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由任光耀、潘曉玲、劉志輝等任所長,幾經更替 。現設有生態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與生態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擁有自治區生態學重點學科,建有教育部“新疆乾旱區生態和水文系統對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回響以及社會適應機制研究”創新團隊、新疆“綠洲生態”創新群體 。2016年,呂光輝等申請的“水鹽互動作用下乾旱區荒漠群落多樣性的維持機理”項目獲得“自治區人民政府地方公派出國留學成組配套項目”資助,呂光輝教授等六名骨幹教師將赴澳大利亞進行為期3至6個月的科研訪問和研修工作 。
歷史沿革
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最早籌建於1990年,當年由原任校長依布拉音·哈力克引進了加拿大一所學校相關專業的教授來校協同發展。當時籌備組負責人為任光耀、黃永年和黃培佑。通過新疆大學黨委的大力支持,自治區編制委員會於1993年4月正式批准成立“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校黨委任命任光耀為研究所所長,黃永年和黃培佑分別任研究所副所長。該研究所獲得16名研究人員的編制,研究所當時有4個研究方向:塔西甫拉提·特依拜領導的環境地理;任光耀領導的生態環境系統動力學演化與預測;黃永年領導的生態數學;黃培佑領導的生態學。
1995年後,學校黨委任命當時資環學院黨委書記的劉志輝教授為兼職副所長。不久學校黨委任命潘曉玲教授為研究所的副所長,並免去已調離學校的黃永年副所長和已到年齡的黃培佑副所長。
1998年,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獲批自治區第一個環境科學碩士學位授予點。
1999年,學校黨委任命潘曉玲同志為新疆大學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1999由新疆大學主持的國家973項目獲批,潘曉玲被任命為該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0年,由潘曉領教授牽頭組織力量申請到生態學碩士學位授予點。由此,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的研究生培養工作逐年擴大。
2000年,新疆大學和原新疆工學院合併,兩校的資源與環境系與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合併,成立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潘曉玲教授被任命為學院院長兼研究所所長。
2011年,乾旱生態環境研究所分離出來,原資源環境科學學院院長劉志輝教授擔任所長,原資源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師慶東擔任副所長 。
2015年,新疆大學黨委任命原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副院長、實驗室與設備管理中心副主任呂光輝教授擔任所長 ,副所長仍由師慶東教授擔任 。
人員構成
現有固定研究人員11人,其中教授3人,教授級高工1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10人;45歲以下教師人數7人,占63.6%,45歲以上教師人數4人,占36.4%。現有在校生38人,在讀碩士研究生27人,博士研究生11人。預計2020年有在校生84人,其中碩士研究生69人,博士研究生15人 。
科研項目
研究所在研項目31項,研究經費1599萬元,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專題3項,973項目專題1項,水利部公益基金1項,國家科技合作子項目2項,教育部創新團隊計畫項目子課題2項,省級3項,廳局級2,橫向課題10項 。
研究方向
2015年研究所制定了未來所的發展方案。未來研究所將向:(1)遙感定量反演與套用、(2)陸地水循環與地表系統、(3)陸地格局與生物多樣性、(4)環境污染與環境修復四個方向進行發展。每個發展方向由一位學術帶頭人領銜,其對應的學術帶頭人分別為: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教授、劉志輝教授、呂光輝教授、師慶東教授 。
組織機構
研究所現有4個研究室,1個管理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