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解放前夕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鵠山、坑裡、塘下、地步屬蒙山區鵠山鄉。茶沂、曉堆、東邊、上塘、桐村屬水北區南塘鄉。窩裡屬窩裡鄉。1958年公社化時,成立鵠山公社,下轄10個大隊。1968年仁和併入鵠山。1973年仁和公社分出。境內丘陵起伏,蒙山綿亘於西北邊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鵠山圩附近形成一塊開闊平地。西北邊境的最高山峰烏志裏海撥459.2米,寶珠嶺海拔324米。地處蒙河上游,支流遍布。西北有鵠山水庫,是全縣三個中型水庫之一,壩高16米,集雨面積12.65平方公里,庫容量1266萬立方米,澆灌面積3萬畝。其次有廣仙坪水庫以及山塘水陂、渠道。解放前是個窮山缺水的邊遠山區,自然災害頻繁,農業極為落後。如今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現科學種田。耕地面積25,757畝,1980年糧食跨過綱要,全社部產22,432,000斤,棉花總產2404擔,土特產有大蒜、花生、生薑、芋頭,聞名全縣。
境內交通,有上新鐵路自南向北縱貫中部。上新公路沿東部邊境向南直達縣城,向北通往上高。簡易公路以公社駐地為中心,向西至荷沂,向西南抵仁和,向東南達水北、錢圩、新橋等地。
發展
文教衛生事業發展很快,現有中學1所,教職員工100人,學生2749人,入淡率達90%。衛生院1所,醫生13人。病床10張,隊隊有醫療站,改變了過去邊遠山區缺醫少藥的落後狀況。[鵠山圩]位於縣城北端37公里山坡上。蒙山聳立於西北,四周丘陵起伏,中間形成一小塊平地。西面緊靠上新鐵路,有公路溝通縣城。南面小溪水塘環繞,是新余、分宜、上高、高安四縣交界的集圩。鎮內設有國營商店、社辦企業、中、國小校等單位。共529戶,21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9人,479人。清雍正年間建圩,逢農曆三、六、九為趕集日,以交易農副產品為主,土特產有大蒜。以駐地自然村得名。
[鵠山大隊]坐落於坡上。全境屬黃土丘陵地。北靠坑裡大隊,與上高縣交界。四周丘陵山坑,蒙山聳立於西北,西部有上新鐵路自南向北縱貫,向東有班車通往且城。轄19個生產隊,6個自然村。433戶,1866人。耕地3015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鵠山鄉。合作化時由中心社、鵠山社組成鵠山高級社。1968年由坑裡、荷沂、塘下合為鵠山大隊。1972年仍為鵠山大隊。
鵠山大隊駐地。是縣城至鵠山公路的終點。村西緊靠上新鐵路,溪流密布,向東南流入蒙河。包括大塘、牆背、店裡、傅家、新屋五個村。共16個生產隊,380戶,1621人。耕地2551畝。[黃氏族譜]載:宗愈次子元祚於宋哲宗元符三年,從湖北江夏雙井徙居鵠山。譜記:“江夏城東有山日黃鵠山,因以名其地日鵠山。鵠山屋西有亍二,亦以雙井稱,不忘本也。”鵠山,以祖居黃鵠山,遷此後省略“黃”字,名為鵠山。黃甲:牆背人,清末秀才,民國時任貴溪縣長。黃道南:牆背人,大學畢業,民國時任縣參議長。
圳坑位於鵠山西北4公里蒙山腳下,東南靠鵠山水庫。7戶,30人。
[鵠山黃氏族譜]元至正年間,由上高肖坊遷此。以山坑和小溪圳而得名。
鍾家位於鵠山東南1公里山坑裡,有五條溪流在村北匯合,再向東南注入蒙河。西南有公路通往水北。46戶,215人。[鍾氏宗譜]孟賢長子於元至元年間,自石鄧遷此。
[荷沂大隊]位於鵠山西偏北4公里蒙山腳下,全境屬丘陵地。南北水庫環繞,東有公路直達縣城,西北與上高縣接壤。轄8個生產隊,5個自然村。179戶,906人。耕地1018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南塘鄉。合作化時由曹家、坳下、荷沂三個初級社成立荷沂高級社。公社化時改為荷沂大隊。1969年由鵠山、坑裡、塘下、荷沂合為鵠山大隊。1972年分開為荷沂大隊。
荷沂大隊駐地。坐落於山坑裡,東南有廣仙坪水庫,北有鵠山水庫,東有公路通往鵠山。包括曹家村,共105戶,550人。[黃氏族譜]明景泰年間,文德從鵠山分居。譜記:“蒙山綿亘,山青水秀,風俗之美,蓋以地方清奇之稱,如凌荷之香,水泉迴轉,頗有沂泗之風,此荷沂之所名也。”
新村位於荷沂北偏西1.5公里蒙山東麓。北靠寶珠嶺,東傍鵠山水庫,西北與上高接壤。46戶,219人。[李氏族譜]元至大年間,輝明由上高城陂塘下徙居坳下。1967年建鵠山水庫遷移於此。以村建山坳下而得名。搬遷後後果新建村,更名新村。
傅家位於荷沂北偏西1公里蒙山腳下。四周環山,東靠鵠山水庫。包括鄒家2戶,8人,共23戶,136人。傅姓於明萬曆年間,從高安縣山腦上遷來。
黃家位於荷沂西北0.8公里山坡下。東北靠鵠山水庫,南鄰公社林場。4戶,22人。[黃氏族譜]明萬曆年間從讓里遷來。
荷沂新屋緊靠荷沂東偏南200米處。南傍小山,北靠公路。1811年遷入荷沂,現無住戶。系荷沂分居的新村,故名。
[坑裡大隊]位於鵠山北偏西0.8公里山坑裡。北與上高毗鄰,西靠上新鐵路,東有小溪圍繞。轄8個生產隊,2個自然村。215戶,1019人。耕地1939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第二保。解放初屬朦朧山區鵠山鄉。合作作化時由新豐,梘江、黃菊保初級社轉為鵠山高級社。1961年改為坑裡大隊。1968年由鵠山、塘下、荷沂、坑裡合為鵠山大隊。1974年鵠山、塘下分開為坑裡大隊。
坑裡大隊駐地。上新鐵路縱貫於西,小溪環流於東,北靠上高縣。158戶,758人。[喻東黃氏族譜]載:友龍於元至太年間,由官店洲遷喻北坑裡。以村處山坑而得名。
梘江位於坑裡北偏東1.5公里山坡上,北與上高交界。57戶,261人。[蓼氏族譜]三十一朗於宋開禧年間,由鵠山分居。以溪流梘江而得名。
[窩裡大隊]位於鵠山東北2公里山坑裡,上新公路西側。全境屬丘陵地,蒙河支流源頭,北與上高接壤。轄21個生產隊,10個自然村。442戶,2178人。耕地4459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窩裡鄉。合作化時區嶺南鄉。合作化時由腦上、新屋、袁家、腦上老屋、勝利、民生、窩裡新屋、洞裡、烏山初級社轉為窩裡高級社。1961年分為窩裡大隊。
窩裡別名窩裡老屋。大隊駐地。坐落油茶山坡上,四周丘陵,南北溪水夾流。94戶,461人。[驪溪習氏族譜]宋宣和二年,邦彥由白梅徙居龍窩。何謂龍窩?龍伏則在田,升則在天,神妙莫測。是故賢才隱處則日龍潛,智士運謀則日龍韜。南山揖於前,橫山枕於中。所以窩藏乾坤之精華,山川之靈氣者在此矣,故名龍窩,後以山坑地形更名窩裡。
黃塘袁家位於窩裡南偏東1.5公里的山坑裡。東靠上新公路,南有公路通往鵠山。37戶,195人。[黃塘袁氏族譜]載:元順帝末年,興邦、興國兄弟自月山徙居於此。因此處原有黃塘村,(早廢)。故冠以“黃塘”兩字。
罕塘位於窩裡北面1公里處。北與上高交界、三面小溪環流。8戶,56人。[陳氏族譜]光月於清雍正年間,由高峰分居。村處丘陵山坑,以水源缺乏,池丘乾涸而得名。
窩裡新屋位於窩裡北偏東1公里的小溪旁。34戶,173人。(習氏族譜)清乾隆年間,由窩裡老屋分居。從老屋派生的新村,故名。
萬家位於窩裡偏北1公里處。北與上高交界,東靠上新公路。10戶,66人。[城北萬氏族譜]載:南宋紹熙年間,必忠由南昌板湖徙縣城北門萬家。元初,由縣城分居。
洞裡別名洞中。位於窩裡西北1.5公里山坡上。南北小溪夾流。[黃氏族譜]宋祥符三年,元祚由分寧遷鵠山,無祚公生五子,老二大茂分居洞裡。以村處山坑,地勢低洼而得名。
城上在窩裡西北1.5公里山坡上。山巒屏立如城垣,故名。14戶,60人。黃姓於清末由洞裡分居。
烏山位於窩裡西面1公里田畈中央,蒙河流經村前。61戶,289人。[烏山高氏族譜]四世迪公於宋元符年間,自筠州高家巷(今高安縣)遷此。此處有一山,土質呈黑色,故名。
江邊位於窩裡偏北1.5公里蒙河北岸。14戶,61人。李姓於元至元年間,由上高枚潷遷此,以村處小江邊畔而得名。
腦上老屋位於窩裡東南0.5公里田畈中央,村東緊靠上新公路。45戶,215人。張姓於元寧宗年間。由萬載白湖橋遷來。村傍小山腦上,故名。後由此派新生一村,又名腦上老屋。
腦上新屋位於窩裡南面0.3公里的蒙河南畔。75戶,343人。張姓於明中葉由腦上老屋分居。
[曉堆大隊]位於鵠山西偏南2公里田畈中央公路旁。西靠蒙山白雲峰,山下有廣仙坪水庫。全境屬丘陵地。轄12個生產隊,3個自然村。248戶,1220人。耕地2222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南塘鄉。合作化時由曉堆、庫里、官路三個初級社轉為曉堆高級社。公社化時為南塘大隊。1968的由東邊、土固、上塘、曉堆合併為東邊大隊。1972年與東邊、上塘大隊分開為曉堆大隊。
曉堆大隊駐地。坐落平地,四周丘陵環繞,村北小溪環抱,西有公路通過。103戶,500人。肖姓於元至正年間,德稀由河南開封遷此。村建土堆上,以象徵朝氣蓬勃之吉祥寓意而名之。
官路位於曉堆東北1.2公里公路旁。緊靠鵠山水庫西乾渠。54戶,200人。盧姓於明洪武年間,由高安田南中村遷此。村傍官馬大路而得名。
庫里位於曉堆西南0.5公里山腳下,西北鄰近水庫。110戶,520人。[黃氏族譜]十世景周於明永樂年間,由鵠山分居。村建山坑邊緣,形似倉庫,故名。
塘下大隊緊靠鵠山南面100米平地上。西靠上新鐵路火車站,東有公路通往縣城,東南溪流遍布。轄11個生產隊,4個自然村。237戶,1058人。耕地1902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鵠山鄉。合作化時由前山、塘下、陳家三個初級社轉為鵠山高級社。1968年與坑裡、荷沂、鵠山合併為鵠山大隊。1972年分開為塘下大隊。以原駐地塘下命名。
前山大隊駐地。處於鵠山圩南面0.1公里的公路交叉處。80戶,376人。[黃氏族譜]六一、六二郎於宋慶元年間,由鵠山分居。村建於老居鵠山前面的山丘上,故名。
塘下緊靠前山西南,公路交叉處。村西鄰上新鐵路火車站,三面溪流水塘遍布。90戶,410人。[黃氏族譜]宋嘉泰年間,文行由鵠山分居。村建水塘南畔,故名。
力塘位於前山南偏1公里的上新鐵路旁,村東緊靠水溪。28戶,93人。鄧氏祖先自江南遷上高柳溪,自柳溪分居櫪塘,已有600年。以櫪樹和村旁的塘而得名。因諧音簡稱力塘。
陳家別名下陳。位於前山西偏北1公里的上新鐵路旁。三面公路圍繞。36戶,179人。傅姓從鵠山傅家遷來,已有八代。以始居陳姓得名。
[藍塘大隊]位於鵠山西南2.5公里平地公路旁。全境屬丘陵地,西靠蒙山。轄17個生產隊,7個自然村。420戶,2049人。耕地3729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南塘鄉。公社化時為南塘大隊。1961年分為東邊、土固、上塘大隊。1968年由東邊、土固、上塘、曉堆合為東邊大隊。1972年與曉堆、上塘大隊分開仍為東邊大隊。1981年地名普查,因與東邊公社東邊大隊重名而更名藍塘大隊。
東邊大隊駐地。坐落平地。村北緊靠公路。與樓下村舍毗連。兩村共85戶,391人。[藍塘晏氏族譜]載:宋景定三年,十二世祖由上高義城鈞石塘徙樓下。生八子,長子居樓下,三子居東邊,四子居西邊。相隔數十步,鼎立而居。以新老樓下為中心,該村坐落樓下的東面,故名東邊。
階下位於東邊西面1.2公里的蒙山腳下。坐落田畈中央,南靠丘陵,與仁和公社交界。10戶,59人袁姓於清嘉慶年間,從米石遷此。建村於蒙山斜坡,好以階梯,以地形命名。
江上位於東邊西偏南1公里公路旁。村南小江環繞,故名。94戶,464人。[黃氏族譜]清乾隆年間,由店裡分居。
力下位於東邊東面1公里的山坡下。東靠上新鐵路。村北小溪密布。40戶,203人。[黃氏族譜]明洪武年間,宜甫由鵠山遷此。原名木歷樹得名。因諧音簡寫成力下。
北斗位於東邊東偏0.3公里山坡上。西北緊靠公路。25戶,123人。[陳氏族譜]宋淳佑年間,千一由高安大城遷此。村東有七個山坡,以“七星伴北斗”之說而得名。
西邊緊靠東邊南偏西200米處。西北公路環繞。包括土固村,共119戶,565人。[晏氏族譜]宋景定三年,由上高義城鈞石塘遷藍塘。生八子。四兄弟分居西邊。以村處老居之西而取名。
徐家位於東邊南偏東0.5公里山坡上。村東南有水庫。51戶,235人。[芳源徐氏族譜]宋治平年間衍公由豐城潘橋遷此。
上塘大隊位於鵠山南面2.5公里上新鐵路西側。南靠小溪,全境屬丘陵地。轄12個生產隊,4個自然村。233戶,1066人。耕地1667畝。解放前屬水北區嶺南鄉。解放初屬蒙山區南塘鄉。合作化時由中洲、明星兩個初級社和廖家等三個互助組轉為南塘高級社。公社化時改為南塘大隊。1968年由東邊、土固、上塘、曉堆合為東邊大隊。1972年分開為上塘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