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為深入學習研究中醫學,振興中醫,發展中西醫結合事業,作者在本書1980年第
一版的基礎上,吸收近15年中醫學的發展經驗,對原版進行了全面增訂修改。
全書共分中醫基礎理論、中藥方劑、常見病證治療、針灸備要等4篇52章,內容
豐富,系統全面。注重發掘中醫傳統理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注重中西醫結合,注重
現代醫學研究進展。編排新穎,結構嚴謹,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書末附有中藥名、方
名、針灸穴位名等4種索引,以便於查閱檢索。本書是學習、研究中醫的理想參考書,
可供中醫師,醫學生,從事中西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者以及中醫愛好者閱讀參考。
作品目錄
目錄緒論
第一篇 中醫基本理論
第一章 陰陽五行學說
一、陰陽學說
(一)陰陽的基本概念
(二)陰陽變化的基本規律
(三)陰陽學說在臨床上的套用
二、五行學說
(一)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學說在臨床上的套用
三、陰陽五行學說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二章 臟腑
一、心與小腸
(一)心的生理病理
[附]心包
(二)小腸的生理病理
(三)心與小腸相表里
二、肝與膽
(一)肝的生理病理
(二)膽的生理病理
(三)肝與膽相表里
三、脾與胃
(一)脾的生理病理
(二)胃的生理病理
(三)脾與胃相表里
四、肺與大腸
(一)肺的生理病理
(二)大腸的生理病理
(三)肺與大腸相表里
五、腎與膀胱
(一)腎的生理病理
(二)膀胱的生理病理
(三)腎與膀胱相表里
六、三焦、女子胞
(一)三焦
(二)女子胞
七、臟腑之間的關係
(一)腑與腑的關係
(二)髒與腑的關係
(三)髒與髒的關係
八、臟腑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三章 氣、血、精、津液
一、氣
(一)氣的概念
(二)氣的生成與分類
(三)氣的功能
(四)氣的病理
二、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運行
(四)血的功能
(五)血的病理
(六)氣血之間的關係
三、精
(一)精的概念
(二)精的生成與功能
(三)先天之精與後天之精的關係
(四)精的病理
四、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作用
(四)津液與氣血的關係
(五)津液的病理
五、氣、血、精、津液小結
第四章 經絡
一、經絡的組成
二、經脈循行、絡屬與主治重點
(一)十四經脈體表循行路線與穴位
(二)十二經脈分布、走向、絡屬規律
三、經絡的作用
(一)生理上的作用
(二)病理上的作用
四、經絡學說在臨床上的套用
(一)在診斷上的套用
(二)在治療上的套用
(三)在藥學上的套用
五、經絡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五章 病因
一、六淫
(一)風
(二)寒
(三)暑
(四)濕
(五)燥
(六)火
二、疫癘
三、外傷、蟲獸傷
四、七情
五、飲食、勞倦
(一)飲食
(二)勞倦
六、痰飲
(一)痰飲的形成
(二)痰飲病證的特點
七、瘀血
(一)瘀血的形成
(二)瘀血證的特點
八、病因小結
第六章 診法
一、問診
(一)一般情況
(二)問寒熱
(三)問汗
(四)問飲食與口味
(五)問二便
(六)問頭身、胸腹
(七)問耳目
(八)問睡眠
(九)問婦女、小兒
二、望診
(一)全身情況
(二)局部觀察
(三)甲診
(四)舌診
(五)舌下絡脈診法
(六)絡脈診
(七)排出物
三、聞診
(一)聞聲音
(二)嗅氣味
四、切診
(一)脈診
(二)按診
五、診法小結
第七章 辨證論治概述
一、辨證論治的概念
二、症、證、病的區別
三、辨證的種類
第八章 八綱辨證
一、表里
(一)表里的概念
(二)表證
(三)里證
(四)半表半里證
(五)表里同病
二、寒熱
(一)寒熱的概念
(二)寒證
(三)熱證
(四)寒熱錯雜
(五)寒熱真假
(六)寒證與熱證的鑑別
三、虛實
(一)虛實的概念
(二)虛證
(三)實證
(四)虛實錯雜
(五)虛實真假
(六)虛證與實證的鑑別
四、陰陽
(一)陰陽是八綱的總綱
(二)陰證與陽證
(三)陰虛、陽虛和亡陰、亡陽
五、八綱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證候相兼
(二)證候錯雜
(三)證候真假
(四)證候轉化
六、八綱辨證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九章 臟腑證治
一、心與小腸病證治
(一)心氣虛、心陽虛
(二)心陰虛、心血虛
(三)心火上炎
(四)心血瘀阻
(五)痰迷心竅、痰火擾心
(六)小腸氣痛
二、肝與膽病證治
(一)肝氣鬱結
(二)肝火上炎
(三)肝陽上亢
(四)肝風內動
(五)肝陰(血)虛
(六)肝膽濕熱
三、脾與胃病證治
(一)脾胃氣虛
(二)脾陽虛
(三)寒濕困脾
(四)脾不統血
(五)胃熱(火)證
(六)胃陰虛
四、肺與大腸病證治
(一)痰濁阻肺
(二)痰熱阻肺
(三)肺陰虛
(四)肺氣虛
(五)大腸濕熱
(六)大腸液虧
五、腎與膀胱病證治
(一)腎陰虛
(二)腎陽虛
(三)腎不納氣
(四)腎虛水泛
(五)膀胱濕熱
六、臟腑兼病及證治
(一)心脾兩虛
(二)心腎不交
(三)肝鬱脾虛
(四)脾腎陽虛
(五)肺腎陰虛
七、臟腑證治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十章 六經辨證
一、太陽病證
(一)太陽經證
(二)太陽腑證
(三)太陽兼證
(四)太陽變證
二、陽明病證
(一)陽明經證
(二)陽明腑證
(三)陽明病變症
三、少陽病證
(一)少陽本經證
(二)少陽兼證
四、太陰病證
(一)太陰虛寒證
(二)太陰兼太陽證
五、少陰病證
(一)少陰寒化證
(二)少陰熱化證
(三)少陰兼太陽證
六、厥陰病證
(一)上熱下寒證
(二)厥熱勝復證
七、六經辨證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十一章 衛氣營血辨證
一、衛分證
(一)風溫犯衛
(二)暑邪犯衛
(三)濕溫犯衛
(四)燥邪犯衛
二、氣分證
(一)氣分熱盛
(二)胃腸實熱
(三)氣分濕溫
(四)氣衛同病
三、營分證
(一)熱入營分
(二)熱入心包
四、血分證
(一)熱在血分
(二)熱毒內盛(衛、氣、營、血同病)
五、衛氣營血辨證小結及研究進展
第十二章 三焦辨證
一、上焦證候
(一)肺病
(二)心包病
二、中焦證候
(一)胃腸燥熱
(二)中焦濕熱
三、下焦證候
(一)肝腎陰虛
(二)虛風內動
第十三章 治療原則
一、整體觀念
(一)調整陰陽
(二)間接補瀉
(三)表里互治
二、治病必求於本
(一)治病求本
(二)標本緩急
(三)扶正祛邪
(四)正治與反治
(五)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時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四、治未病
(一)攝生防病
(二)既病防變
五、治療原則小結
第十四章 治法
一、內治法
(一)內治藥物的劑型
(二)內治法的種類
(三)內治法的綜合套用
二、外治法
(一)藥物外治法
(二)器械外治法與手術外治法
三、針灸法
四、推拿療法
五、養生法
六、氣功法
七、心理療法
(一)開導法
(二)制勝法
(三)暗示法
(四)轉移法
(五)恐嚇法
(六)平驚法
第二篇 中藥方劑
總論
第十五章 中藥方劑學的發展概況
第十六章 中藥的性能
一、四氣五味
二、升降浮沉
三、補瀉
四、歸經
五、毒性
六、中藥性能小結
第十七章 中藥的炮製與貯藏
一、炮製
二、貯藏
第十八章 中藥的配伍與禁忌
一、配伍
二、禁忌
第十九章 方劑的組成、變化與劑型
一、組成的原則
二、方劑組成的變化
三、劑型
第二十章 中藥的用法與用量
一、用法
二、用量
第二十一章 中藥化學成分的基本
知識
一、生物鹼
二、甙類
三、揮髮油
四、鞣質
五、有機酸
六、樹脂類
七、油脂與蠟
八、糖類
九、蛋白質與胺基酸
十、植物色素
十一、無機成分
十二、植物的親緣、化學成分與療效間的
關係
十三、微量元素
第二十二章 中藥療效的基本知識
一、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
二、提高中藥療效的途徑
各論
第二十三章 解表法及方藥
一、解表藥
(一)辛溫解表藥
麻黃
桂枝
紫蘇(附:蘇梗)
荊芥
防風
白芷
細辛
生薑(附:姜皮,薑汁)
其他辛溫解表藥(辛夷,蔥白,藁本,香
薷,蒼耳子,胡荽,羅勒)
(二)辛涼解表藥
薄荷
柴胡
葛根(附:葛花
升麻
菊花(附:野菊花)
桑葉(附:桑枝,桑椹,桑白皮)
牛蒡子
蟬蛻
其他辛涼解表藥(淡豆豉,蔓荊子,浮萍,
玉葉金花,黃荊、牡荊)
二、解表方
(一)辛溫解表方
麻黃湯
桂枝湯
藿香正氣散
參蘇飲
其他辛溫解表方(蔥豉湯,小青龍湯,
越婢湯,荊防敗毒散,川芎茶調散,
麻黃附子細辛湯,香蘇散〕
(二)辛涼解表方
銀翹散
桑菊飲
其他辛涼解表方(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升麻葛根湯)
第二十四章 清熱法及方藥
一、清熱藥
(一)清熱瀉火藥
石膏
知母
梔子
天花粉
龍膽草
蓮心
虎杖
其他清熱瀉火藥(夏枯草,熊膽,蘆根,
崗梅,崩大碗)
(二)清熱燥濕藥
黃芩
黃連
黃柏
苦參
秦皮
其他清熱燥濕藥(白鮮皮,白頭翁,南天
竹,火炭母,辣蓼,三顆針,十大功勞,
馬齒莧)
(三)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連翹
板藍根(附:大青葉)
敗醬草
射干
廣豆根
蒲公英
穿心蓮
魚腥草
其他清熱解毒藥(紫花地丁,三椏苦,水
楊梅,廣東土牛膝,鳳尾草,野蕎麥,
金果攬,草龍,四季青,金鎖匙,青果)
(四)清熱涼血藥
生地
玄參
牡丹皮
水牛角
其他清熱涼血藥(紫草,狗肝菜)
(五)清肝明目藥
決明子
木賊
青葙子
谷精草
密蒙花
其他清肝明目藥(千里光)
(六)清熱解暑藥
荷葉
苦瓜
綠豆
其他清熱解暑藥(西瓜皮,絲瓜絡,金絲
草)
(七)清虛熱藥
地骨皮
青蒿
白薇
銀柴胡
其他清虛熱藥(胡黃連,?草)
二、清熱方
(一)清熱瀉火方
白虎湯
瀉白散
龍膽瀉肝湯
導赤散
小柴胡湯
(二)清熱燥濕方
白頭翁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三)清熱解毒方
普濟消毒飲
五味消毒飲
仙方活命飲
黃連解毒湯
葦莖湯
(四)清熱涼血方
清營湯
(犀角)地黃湯
(五)清肝明目方
梔子勝奇散
? (六)清暑熱方
清絡飲
香薷散
清暑益氣湯?
??(七)清虛熱方
青蒿鱉甲湯
(八)其他清熱方(左金丸,玉婦女煎,竹葉石
膏湯,秦艽鱉甲散,大黃牡丹皮湯,雙花飲)
第二十五章瀉下法及方藥
一、瀉下藥
(一)攻下藥
大黃
芒硝
番瀉葉
蘆薈
(二)潤下藥
大麻仁
蜂蜜(附:蜂毒)
松花粉
其他潤下藥(郁李仁,蓖麻仁)
(三)逐水藥
甘遂
巴豆
牽牛子
蕪花
其他逐水藥(大戟,商陸)
二、瀉下方
(一)攻下方
大承氣湯
溫脾湯
(二)潤下方
五仁丸
(三)逐水方
十棗湯
(四)其他瀉下方(涼膈散,大黃附子湯
麻子仁丸,清寧丸,盧氏丸)
第二十六章 祛風濕法及方藥
一、祛風濕藥
羌活
獨活
秦艽
桑寄生
?薟草
威靈仙
木瓜
五加皮
白花蛇(附:烏梢蛇)
雷公藤(附:昆明山海棠)
其他祛風濕藥(千年健,寬筋藤,松節
半楓荷,海風藤,絡石藤,海桐皮
防己,狗骨,徐長卿,八角楓)
二、祛風濕方
(一)宣散風濕方
羌活勝濕湯
(二)疏風活絡方
獨活寄生湯
(三)其他祛風濕方(蠲痹湯,?桐丸,風濕
藥丸,大秦艽湯)
第二十七章 祛寒法及方藥
一、祛寒藥
附子(附:烏頭)
肉桂
乾薑
高良姜
吳茱萸
胡椒
山雞椒(附:豆豉姜)
其他祛寒藥(蓽撥,小茴香,丁香,花椒,
豺皮樟,陰香,樟樹子,洋金花)
二、祛寒方
理中丸
吳茱萸湯
陽和湯
四逆湯
參附湯
真武湯
其他祛寒方(當歸四逆湯,回陽救急湯,
小建中湯)
第二十八章 祛濕法及方藥
一、祛濕藥
(一)芳香化濕藥
藿香
佩蘭
蒼朮
其他芳香化濕藥(木棉花,雞蛋花,草豆
蔻,草果)
(二)利膽滲濕藥
茵陳蒿
雞骨草
垂盆草
其他利膽滲濕藥(田基黃,溪黃草,糯稻
根,冰糖草,獐芽菜)
(三)利水通淋藥
茯苓
豬苓
澤瀉
車前子(附:車前草)
薏苡仁(附:薏苡仁根)
木通
石韋
淡竹葉(附:竹葉、竹葉卷心)
金錢草(附:廣東金錢草)
葉下珠
其他利水通淋藥(滑石,瞿麥,?蓄,海
金沙,土獲苓,鴨跖草,萆?,玉米須,
半邊蓮)
二、祛濕方
(一)芳香化濕方
平胃散
(二)利膽滲濕方
茵陳蒿湯
(三)利水通淋方
五皮飲
八正散
(四)其他祛濕方(三仁湯,五苓散,防己黃
芪湯)
第二十九章 祛痰法及方藥
一、祛痰藥
(一)溫化寒痰藥
半夏
天南星
白芥子
白前
鏇復花(附:金沸草)
其他溫化寒痰藥(皂角,白附子)
(二)清化熱痰藥
前胡
桔梗
瓜蔞
川貝母
浙貝母
竹茹(附:竹瀝)
天竺黃
豬膽汁
其他清化熱痰藥(胖大海,猴棗,?菜)
(三)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附:甜杏仁)
百部
紫菀
款冬花
葶藶子
紫金牛
其他止咳平喘藥(馬兜鈴,枇把葉,蘇
子,椒目,滿山紅,白果)
(四)滌痰軟堅藥
昆布
海蛤殼
礞石
其他滌痰軟堅藥(海藻,瓦楞子,海浮石,
貓爪草,白毛夏枯草,冬瓜仁)
二、祛痰方
(一)溫化寒痰方
二陳湯
止嗽散
(二)清化熱痰方
清燥救肺湯
貝母瓜蔞散
(三)止咳平喘方
杏蘇散
定喘湯
(四)滌痰軟堅方
昆布丸
(五)其他祛痰方(理中化痰丸,三子養親
湯,養陰清肺湯,桑杏湯,射干麻黃湯,
礞石滾痰丸)
第三十章 消導法及方藥
一、消導藥
山楂
麥芽
谷芽
萊菔子
雞內金
神曲
其他消導藥(布渣葉,葫蘆茶,獨腳金,
番木瓜)
二、消導方
保和丸
枳實導滯丸
枳實消痞丸
其他消導方(香砂枳術丸,木香檳榔丸)
第三十一章 理氣法及方藥
一、理氣藥
陳皮(附:青皮,橘核,橘絡,橘紅,橘葉)
木香
砂仁
枳殼(附:枳實)
厚朴
香附
烏藥
川楝子
其他理氣藥(佛手,沉香,檀香,白豆蔻
薤白,荔枝核,黑老虎,柿蒂,雞矢藤
毛雞屎藤(變種)七葉蓮,九里香,兩
面針,雞骨香,救必應)
二、理氣方
四逆散
逍遙散
蘇子降氣湯
鏇復代赭湯
丁香柿蒂湯
其他理氣方(越鞠丸,金鈴子散,瓜蔞
薤白白酒湯,暖肝煎,金牛丸,椏香
丸)
第三十二章 理血法及方藥
一、理血藥
(一)活血化瘀藥
丹參
川芎
桃仁
紅花
赤芍
益母草(附:茺蔚子)
牛膝
降香
延胡索
五靈脂
蒲黃
鬱金
薑黃
毛冬青
其他活血化瘀藥(乳香,沒藥,三棱,莪
術,蘇木,澤蘭,王不留行,皂角刺,穿
山甲,水蛭,虻蟲,庶蟲,自然銅,凌霄
花,急性子,透骨消,柿樹葉)
(二)止血藥
大薊(附:小薊)
白茅根
地榆
槐花(附:槐角)
側柏葉
艾葉
三七
白及
茜草
仙鶴草
其他止血藥(藕節,血餘炭,棕櫚炭,伏
龍肝,薺菜,?木,紫珠草,鹿茸草)
二、理血方
(一)活血化瘀方
生化湯
補陽還五湯
血府逐瘀湯
失笑散
透膿散
其他活血化瘀方(溫經湯,復元活血湯
桃仁承氣湯,四妙勇安湯,冠心二號方,
宮外孕一號方)
(二)止血方
小薊飲子
黃土湯
其他止血方(四生丸,止血生肌散,仙
鶴槐榆湯,十灰散)
第三十三章 鎮潛安神法及方藥
一、鎮潛安神藥
(一)平肝息風藥
天麻
鉤藤
羚羊角(附:山羊角)
石決明
地龍
僵蠶(附:僵蛹)
其他平肝息風藥(蜈蚣,全蠍,白蒺藜,
羅布麻,代赭石)
(二)鎮靜安神藥
酸棗仁
柏子仁
遠志
龍骨
其他鎮靜安神藥[合歡皮,夜交藤,甘
松,硃砂,磁石,牡蠣,珍珠(附:珍
珠母),紫貝齒,玳瑁]
二、鎮潛安神方
(一)平肝息風方
天麻鉤藤飲
鎮肝息風湯
其他平肝息風方(石決鉤藤飲,玉真散)
(二)鎮靜安神方
天王補心丹
酸棗仁湯
其他鎮靜安神方(硃砂安神丸,磁朱丸,
甘麥大棗湯)
第三十四章 宣竅法及方藥
一、宣竅藥
(一)涼開藥
冰片
牛黃
(二)溫開藥
蘇合香
麝香
石菖蒲
二、宣竅方
(一)涼開方
紫雪丹
安宮牛黃丸
至寶丹
(二)溫開方
蘇合香丸
(三)其他宣竅方(通關散,玉樞丹,牛黃
清心丸)
第三十五章 補益法及方藥
一、補益藥
(一)補氣藥
人參(附:人參蘆、人參葉、人參須)
黨參
黃芪
白朮
甘草
大棗
山藥
黃精
靈芝
其他補氣藥(西洋參,太子參,扁豆,
棉花根,五爪龍,千斤拔,牛大力)
(二)補血藥
當歸
熟地
白芍
何首烏
雞血藤
阿膠
其他補血藥(龍眼肉,崗稔)
(二)補陰藥
北沙參(附:南沙參)
麥冬
石斛
枸杞子
女貞子
旱蓮草
龜板
其他補陰藥(天冬,鱉甲,玉竹,百合,白
木耳,黑芝麻)
(四)補陽藥
鹿茸(附:鹿角,鹿角膠,鹿角霜)
淫羊藿
杜仲
巴戟天
肉蓯蓉
補骨脂
菟絲子
狗脊
冬蟲夏草
其他補陽藥(續斷,仙茅,沙苑蒺藜,鎖陽,
胡桃肉,骨碎補,韭菜子,蛤蚧,海狗腎,
胡蘆巴,紫河車,海馬)
二、補益方
(一)補氣方
四君子湯
補中益氣湯
生脈散
其他補氣方(參苓白朮散,黃芪建中湯)
(二)補血方
四物湯
歸脾湯
炙甘草湯(又名復脈湯)
其他補血方(當歸補血湯,二稔補血湯)
(三)補陰方
六味地黃丸
左歸飲
一貫煎
其他補陰方(百合固金湯,左歸丸,大補
陰丸)
(四)補陽方
腎氣丸
右歸九
其他補陽方(右歸飲,五子衍宗丸,二
仙湯)
第三十六章 收澀法及方藥
一、收澀藥
山茱萸
五味子
金櫻子
訶子
蓮子(附:蓮須、蓮房)
烏梅
益智仁
肉豆蔻
其他收澀藥(芡實,覆盆子,桑螵蛸,海
螵蛸,赤石脂,禹餘糧,浮小麥,五倍子
罌粟殼)
二、收澀方
玉屏風散
縮泉丸
四神丸
其他收澀方(金鎖固精丸,桃花湯,桑螵
蛸散,固沖湯,完帶湯)
第三十七章 驅蟲法及方藥
一、驅蟲藥
檳榔(附:大腹皮)
苦楝皮
使君子
南瓜子
雷丸
鴉膽子
貫眾
鶴草芽
其他驅蟲藥(石榴皮,鶴虱,榧子,常山,
土荊芥,蕪荑)
二、驅蟲方
烏梅丸
膽道驅蛔湯
其他驅蟲方(理中安蛔湯,肥兒丸)
第三十八章 治腫瘤法及方藥
一、治腫瘤藥
雲芝
喜樹
長春花
野百合
甜瓜蒂
山慈菇
三尖杉
蟾酥(附:蟾皮)
白花蛇舌草
半枝蓮
冬凌草
青黛
砒石
七葉一枝花
其他治腫瘤藥(猴菇菌,白英,龍葵,柘
樹,藤梨根,黃藥子,掌葉半夏,壁虎)
二、治腫瘤方
消瘰丸
參赭培氣湯
其他治腫瘤方(小金丹,蟾酥丸,當歸龍
薈丸,桂枝獲苓丸,紫金錠,犀黃丸,
抵擋丸,大黃庶蟲丸)
第三十九章 外治法及方藥
一、外用藥
硫黃
雄黃
爐甘石
明礬
血竭
樟腦
蛇床子
斑蝥
大蒜
羊蹄
其他外用藥(輕粉,升丹,鉛丹,密陀僧
硼砂,綠礬,人中白,兒茶,露蜂房,
木芙蓉,馬錢子,土槿皮,大葉桉,
鵝不食草,白花丹,毛茛)
二、外用方
青黛散
血竭擦劑
雙柏散
生肌玉紅膏
中白散
其他外用方(冰硼散,金黃散,太乙
膏,九一丹,清涼膏,虎杖散,消炎
散)
第三篇 常見病證治療
第四十章 常見證
發熱
頭痛
咳嗽
胃脘痛
黃疸
泄瀉
水腫
淋證
血證
昏迷
厥證
瘀證
第四十一章 傳染科疾病
感冒與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水痘
風疹
幼兒急疹
百日咳
流行性乙型腦炎
病毒性肝炎
細菌性痢疾
第四十二章 內科疾病
支氣管炎
支氣管哮喘
慢性胃炎
消化性潰瘍
胃下垂
肝硬化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高血壓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
心律失常
尿路感染
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男性不育症
陽萎
神經衰弱
梅核氣
恐怖症
腦出血
腦梗死
重症肌無力
再生障礙性貧血
白細胞減少症
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
糖尿病
高脂蛋白血症
肥胖病
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
第四十三章 兒科疾病
概說
支氣管肺炎
小兒夏季熱
嬰幼兒腹瀉
小兒營養不良
遺尿症
厭食症
多動綜合徵
第四十四章 外科、皮膚科疾病
急性乳腺炎
乳房囊性增生病
急腹症概說
胃、十二指腸潰瘍急性穿孔
急性闌尾炎
急性腸梗阻
急性膽道感染與膽石症
急性胰腺炎
直腸息肉
內痔
脫肛
肛門周圍膿腫
肛瘺
泌尿繫結石
慢性前列腺炎
燒傷
蕁麻疹
痤瘡
黃褐斑
第四十五章 骨傷科疾病
骨折概說
橈骨遠端骨折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頸椎病
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肌勞損
第四十六章 五官科疾病
急性結合膜炎
角膜炎
虹膜睫狀體炎
中心性漿液性視網膜脈絡膜炎
化膿性中耳炎
梅尼埃病
面神經炎
鼻衄
過敏性鼻炎
急性扁桃體炎
慢性咽炎
復發性口腔潰瘍
牙槽膿腫
第四十七章 婦產科疾病
概說
月經不調
痛經
功能性子宮出血
慢性盆腔炎
慢性子宮頸炎
不孕症
更年期綜合徵
妊娠嘔吐
子宮外孕
先兆流產
產後子宮復舊不全
缺乳(附:回乳)
第四十八章 腫瘤
概說
鼻咽癌
肺癌
食管癌
胃癌
肛管直腸癌
原發件肝癌
乳腺癌
子宮頸癌
白血病
第四篇 針灸備要
第四十九章 基礎理論
一、針灸學發展概略
二、腧穴概說
(一)腧穴概念的形成與發展
(二)腧穴的分類
(三)腧穴的治療作用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三、十四經的特定穴
(一)五輸穴
(二)原穴、絡穴
(三)郄穴
(四)下合穴
(五)八脈交會穴
(六)背俞穴、募穴
(七)八會穴
第五十章 十四經腧穴及經外穴
一、經穴
手太陰肺經穴
手陽明大腸經穴
足陽明胃經穴
足太陰脾經穴
手少陰心經穴
手太陽小腸經穴
足太陽膀胱經穴
足少陰腎經穴
手厥陰心包經穴
手少陽三焦經穴
足少陽膽經穴
足厥陰肝經穴
督脈穴
任脈穴
二、經外穴
經外穴(頭頸部穴)
經外穴(胸腹背部穴)
經外穴(上肢穴)
經外穴(下肢穴)
第五十一章 針灸及腧穴特種療法
一、毫針法
(一)毫針的構造、規格與維修保養
(二)針刺準備
(二)進針手法
(四)針刺角度與深度
(五)運針手法
(六)透刺手法
(七)得氣與行氣
(八)刺激強度與刺激時間
(九)留針與出針
(十)針刺注意及異常處理
二、三棱針法
(一)針具
(二)刺法
(二)療程
(四)刺血部位
(五)適應證
(六)注意事項
三、皮膚針法
(一)針具
(二)針法
(三)適應證
(四)注意事項
四、毫針刺法衍化發展起來的其它針法
(一)頭皮針
(二)耳針
(二)面針
(四)鼻針
(五)手針
(六)足針
(七)腕踝針
五、灸法
(一)艾炷灸
(二)艾卷灸(懸灸)
(三)艾藥條灸
(四)溫針灸
(五)器械灸
(六)其它灸法
(七)注意事項
六、拔罐法
(一)罐的種類
(二)拔罐方法
(三)運罐與複合罐法
(四)注意事項
七、腧穴特種療法
(一)刮痧療法
(二)挑治療法
(三)割治療法
(四)埋線療法
(五)腧穴注射療法
(六)腧穴電刺激療法
(七)腧穴光刺激療法
(八)腧穴超音波療法
(九)腧穴磁療法
(十)腧穴藥物導入療法
第五十二章 常見病證針灸處方
一、配穴處方
(一)選穴原則
(二)配穴原則
二、常見病證針灸處方舉例
(一)急症
(二)內兒科疾病
(三)外科、皮膚科疾病
(四)婦產科疾病
(五)五官科疾病
(六)其他
中藥名稱索引
中藥原生物學名索引
方名索引
經穴、經外穴名稱漢語拼音與代號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