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21年3月,他同當時在蕪湖二農讀書的壽縣同鄉薛卓漢等人,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對外稱為“愛社”),秘密學習革命理論。1923年,轉入上海大學學習,受到鄧中夏、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張太雷的教誨。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受黨(上大黨組織)指示回鄉建黨。同年冬,在壽縣小旬集召開黨員會議,成立了安徽省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小甸集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後以教書為掩護,深入農村調查,培養積極分子,發展黨的組織,開展革命活動。1924年冬,在壽縣中學組織學生會,並以學生會名義編印刊物。因遭到校方阻撓,便與學生會負責人發動全校學生大鬧“飯場”,舉行罷課鬥爭。1925年5月,組織起“壽縣各界‘滬案’後援會”,舉行遊行示威,聲討英、日帝國主義的罪行。揭露偽商會會長、大資本家劉作臣勾結壽縣北大街的英商“花旗公司”,背叛民族利益的可恥行為。事後,他與後援會人員還募捐銀幣100餘元,匯往上海援助“五卅”慘案中的被害工人。1926年冬,前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與莫斯科紗廠女工柯勞娃結婚,次年生一子。1929年,由於革命工作需要,他將妻、子留在蘇聯,以“第三國際”東方特派員身份回國。即赴上海,擔任中共中央交通局秘書,負責黨中央與各地秘密交通聯絡工作,協助外交科主任吳德峰工作。不久,接任外交科主任一職。同年9月5日,指定為中央高級訓練班教務主任兼支部書記,主持第三期訓練工作。不久,以中共中央巡視員的身份,到安徽各地視察、指導工作。11月8日,成立獨山革命委員會暴動總指揮部,任總指揮和黨代表,領導獨山農民暴動。1931年2月,被推選為中共安徽省委書記(未到職)。在巡視皖北期間,根據當時的革命形勢和鬥爭需要,在壽縣、鳳台、阜陽縣委聯席會議上,決定建立皖北(壽縣)中心縣委,管轄壽縣、鳳陽、阜陽、潁上、太和、霍邱、固始、新蔡、息縣9個縣的工作,屬鄂豫皖邊區特委領導。同年3月來到家鄉瓦埠,計畫發動武裝暴動。3月27日,在瓦埠上奠寺主持召開壽縣、鳳台、阜陽3縣縣委負責人會議,趁勢舉行瓦埠暴動,成立皖北紅軍游擊大隊。1931年4月,參加了中央皖西分特委在金家寨召開的第三次擴大會議,並被選為皖西北特委書記,領導六安、霍山、英山、霍邱、固始、赤城等縣工作。創辦《火花》、《紅旗》兩種刊物,並親自擔任編輯委員。另外,還編印了《告國民黨士兵書》、《告紅槍會民眾書》、《反包圍會剿告民眾書》等10多種宣傳品。5月12日,張國燾在新集撤銷中共鄂豫皖邊區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分局和鄂豫皖革命軍事委員會。他被選為分局委員。6月下旬,鄂豫皖蘇區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召開,他率團參加了代表大會,並被選為大會主席團成員。7、8月間,皖西北特委改為皖西北道委,他擔任道委書記。領導了鞏固發展皖西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支援紅軍的反“圍剿”作戰。不久,因懷疑、抵制張國燾推行“左”傾冒險主義方針,被張國燾批評為對肅反工作抓得不力,又強加給他“改組派”罪名,撤銷其職務。1932年9月,張國燾擅自撤離鄂豫皖根據地,率紅四方面軍西進川陝,他被迫隨軍撤離。在入川途中,張國燾之徒無情地折磨他,要他背著沉重的米袋,翻山越嶺。由於長期操勞,身體虛弱,又患上瘧疾,不幸死於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