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有耕地456.00畝,其中人均耕地1.44畝;有林地700.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74戶,有鄉村人口318人,其中男性162人,女性156人。其中農業人口316人,勞動力138人。該村以漢族、布朗族為主(是漢族、布朗族混居地),其中漢族276人,布朗族42人。其中農業人口316人,勞動力13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92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 全村銷售總收入1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5.57%。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82.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243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56.00畝(其中:田168.00畝,地288.00畝),人均耕地0.00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物;擁有林地7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2960.00畝。
農村經濟
該村有耕地總面積456.00畝(其中:田168.00畝,地288.00畝),人均耕地1.44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等作 物;擁有林地7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2畝,主要種植甘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0畝,草地40.00畝;荒山荒地80.00畝,其他面積2,960.00畝。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主要銷售往縣內。2008年 全村銷售總收入13.0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15.57%。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2.12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7.16萬元,占總收入的68.44%;畜牧業收入5.88萬元,占總收入的7.0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22頭,肉牛12頭);林業收入9.40萬元,占總收入的11.25%;第二、三產業收入6.72萬元,占總收入的8.05%;工資性收入1.40萬元,占總收入的1.68%。農民人均純收入1243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4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2人(占勞動力的6.96%),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13人。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話,有5戶飲用井水,有74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 (占農戶總數的100%)。有7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34戶(占農戶總數的46.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32.00%和12.00%)。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5.00公里。拖拉機3輛車。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0畝。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為主有3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4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9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糧食,主要銷售往。{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3.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糧食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4戶,共鄉村人口318人,其中男性162人,女性156人。其中農業人口316人,勞動力138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4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9.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半坡完小,中學生就讀到小勐統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00公里,距離中學5.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3人,中學生0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490.81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640個(勞均5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5人,黨員中男黨員5人,女黨員0人。 團員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