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年法草案

新老年法草案

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成為老年人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老年法”草案“出爐”強調給予老人更多精神關懷。子女“常回家看看”將入法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據介紹,新修訂的老年法在社會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內容。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規定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強調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民政部副巡視員吳明表示,如果老人就這一點訴諸法律,法院自此以後就應該立案受理。

簡介

新修訂的老年法在社會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內容,單獨成立“社會照料”一章。主要是針對高齡老人、
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成為老年人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精神生活的豐富程度成為老年人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
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由於現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的變化,兩個年輕人養四個老人,子女在贍養老人方面確實有些是力不能及,從這種情況來看,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益需要社會的幫助。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社會照料要逐步專業化。有生活上的照料,比如幫老人理髮、洗澡;有家政上的照料,如搞衛生買菜;有一些更需要專業化的,如醫療保健,有些志願者對老年人開展一些醫療服務;還有一些護理方面的。單獨寫一章總體上看就是三個層面:一個就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的層面,強調社會照料要進家門,養老機構、志願者、社區工作者上門為老年人服務。第二個層面以社區養老為依託,自治組織、養老機構要在社區里搞一些社區醫療服務、社區護理、文化活動設施,短期托養、日間照料等要在社區里開展起來。第三個層面是機構養老為補充,養老服務機構在民間的熱情還是比較高的。新規“常回家看看”入草案我國1.67億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無人照料,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彆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由於老年法屬於社會類立法,因此具體細節不可能規定得很清楚。但以後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訴諸法律,以前這種訴訟法院一般不會受理,但現在法院要立案審理。”至於此類案件,“畢竟不同於一般的訴訟,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多方面決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決,也有行政上的督促,還有調解組織的調解等”。“另外,基層性民眾自治組織和人民調解組織在這方面要發揮作用,主要是對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和監護人不履行監護義務的,要督促他們履行自己的義務。
一家老年公寓裡的老人們正在看電視一家老年公寓裡的老人們正在看電視

“常回家看看”咋監管“‘常回家看看’將入法,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如今,‘空巢’老人問題比較突出。出台這樣的規定,說明國家在重視老年人。”不少讀者、網友面對此舉表示贊成。採訪中,不少人認為一些細節值得商榷。“如何界定‘經常’,如何操作?一個月回家一次是經常,一個星期回家一次也是經常,半年回家一次算不算經常?”同時,不少老人對狀告“不常回家看看”的兒女表示疑慮。

以法律推動親情孝敬

有網友說,“常回家看看”更多的是一種道德標準,如今卻變成法律條文,讓人無奈。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所以在現代寫進法律,恰恰反映出大家缺失了這種美德。“當道德缺失之後,一條法律規定就能將其挽回嗎?”“其實,孝心是存在於心,而不是表現於行的。真正孝順的人,你不立法,他也要恭敬父母,頤養天年;不孝順的人,你立法了,他也不會從骨子裡有絲毫的轉變,只不過人前做做樣子,而這種裝出來的東西,又有什麼價值,值得用立法手段來大費周章嗎?”在鄭州某公司上班的李清波說。隨後,記者又採訪了一些讀者,大部分讀者表示:“立法約束的只是表面,解決不了感情上的根本問題。”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朱金瑞說,把“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給老人一份法律權利,給兒女一份法律義務,以法律推動親情孝敬走進新時代,則是法治精神的升華。目前提出這樣的制度雖然在某些方面很難界定,但這個制度主要起引領的作用。她表示,這對於匱乏親情看望的兒女也是心靈震撼,雖說帶有硬性的強制,但喚醒的卻是兒女親情良知,不再堅守給錢給物就是孝敬的誤區。“常回家看看”給老人帶來的親情滿足、精神振奮、幸福健康是不可估量的。

新聞原因

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過渡
據介紹,新修訂的老年法在社會保障里拆分出一些內容,單獨成立“社會照料”一章。主要是針對高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以及不能和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
“由於現在家庭結構小型化的變化,兩個年輕人養四個老人,子女在贍養老人方面確實有些是力不能及,從這種情況來看,對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日益需要社會的幫助。老年人生活質量提高,社會照料要逐步專業化。有生活上的照料,比如幫老人理髮、洗澡;有家政上的照料,如搞衛生買菜;有一些更需要專業化的,如醫療保健,有些志願者對老年人開展一些醫療服務;還有一些護理方面的。”民政部副巡視員吳明告訴記者。
吳明表示:“單獨寫一章總體上看就是三個層面:一個就是居家養老為基礎的層面,強調社會照料要進家門,養老機構、志願者、社區工作者上門為老年人服務。”
“第二個層面以社區養老為依託,自治組織、養老機構要在社區里搞一些社區醫療服務、社區護理、文化活動設施,短期托養、日間照料等要在社區里開展起來。”吳明告訴記者。
“第三個層面是機構養老為補充,養老服務機構在民間的熱情還是比較高的。”
空巢老人增多“常回家看看”入草案我國1.67億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子女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家後,獨守“空巢”的中老年夫婦無人照料,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規定,“家庭成員不得在精神上忽視、孤立老年人”,特彆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
吳明表示:“由於老年法屬於社會類立法,因此具體細節不可能規定得很清楚。但以後子女不‘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訴諸法律,以前這種訴訟法院一般不會受理,但現在法院要立案審理。”至於此類案件,“畢竟不同於一般的訴訟,所以最後的結果是多方面決定的,既有司法上的判決,也有行政上的督促,還有調解組織的調解等”。“另外,基層性民眾自治組織和人民調解組織在這方面要發揮作用,主要是對贍養人不履行贍養義務的和監護人不履行監護義務的,要督促他們履行自己的義務。”

津貼

國家將逐步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社會福利制度。
修正草案中規定:“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80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放高齡津貼,提供免費體檢等保健服務,提倡各地根據本地實際,降低享受保健補貼和免費保健服務的年齡。”
發放高齡補貼一直以來是我國“養老困局”中的一部分,全國各地情況不一,很多地方的高齡老年人享受不了相應“補貼”。本次修改老年法,意味著“高齡津貼”將有望全國統一。

背景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60歲以上為老年人;老年人占人口比例達到10%以上即進入老齡社會。根據這一標準,我國在上個世紀末的1999年開始邁入老齡社會行列。隨後,人口老齡化呈加速發展的態勢。全國現有老年人約1.67億,80歲以上就有將近100萬,失能老人算在一起就有2000多萬,100歲以上的達到4萬多。延伸閱讀:事例:8旬老人兒孫滿堂蝸居樓道4個子女無人過問,這樣的寒冷冬日,許多人都選擇待在房間裡。而包河苑的劉慶海老人卻沒那么幸運,80多歲的他住在陰暗寒冷的樓道內已經一個多星期了,更令人嘆息的是,他的小兒子就住在該單元樓的4樓,其餘的4個子女,也沒有一個來過問老人的生活。

詳細 

 
現狀:我國近一半老人過空巢生活生命質量相對較低據統計,上海截至去年底,共有空巢老人92.21萬人,約占戶籍人口老年人總數的29.2%,其中獨居老人18.87萬。而全國1.67億60歲以上老人中,有一半過著“空巢”生活不與子女居住在一起,或者沒有子女。

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空巢化趨勢明顯

截止到2009年底,中國8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900萬。
這是中國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陸穎23日在天津市鶴童老年福利協會承辦的第六屆全國老人院院長論壇上透露的。
陸穎介紹說,自1999年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社會以來,老齡化加速發展,並日益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明顯,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態勢。截止到2009年底,中國老年人已占總人口12.5%,8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900萬。失能老人1036萬,半失能老年人2123萬。
面對嚴峻的人口老齡化挑戰,近年來,中國各級民政部門採取了多種措施積極推動老年事業發展。陸穎介紹說,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相銜接的社會福利體系基本形成,藉助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為居家的高齡、獨居、失能、半失能老人進行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完善社區服務設施,目前全國各地已成立各類主要為老年人服務的社區服務組織17.5萬個,城市便民利民服務網點69.3萬個,建成各類養老機構3.8萬個。
各級政府採取多種方式,在高齡補貼,困難老年人生活救助,購買養老服務,養老機構建設等方面加大了財政投入。同時,從政策扶持入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興辦養老機構。
中國養老服務的標準化水平也不斷提高,國家頒布了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範,老年人建築設施規範等標準,各地也頒布了一系列的標準化規範檔案,形成了養老服務質量、服務資質,服務規範,服務設施,服務安全衛生,服務環境檢測,服務產品等一系列的相配套的標準化體系,推動養老事業規範化發展。
陸穎同時也表示,在取得發展進步的同時,中國的養老服務事業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養老機構床位總數不足、專業化程度不高、政策落實不到位、監管還比較薄弱等。

“常回家看看”咋監管

‘常回家看看’將入法,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如今,‘空巢’老人問題比較突出。出台這樣的規定,說明國家在重視老年人。”不少讀者、網友面對此舉表示贊成。採訪中,不少人認為一些細節值得商榷。“如何界定‘經常’,如何操作?一個月回家一次是經常,一個星期回家一次也是經常,半年回家一次算不算經常?”同時,不少老人對狀告“不常回家看看”的兒女表示疑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