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恢復期
1952年8月1日,新疆八一農學院一成立就對幹部培訓工作十分重視,各系從軍墾部隊的急需出發,舉辦不同類型的幹部訓練班,農業經濟系曾於1952-1955年舉辦農業幹部進修班三期,學員164人;又於1963-1965年舉辦縣團級幹部培訓班兩期,學員188人。函授教育也在院教務處的主持下,1955年開始籌備。根據當時院領導的批示精神及本院中等農經專修科的教學計畫,制定了函授專修科的教學計畫草案。同時,在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幹部的指導下,擬訂了函授辦法草案及招生辦。
1956年9月又奉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的指示成立了函授科,屬學院技術指導部領導,唐志鏞同志任科長,設一名工作人員負責學籍管理,分發教材,收轉作業等。還主辦《函授學習》內部刊物,教學工作由各系安排骨幹教師任課。1958年下半年因當時的國內形勢和條件所限,函授教育停辦。
1960年,根據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精神,報自治區黨委、人委同意,於當年8月份恢復函授教育,並成立了函授部,由劉兵同志任主任,曹馮德同志任副主任,設有四名工作人員,有六名專職教師具體負責函授教學工作。後來根據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經自治區人委批准,於1962年6月25日起停止函授工作,撤銷函授部。1963年學校曾制訂函授計畫,因一些主客觀原因未付諸實施。1979年張子厚副院長,教務處朱海林副處長著手恢復函授教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成立新疆八一農學院函授大學,由羅乾昌副院長(後任院黨委書記)主管函授教育工作。設立函授部,蔣興涵同志任主任,阿比列同志任副主任,下設辦公室有12名工作人員。1984年9月,函授部更名為成人教育處;1985年3月,任命張方龍、佟忠恕兩位同志擔任副處長;1986年7月,院領導班子進行調整,尹經章副院長(後任院長)主管函授教育工作,11月份成人教育處領導進行調整,茹園同志兼任處長,佟忠怒、張華岳兩同志任副處長,調有11名工作人員;1981年12月,創辦刊物《八農函授》。1980年2月,在昌吉州首次設立函授總站,由昌吉州派人負責函授站管理工作;1981年春天,建立喀什函授分校,由喀什地委領導負責分校管理工作;1982年秋天,設立伊犁函授分校,由伊犁州領導負責分校管理工作; 1985年底,函授總站兩個分校的學生全部結業,因校舍有困難,停止了函授工作,只有八一農學院校內還在繼續辦函授教育,在校學生358名。從1980年以來,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每年都招收新的函授生,有各種層次:崗位職務培訓、縣級以上牧業領導幹部培訓班;成人高等教育(學歷教育)的函授班、夜大班、幹部專修科;新知識新技能的繼續教育、農藝師、畜牧師、獸醫師知識更新班,有一整套的教學管理制度。專業設定主要根據工農業生產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本著乾什麼工作學什麼專業的原則來確定。招生對象面向自治區各專州、縣、市及新疆建設兵團所屬單位。從1956年辦函授教育以來,都由該院命題考試錄取。1986年開始,通過全國成人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擇優錄取。新生入學後,主要以自學為主,每學期有一個月的時間集中面授。
鞏固提高期
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新疆八一農學院分院(簡稱農乾分院)創建於1980年9月,剛成立時名為農牧漁業部幹部培訓班新疆八一農學院班(簡稱培訓班),1980年10月6日培訓班第一期學員正式開學上課。農乾分院是新疆八一農學院的一個組成部分,業務上受新疆八一農學院和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的雙重領導。
農牧漁業部領導何康、朱榮等曾專程來班視察學習情況;自治區領導王恩茂、鐵木爾.達瓦買提、李嘉玉、賈那布爾、司馬義.牙生諾夫、巴岱等曾先後來班祝賀並講話。
農牧漁業部任命新疆八一農學院副院長張子厚兼任農乾班主任;茹園任副主任兼書記;阿不都·哈德爾任副主任。
培訓班成立之初,借用自治區農機乾訓班的校舍,因此,在教室、宿舍、食堂等各方面都比較困難,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1980年按原訂計畫招生開學,1983年11月根據農牧漁業部(83)農教字第137號“關於成立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的決定”精神,培訓班改名為“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新疆八一農學院分院”(簡稱農乾分院),同時,農牧漁業部任命新疆八一農學院黨委副書記沙德爾兼任農乾分院院長,茹園任副院長。新疆八一農學院黨委任命伊敏阿洪任分院黨總支書記,並設立教學組、行政組等。
1980年10月,農牧漁業部撥款90萬元為分院修建面積3246.14平方米的培訓大樓,樓內有教室、宿舍、圖書資料室、計算機室、大小會議室、民、漢食堂、浴室等基本設施,適應了當時的辦學需要。
從1980年至1985年底,分院為自治區農牧漁業戰線培訓了縣團以上的各族農業領導幹部8期,學員409人,其中民族幹部204人(占49.8%),從培訓覆蓋面看全疆95%以上的縣至少有2名,多的有5-6名農業領導幹部參加培訓,同時還為財政部、總後勤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牧漁業部代培幹部60餘名。
為了對科技幹部進行知識更新和補缺,1983年10月以來,分院舉辦了骨幹農藝師進修班三期,獸醫師、畜牧師進修班各一期,1985年8月還邀請美國康奈爾大學土地專家布朗特來院為農藝師班講學。
為實現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分院根據農牧漁業部和中共中央組織部“關於 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一九八四年舉辦農業幹部專修科的通知”精神,於1984年9月招收了兩年制的農業管理幹部專修科(農業管理專業)第一期漢語班,學員36名,開設課程20餘門,包括土地學、肥料學、耕作學、栽培學、畜牧學、化學、數學及農業經濟學、經營管理學、農業管理系統工程、土地規劃、管理心理學等。經過兩年的學習,達到了大學專科所應具備的知識水平,基本上能適應國家農業經濟的專業化、商品化、現代化轉變的新形勢,和對幹部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1986年7月份畢業時,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頒發了大學專科畢業證書。由於新疆是民族地區,1985年9月,又招收了農業管理幹部專修科第二期民族班學員36名。除了學習專業課外,還開設了漢語課,學員畢業之前還到江蘇、浙江等地區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對民族學員來說到內地學習,有著語言、生活習慣、風俗等諸多不便,他們克服了困難,經過40餘天的學習,安全及時返回新疆,每位學員寫出畢業論文,再通過答辨,取得了農業部頒發的正式畢業證書。
為適應農村自給、半自給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化,1984年農牧漁業部和自治區政府共同投資70萬元,為農乾分院建成“新疆農業培訓推廣中心”大樓,建築面積達2159平方米,從而使分院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具有一定水平的培訓新疆各類農業幹部的基地。
同年,為搞好現代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培訓工作,由分院和新疆八一農學院農經系、昌吉州有關部門合作,以呼圖壁縣為試點,用系統工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制定出一整套社會經濟總體規劃,對分院的教師考察,學員實踐活動創造了條件。
根據農業部的指示,學院從1986年起開辦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知識培訓班,對象是縣級幹部,學時3個月,第一期開學時,區黨委副書記栗壽山,組織部卡得爾副部長,農工部續振聲部長,八一農學院許鵬院長以及為該班任課的教師等參加了典禮。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知識培訓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農業企業管理、農業管理系統工程、管理心理學、農村建設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基礎、鄉鎮企業管理等,學習3個月,理論學時約占三分之二,剩餘時間為班組研討教學實踐活動,安排有關專家作專題講座,學員們反映良好。農乾分院從1986年9月開辦現代農業經濟管理知識培訓班到1990年1月共辦過7期。
為了改善成人教育的辦學條件,理順院內辦學關係,增強成人教育的辦學機制,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於1989年8月19日成立新疆八一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並同時與農業管理幹部學院新疆分院合併,對外掛兩塊牌子,單位名稱為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新疆八一農學院分院(簡稱農乾分院)和新疆八一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簡稱成教院)同時使用。實現了“一個工作隊伍,一個領導班子,一個黨總支,一個工會部門”的要求,並調整了內部的組織管理結構。院長由八一農學院的領導兼任,設二名副院長,一名黨總支書記,下設辦公室,在辦學條件上除依託八一農學院外,農乾分院、成教學院自身擁有教室、宿舍、會議室、食堂、資料室、電算實驗室、鍋爐房、洗衣房、澡堂、車庫等設施。
合併後的1989年,幹部教育完成了縣級幹部崗位職務培訓任務共兩期三個班(兩民一漢),每期三個月,共結業64人(其中民38人,漢26人)。另外,還舉辦了兩期繼續教育班(農藝師班和畜牧師班),每期二個月,共32人(均為漢族幹部)。
成教學歷教育部分畢業了八個班,畢業學員總數為259人,其中業大五個班,共179人;函授三個班,共80人。年內進行了三次成人班的招生工作(業大、函大部分的統招與補錄以及專業證書班的統招),共招收新學員705人,其中專業證書8個班274人;業大9個班350人;函大3個班81人。
改革調整期
隨著全國進入了由計畫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新階段,分院的乾教工作有所革新,進行了內部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在教學方面圍繞著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一系列新的課題而辦學。受總後勤部和總院共同委託承辦新疆軍區農業經濟管理“專業證書班”,學制兩年,分別在南疆和院內舉行了開學典禮,並進行了第一次集中授課,學員40人,授課五周,這個班秩序穩定,精神飽滿,紀律嚴明,各方面的反映很好。此外,受自治區畜牧廳的委託,舉辦了一期畜牧場場長崗位培訓班(民),學員31人,學習了八門課,歷時兩個月,畜牧廳對此比較滿意。
隨著國家農業形勢的迅速發展,農業綜合開發事業在國內蓬勃興起,為推動自治區的農業綜合開發事業的發展,分院在國務院農業部、總院和自治區黨政各部門的支持與指導下,1990年下半年創辦了新疆農業綜合開發研討班。
第一期研討班於1990年10月13日在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開學,農業部副部長洪紱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栗壽山到會並作了重要講話,參加這期研討班的學員40人,其中地、廳、局級幹部9人,縣處級幹部28人,一般幹部3人。學習班赴京、冀、魯三省市的部分地區實地考察了黃淮海農業綜合開發經驗,學員們在學習、研討、總結的基礎上,集體向自治區黨政領導提出“八五”和今後十年新疆農業綜合開發的構想和建設,受到了各有關方面的重視,學員的論文及建議已由分院編輯成冊,書名為“新疆農業綜合開發研究”,自治區黨委農工部部長續振聲在序言中寫道:“此書是豐碩的研究成果,是一本有重要參考價值的指導書”。分院自1990年12月到1991年11月接連舉辦過3期新疆農業綜合開發研討班,效果良好,影響深遠。第二期研討班重點考察了黑龍江三江平原,學習期間栗壽山副書記專程到北京總院聽取了考察學習的情況匯報,並講話表示滿意。第三期研討班學員來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結業時,兵團副司令員文克孝專程來院參加典禮,八一農學院院長尹經章出席陪同。
1990年畢業了兩個四年制的函授班,共48人;年內又新招了三個三年制的函授班,共120人,函授班共9個,在籍學員275人,比1989年增加了38%。在此期間,函授教育作了兩方面的改革,一是由過去每年面授兩次,每次一個月,改為每年面授一次,一次兩個月。這一改革受到學員和學員單位的普遍歡迎,減少了面授往返次數,集中學習精力,提高學習效果。壓縮了面授學時,過去面授時數一般在800-1000學時,根據全國各院校的經驗和農業部的要求,面授時數調整為500-600學時,突出了函授教育以自學為主的特點,面授時教師講難點要點,避免了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除函授班外,1990年畢業的業大共十個班360人,專業證書八個班260人;新招收業大七個班236人,專業證書七個班177人;此外還招收了一個自考班33人。以上總計新招15個班446人,加上老班,專業證書班和自考班總計26個班844人,比1989年的885人減少了5%,為了提高成人班的教學質量,根據業大班的抽考情況,年內發了兩次通報,引起了較大的震動。
根據自治區教委的統一部署和全國農業院校高教研究會議的精神,1990年著手進行了統一成人教學計畫的基礎管理工作,首先調整了六個函授專業的教學計畫,其後按上級的要求,聯合石河子農學院、農科院職大統一制定15個專業業大班的教學計畫,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統一各課程的教學大綱、教材以及試題,使成人教育的管理走向規範化的軌道。
同年,受自治區教委的委託,承擔了農廣校認定學籍抽查考試的出題和改卷工作,共出題12套(6門課)改卷11528份。充分利用該院的辦學條件,積極為社會服務先後舉辦了兩期三個成人考前輔導班,學員總數達230人,參加學習的學員有90%左右都通過了成人高考和專業證書班的入學考試,取得了較高的社會信譽,並受到了有關部門的讚賞。
在1990年內,教材和資料建設都取得了較大的成績,在教材建設上完善了制度,改進了計畫管理,年內共完成教材翻譯印刷4門600本,併購置了各類教材26門3037本,及時滿足了教學的需要。
成人教育作為普通高校的一個基本任務,必須根據社會需要和辦學條件量力而行,規模要適度,管理要健全,質量要保證。在成人教育的辦學層次和專業結構上,該院總的趨向是穩定業大(脫產)班規模,發展函授教育,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在結構上提高第二、第三產業的專業比重,發展加工、鄉鎮企業和管理等專業。為了提高成人教育的質量,學院黨委和院行政領導根據國家教委(1990)12號檔案和自治區教委(1990)23號檔案的精神,於1990年9月-10月集中精力進行了治理整頓。院裡先後召開了兩次行政會議進行專題研究,形成了《關於加強成人教育管理,提高成人教育質量的決定》,繼後又民、漢分開召集了兩次成人教育的學生大會。院裡的主要黨政領導同志親自宣讀《決定》,部署了整頓工作,並對各部門的工作提出了要求,院刊也對此作了大量宣傳。
經過這次治理整頓後,進一步端正了辦學的指導思想,加強了成人班的思想政治教育,糾正了重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的傾向,全面整頓了成人班的紀律,使該院的成人教育從管理、教學、服務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加強,並逐步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1990年,為了改善辦學條件,由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和自治區共同投資17萬元動工擴建原有的民、漢食堂。擴建面積共440平方米,其中漢餐食堂250平方米,民餐食堂190平方米,總投資約28萬元左右,年內搞好了主體工程,工程於1991年底交付使用。
1992年初主持工作的副院長茹園退休,副院長、院長由學校領導兼任,領導班子由張方龍、朱亞夫與二名副院長、總支書記伊明江組成,此時的幹部教育正處於低谷。
1992年總院工作會議在新疆分院召開以後,分院全體同志受到很大鼓舞,認真貫徹工作會議精神,虛心學習兄弟分院的經驗,在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著手單位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單位領導班子對此有明確的認識,特別重視幹部、工人的思想發動和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學習鄧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檔案,介紹外地和其他院校的經驗,逐步統一幹部工人的思想,振奮精神,促進改革。通過召開黨員會、幹部會、全體人員會議、個別談心等多渠道、多形式,一以貫之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反覆宣傳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目的在於轉換機制,最佳化隊伍,調動職工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義,保證以教學為中心,發揮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作用,全面搞好各項工作,真正發揮單位的多功能作用,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在改革中,選用了國有資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模式,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使用權分離,即甲方(由單位領導、辦公室、財務室組成)作為國有資產的產權代表,行使巨觀管理職能,具有收益權和處置權;乙方(由教務部、住房部、文印部、漢餐部、民餐部、汽運部分別組成),通過租賃方式從甲方取得資產使用權後,享有獨立經營權。甲方根據乙方的經營性質和模式,將相應的人員與固定資產分配給乙方,並通過契約形式確定乙方經營總額和上交比例,乙方各自經營,獨立核算,總收入扣除上交部分後,可視承包組工作性質與收入的不同提取10-30%作為乙方內的獎金勞務費。經營方式、經營範圍、經營手段均由乙方自定;甲方主要職能是服務、指導、監督、協調,並根據經濟力量進行固定資產的改造與更新,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具體改革方案從1992年12月1日起實施,組織機構有了一定的變動,辦公室下管住房部、漢餐部、民餐部、車隊,增設教務科、財務科、一伙食科,1993年下半年設立乾教辦公室,1994年增設培訓科,加強教學管理的力量。
高辦班純收益與增加教學投入是相矛盾的,難以適度調 控,特別是幹部教育,更不宜強調辦班純收益。因此,在瀋陽會議後,根據總院領導的指示和會議精神,把整個教務管理改為甲方,不論是乾教辦公室或是成教辦公室都不實行承包。
改革是一個新生事物,既沒有可搬用的模式,也沒有多少可借鑑的經驗,只能在自身的實踐中不斷總結探索才能前進。單位在改革中雖然走過一些彎路,這是很正常的,也正由於如此,學院的思想認識才能得以深化和提高,也才能為以後的發展提供可貴的經驗。
在學校里,學院是二級財務,實行單獨核算,長期以來,學院與學校之間的經濟關係是:由院裡發工資。單位內部改革後,學校也進行了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從1993年起,學院除工資、公用經費和獎金、勞務費三項費用全部自理外,按毛收入的20%上交學校,各系、部舉辦的成教班按學費總額的5%作為學院的成教管理費。這樣一來,該院斷了“皇糧”,經濟壓力增加了,但學院從全局觀念出發,覺得經濟關係理順了,分院的經濟自主權大了,壓力變動力,只要搞活內部經濟,學院的發展潛力還是存在的,領導的精力也逐步由內務管理轉為外部開拓,使整個分院充滿了活力。
在乾教事業上,學院主動爭取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和農工部的領導,並進一步加強自治區政府人事廳及農口各廳、局的聯繫協作,在保證重點的前提下,按照乾教重心適度下沉的思路,拓寬辦班路子,大大發展了幹部教育的總體規模。在1993年,除按期完成了計畫內的4期乾教班任務外,該分院採用多種形式(委辦、合辦、協辦等),已舉辦了四種類型13期幹部培訓班,學制由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參加培訓的各民族幹部達1028人(其中少數民族幹部404人,占39%),先後為農工部、畜牧廳以及新疆各農口系統舉辦過市場經濟研討班、外貿經濟研討班,委託瀋陽農大分院與華南農大分院聯合舉辦一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研討班,講了11個專題,併到深圳、珠海等地考察學習。
在近幾年持續發展的基礎上,1993年的成教規模又有了新的突破,全院成教學歷班的規模達40個班1700多人,其中由成教院直接管理的函授班為13個595人。為了挖掘潛力,單位從實際出發撤銷了原有的計算機室和資料室,改造成了兩間教室,使學院的教室由5間增加到7間。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兩個房子的利用率,而且騰出兩名工作人員。該院原有的計算機室僅有4台蘋果機和10台PC1500,不但數量少,而且機型陳舊,不能滿足教學的需求,撤銷計算機室後,學員可以到學校計算站上機實習。至於資料室,該院與院圖書館距離很近,本來就沒有單獨設定的必要,更何況學院的資料室基礎很差,利用率一直極低。
1993年,單位新購置了兩台熱水鍋爐,淘汰了一台老鍋爐,改造了部分上水管道,保證了冷熱水的正常供應,此外,學院還改造了部分空閒房屋,擴充了學員宿舍規模,宿舍床位數由260個增加到了303個,維修粉刷了前後樓,花了15萬元更新了一輛汽車,改善了交通設施,校園內的設施和環境條件也有了進一步的改善。
1994年是總院建院15周年,分院全體同志決心以實際行動迎接院慶。在乾教工作處於低谷,培訓計畫難以落實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如期舉辦三期領導幹部崗位培訓班,每期均為兩個月時間,其中縣級農業領導幹部班23人;畜牧局長(民族)班17人;農業局長班10人;為解放軍開辦兩個經濟管理專業函授班,共95人;為縣以下基層單位舉辦17個專業一年制幹部大專教育培訓班22個,招收學員937人(其中民族班231人);舉辦二、三年幹部大專教育培訓班5個專業6個班221人(其中民族班2個,81人)。另外,還舉辦了氂牛、土地管理上崗師資等短期培訓班5個,參加學習的有517人。各類幹部教育培訓人數達1820人,其中與院內各系,與8個地、州、市 及兵團師聯合舉辦的一年制大專教育培訓班827人(即校外班)。
1994年,成人招生工作面臨最大困難是報考農學院的人數少,考分低,在上級的支持下,終於超額150人完成了成人學歷教育招生計畫,實招19個專業1170名新生,其中函授教育5個專業410人,成人脫產班14個專業760人(其中民族學生170人)。加上老生,成人脫產班在校生1354人(其中民族班學生364人),函授生819人。1994年成人畢業班13個專業共435人。
另外,還舉辦了會計專業自學考試輔導班1個68人。一年中為分院聯繫舉辦一年制大專教育培訓班,使他們創收73萬元,改善了各分院、系的辦學條件,提高了教師的生活水平。為老教授協會開辦兩個班,為學院中老年時裝表演隊的排練演出提供經費近萬元,為老乾處活動提供場地。為學校有線電視的安裝,參加全國農業院校大學生運動會,為全院冬季長跑比賽,為學院工作會議,為自治區校報研究會提供贊助萬餘元。給附中附小發展基金贊助一萬元,為留學生工作,為老乾工作,老教授協會工作都作出了貢獻,付出了人力、物力和財力。
因學校條件有限,許多接待工作都是由學院負責完成,特別是在1995年大中型活動多,學校更名大會、黨代會、全國植物學會、全國水利學會等一些全國、全校性會議。雖然工作人員少,但是大家齊心協力,在校其他部門的幫助下,圓滿完成了各種大型會議的接待工作。
1995年中,完成了自治區黨委交給的電視片《金戈鐵馬》攝製組的接待工作,因攝製組的經費有限,一伙食標準低,人員流動大,吃飯沒有固定時間,經常送飯到外景地,所以給餐廳工作帶來很大難度,食堂的同志們全心全意服務,不講任何條件,在飯菜的用料、花樣上下功夫 ,“熱飯、熱菜、熱心腸”給攝製組的同志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95年9月,經國家教委及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新疆八一農學院”更名為“新疆農業大學”,單位的名稱也隨之改變,即為:中央農業管理幹部學院新疆農業大學分院、新疆農業大學成人教育學院。
根據農業部和總院的要求,1995年,該院為自治區畜牧廳、牧場管理局、農場管理局舉辦了一期縣畜牧局長崗位培訓班,兩期國營牧場場長崗位培訓班和一期農場場長崗位培訓班,共培訓學員110人。繼續開展專業證書教育,解決處、縣地區短缺專業人才的需要,提高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素質,適應自治區經濟建設的需要。結合各地、州辦班的積極因素和辦學條件,積極組織生源,除在本校辦一年制大專教育12個班454人,還分別與阿勒泰、巴州、哈密、阿克蘇、農二師、伊犁等地區聯合舉辦一年制的大專教育班,14個班648人,1995年成人脫產專科招生7個專業,共354人,其中民族80人;函授招生5個專業,共426人,其中民族28人。當年函授專科在校生1066人,成人脫產班在校生1100人,函授本、專科畢業255人,脫產班畢業648人。
這幾年單位面臨了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去變更、調整和完善,認清形勢,把握機遇,從自身條件出發,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敞開校門,開拓視野,積極探索符合市場需求,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辦學新途徑、新模式,根據社會需要辦班,採取校內與校外結合,學歷教育與非學歷培訓相結合的多層次、多形式、多規格的辦學模式,為單位以後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總結了經驗。
快速發展期
1996年是實施“九五計畫”的第一年,也是認真貫徹落實中組部、農業部《1996-2000年全國農業幹部培訓規劃》和自治區黨委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九五”期間幹部培訓規劃》部署實施的一年。這一年單位的領導班子進行調整,張方龍調新疆大學任副校長,聶春任單位院長,常光輝任黨總支部書記,帕提曼任副院長<正處級>,張迪生任辦公室主任<副處級>。新一屆領導班子年富力強,有幹勁,勇於開拓進取,在他們的帶領下,單位全體教職員工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主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努力拓寬辦學渠道,積極提高辦學效益,根據農業部農教函(1996)1號檔案和自治區黨委1996年3月20日內部傳真電報關於印發《1996年自治區農牧系統有關廳局抽調黨政領導幹部及專業技術幹部舉辦培訓班計畫》的通知精神,該院緊緊抓住這個有利時機,主動出擊,爭取自治區黨委農工部、組織部培訓處領導的支持與協作,使 單位1996年的培訓任務納入自治區幹部培訓計畫,並協助組織生源,對保證調訓人員起到了重要作用。與自治區農口各廳局和各地州市 組織部門及時聯繫,積極配合,確保了培訓規模。1996年,為自治區畜牧廳、林業廳、鄉鎮企業局、農業局、農場管理局、水利廳、農機局等單位共舉辦16期幹部培訓班,其中:縣(處)級領導幹部崗位培訓班三期,共培訓學員76人,漢族57人,民族19人;科級崗位培訓班九期,有畜牧局長班(民、漢)、縣(市)農機局長班、農場場長班、縣(市)鄉鎮企業局長班、水利水電局長班(民、漢)、農田水利工程師班、水利工程工程 師班。另外,開辦了農藝師 進修班(民、漢)、林業高研班、農場財務會計人員培訓班,共培訓學員300人,其中:漢族217人,民族 83人。培訓規模大大超過了往年,經濟效益有了明顯提高,因而也推動 幹部教育的繼續發展。
1996年成人在校生總計1883人,其中脫產生705人,函授生1168人。學籍管理工作抓的好壞,是檢驗一個學校校風、學風、校紀校規的重要標誌,為做好學籍管理工作,根據學校實際,又重新制定了《函授生手冊》、《成人學生學籍管理規定》,對全校成人學生進行了制度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規範管理,嚴格按規定處理了退學、復學、升學、留級等日常工作,準確及時建立了各班學生學籍檔案。
1996年11月4日-7日,自治區普通高校函授、夜(業)大教育評估專家組來該院進行了為期四天的評估檢查指導,此項工作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成教學院的全體同志積極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按有關評估指標要素認真整理資料,布置展廳,按工作計畫分工合作,使評估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評估期間,成教學院熱情周到的服務和全體工作人員的敬業精神給評估專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了好評。由於硬體和軟體都達到了評估要求,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自治區普通高校函授夜(業)大學教育評估驗收。1997年國家教委下達教成[1997]7號“關於表彰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優秀學校的通知”的檔案,並授予“全國成人高等教育評估優秀學校”稱號。檔案中將新疆農業大學列入49所普通高等學校之一,給了學校極大的榮譽。1996年學院還成功地舉辦了“全國高等農業院校成人教育研究會第七次年會”,為會議做好了籌備、會務、接待、服務等多項工作,工作中能熱情服務,力求周到,保證了會議如期召開和圓滿結束。
1996年,學院先後籌措資金62萬餘元,更換、增添了設備,新增添了486計算機4台、彩電30台,維修了住宿樓和教室,新建了小餐廳,添置了食堂設備,為職工和學員購買了健身器材,增設了健身房。
1997年新年伊始,院領導班子狠抓精神文明建設,把轉變工作作風、提高服務質量擺在了第一位。提出了“加強內部管理,充分調動積極性,增強辦學活力,提高服務質量”的工作方針,較典型的措施之一是實行掛牌服務。分院每位幹部、職工胸前均佩戴工作牌,牌上有照片,標明姓名、部門、職務,此項措施極大地增加了工作透明度,增強了工作責任心,方便了業務聯繫,改善了服務態度,提高了服務質量。凡是黨員的工作牌均有鮮明的黨徽標誌,時刻提醒每一位黨員牢記黨的宗旨,注意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掛牌服務的實行為院精神文明建設增加了新的內容。
為了落實“科教興國”的偉大戰略,加強民族教育,提高少數民族文化素質和邊遠貧困地區幹部的專業知識水平,經自治區教委新教成[1997]22號檔案,批准該院在喀什、哈密設立函授站。為了貫徹落實中組部、國家教委《關於“九五”期間加強高等幹部培訓工作的意見》精神,更好地開展自治區高等學校幹部培訓工作,由自治區黨委組織部、高校工作委員會、教育委員會聯合發文新教院字[1997]15號檔案“關於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九五”期間高等學校幹部培訓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通知中指出:區黨委組織部和高校工委在農業大學農乾分院建立幹部培訓基地,定期安排高校處級幹部脫 產培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等學校幹部培訓中心”的牌子於1997年7月14日在第一期高校班開學典禮上正式掛出。聶春任培訓中心主任,劉喜讓、章立新任副主任,從1997年第一期高校班開始培訓以來,至2001年4月已舉辦了八期,已有各高校523名副處級以上幹部參加過培訓。
根據中央和自治區關於貧困地區幹部培訓計畫要求,為全面提高貧困地區各級幹部政治業務素質,以適應扶貧攻堅新形勢,自治區扶貧辦在該院建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貧困地區幹部培訓中心”,於1998年10月5日第一期培訓班開學並進行了掛牌儀式,至2000年已舉辦了六期338 名貧困地區幹部來此學習。同時,協助自治區扶貧辦組織編寫《新疆扶貧攻堅教程》一書,這些工作不僅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在培訓工作中,培訓科大力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暑假期間,科室人員分頭 與各廳局聯繫落實了種子專業大專班的計畫,與哈密、伊犁、阿勒泰等中專學校合作,舉辦校外一年制大專班,與本校畜牧分院、林學分院、農學分院、水利分院、機械交通分院聯合辦學,共招收一年制學員243人,其中直接由培訓科管理的3個班達85人。
在50年的辦學過程中,該院緊緊依託所在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和教學科研條件,並且根據學員、學生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因人施教,因才施教,始終堅持面向農業生產第一線,面向基層,面向邊遠貧困地區,以“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為宗旨,積極為本地區的農業生產和經濟建設服務,培養出一批農業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