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黃草

書法的一種,由北大方正推出,是一款看得懂的“標準草書”,作者是僑居美國的愛國老華僑黃彰任先生。

簡介

一般而言,講到中國文化,漢字是不可不提到的;若說到漢字,也不能不說與說書法;而若論及書法,則真、草、隸、篆各體中,最讓一般人“認”得出來的,莫過於是草書了。之所以讓人能“認”得出來,原因很簡單:“看不懂”。

起源

相傳草書起源於漢代,初為章草,後發展為今草,至東晉王羲之而臻於完善,到了唐代更得到空前的繁榮,成為狂草。所謂“看不懂”,大概也就從這時候開始的吧。

形態

實際上,無論是章草、今草還是狂草,都是非常講究章法的。儘管書寫的時候筆畫多有減省,一筆數字,但細究之下,一點一畫都有較嚴格的規定,並不是象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樣隨手亂寫。草書寫得好的人,往往都有非常紮實的楷書基本功,且多要經過刻苦磨鍊才能達到藝術的高峰。

寫草書似乎很講究“勢”,或者說是一種意境。有人形容草書“如驚蛇入草,飛鳥入林,來不可止,去不可遏”。唐代張旭的草書和李白的詩、裴將軍的劍合稱“三絕”,張旭常常飲酒大醉之後,或是揮筆狂書,或是披髮濡墨作書,寫出的字也如醉如痴、似癲似狂,行雲流水,變化莫測。另一狂草大家懷素,雖是佛家弟子、玄奘門人,卻性情豁達,嗜酒如命,每每酒酣興至,便在寺壁、衣裳、器皿上盡情揮灑草寫,龍飛鳳舞,字字欲仙。所以人們把張旭和懷素稱為“顛張醉素”。

這樣的寫法,好則好矣,美則美矣,卻怪不得別人抱怨“看不懂”。

當然,有些草書還是很好認的。自號“太平老人”的于右任先生,為了使自古以來難識的草書規範化,曾編創了易識、易寫、準確、美觀的“標準草書”,對書法界影響很大。

黃草 黃草

北大方正最近推出的“黃草”字型檔,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一款看得懂的“標準草書”,作者是僑居美國的愛國老華僑黃彰任先生。黃老先生在海外奮鬥了幾十年,他不但熱心公益,捐資助學、助醫,造福桑梓,更因感受海外華人年輕一代中不識漢字、不懂漢語者甚多之痛,立志以自己研習一生的書法心得,撰寫出一套易識、易寫、易用、簡繁體共存的“黃草”體,以激勵海外華人青年繼承、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幾經輾轉,黃老先生找到北大方正,並得到了方正的全力支持,短短几個月時間,紙上的“黃草”體就變成電腦中的“黃草”字型檔了。

和常見的印刷字型相比,使用黃草的效果也是大不一樣的。手執“黃草”排印的文字,自然、平和,宛如家人的來信,娓娓道來,如述如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