強度磁場實驗室攻讀博士;
1977年來到美國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進行博士後階段學習。
1978年獲得了貝爾實驗室的固定職位;
1983年成為固體電子與光學性質部門的主管;
1991年被任命為貝爾實驗室的物理學研究實驗室主任;
1998年初前往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任該校的套用物理學教授。

施特默在新澤西州的貝爾實驗室研究二維費米氣體模型,他發明了調製摻雜的方法,可以使得超流動性的二維電子系統成為半導體,將以前僅適用於矽的二維電子系統,拓展到適用於砷化鎵,這一研究成果打開了通往許多二維電子系統上的光學物理實驗的大門,也促成了後來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發現。[1]
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高強度磁場實驗室,施特默與崔琦合作,1980年克勞斯·馮·克利青(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現的量子霍爾效應,是施特默和崔琦的一個主要研究課題,另一個課題是已被理論預言存在於高強度磁場中的超低電子密度的電子晶體。1981年10月6日,施特默和崔琦研究一種調製摻雜晶片,尋找電子晶體跡象時,發現了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他們因此獲得199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獲獎的羅伯特·B·勞克林並沒有參與發現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的實驗,但是他在後來解釋了實驗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