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佛教藝術

內容介紹

《新疆佛教藝術》原名《Die Buddhistischespaetantike in mittelasien》,直譯為《中亞佛教中的晚期古希臘羅馬藝術》,該書記錄了1902年至1914年四支德國探險隊在新疆地區進行考古發掘和考察工作的成果,以及關於這些成果科學研究的概貌。作者阿爾伯特·馮·勒柯克是著名的突厥學和佛教藝術學者,書中有關新疆佛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藝術形成與發展的論述水準很高,至今仍然是中亞佛教藝術、佛教史以及佛教文化史研究方面不可缺少的奠基之作。
2004年年底,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新疆考古工作隊隊長巫新華博士和旅德華人、學者管平先生,將它編譯成了《新疆佛教藝術》(上下卷),成了德國柏林藝術博物館授權翻譯出版的第一種外文版。書中真實、詳細地記錄了新疆佛教盛行時期的壁畫、塑像等藝術,是新疆佛教藝術資料的匯集。本書所採用的圖片都是當年德國探險隊在新疆盜取的大量珍貴佛教藝術品中的精品(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古代藝術珍品都已經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之中),對了解和研究新疆古代宗教以及這些宗教經古代西域向西藏、中原和日本、朝鮮傳播發展,提供了第一手寶貴的資料。
本書大約70萬字,展現了新疆古代石窟和寺院的燦爛文化,全面闡述了古代新疆主要宗教的源流與發展、變化過程,佐證了古代東西方文化在新疆相互碰撞、交流、匯合、影響和發展的過程,對掌握和研究新疆古代佛教藝術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版本搶救價值。
【目錄】
第1卷————雕塑
第2卷————摩尼教袖珍畫
第3卷————壁畫[一]
第4卷————壁畫[二]
第5卷————壁畫[三]
第6卷————壁畫[四]
第7卷————壁畫[五]

作者介紹

阿爾伯特·馮·勒柯克(德語: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德國探險家。
Le Coq出生於柏林一個富裕的匈牙利酒商家庭,早年就讀於柏林,後因思想激進被學校開除。1881年後前往英國、美國學醫。1887年返回德國,經營其祖父創辦的勒柯克酒類貿易公司。三年後,賣掉公司,前往柏林東方語言學校學習東方語言和考古學,立志在東方學研究方面成就一番事業。先後學習阿拉伯語、波斯語、突厥語、梵文,並志願來到柏林民俗博物館和非洲大洋洲事務部工作。1902年,在他42歲時,轉往柏林民俗博物館印度事務部工作。他強烈的事業心和刻苦勤奮的努力,使他很快在東方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並得到博物館負責人的重視。
1904年,他作為柏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格倫威德爾的助手參與組織了前往中國新疆吐魯番的探險活動,首次探險大獲成功,因此很快他們便受德國皇帝威廉二世之命再度出發。不巧格倫威德爾恰好患病,馮·勒柯克便成為探險隊的隊長。
馮·勒柯克以其對於新疆壁畫的切割而聞名,他不顧格倫威德爾的一再反對,第一個採用狐尾鋸對吐魯番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內的佛教和摩尼教壁畫進行了大規模切割,其後斯坦因和橘瑞超也採用類似的工具對該地區的壁畫進行了切割。他的行為遭到了格倫威德爾等人的批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