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新發展區

[編輯]發展區域 [編輯]2012年 [13]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作為住宅和商業發展,占地787公頃;扣除綠化帶後,實質發展土地有533公頃。新發展區於建成後,可以提供54,000個住宅單位(約4成單位為公共屋邨,占住宅用地25%),為到150,000人提供居所。新界東北發展計畫預期於2017年啟動,於2022年讓第一批人口遷入居住,於2031年完成所有工程。富豪雙非城為中國大陸人服務,破壞香港自然環境,引起香港人極大不滿。[1][2]

發展原因

香港政府於1990年代開始研究新界東北的發展潛力,於1998年,項目被納入香港政府的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但是因為經歷香港經濟衰退,政府一度擱置計畫。直至曾蔭權於2007年連任行政長官後,規劃署公布《香港2030》,以過去已經作出的研究諮詢、交通網路及能夠連線現有新市鎮三個因素為理由,重新建議發展古洞北、粉嶺北和坪輋/打鼓嶺三個區域。於2008年,計畫正式立項,展開首階段公眾諮詢,至今為第三階段。
首階段諮詢檔案列明,政府的房屋政策是停止興建居屋,另外為避免興建屏風樓,要盡力減低密度,因此787公頃的土地規劃中只有21%是住宅用地,又以低密度豪宅占多數,最終只提出興建53,000個住宅單位,公共屋邨占了40%。其次,政府在諮詢檔案中多次強調需要促進中港融合,以配合“與內地的跨境聯繫及往來會更趨頻繁”。
增加土地供應[3][4]
減低香港市區發展的密集程度,以應付人口的增長:於2007年,香港政府估計至2030年的香港人口將會達到840萬,於2040年則會達到890萬。
發展工商業:首階段公眾參與資料顯示,古洞北和粉嶺北都主力為住宅發展,以應付人口的增長,坪輋/打鼓嶺則作為“鄉郊工業和露天貯物用途”。至第二和第三階段的資料顯示,則以發展特殊工業、科技研究、創意、商業、教育及醫療等為目標。
中港融合:香港政府在各階段公眾參與資料,都有提及發展新界東北的目標和融合中國大陸發展有關。
首階段公眾參與資料:
新發展區的策略性位置
促進跨境經濟活動,及中港兩地的融合
深圳市的未來發展
——《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摘要》[5]第10頁
由於鄰近跨境設施,占地理優勢,拓展新發展區可把握香港與內地之間日益頻繁的經濟聯繫所帶來的契機。(第2頁)
……吸引更多內地及海外學生和專才來港學習和工作。……古洞北位處鄉郊,環境寧靜,加上往返內地的交通方便,是興建專上學府的理想地點。(第3頁)
——《專題便覽1-新發展區的策略性角色》[6]
次階段公眾參與資料:
指導原則
新發展區的策略性角色:配合珠江三角洲的長遠發展,並與深圳市的發展融合。

第三階段公眾參與資料[7]:
指導原則
新發展區的策略性角色:配合區域發展及與珠江三角洲的融合,新發展區已預留土地作特殊工業及優勢產業,以推動香港經濟發展。
以人為本的社區:…
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落實計畫的安排:…
——《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摘要》第4頁
[編輯]

發展區域

古洞:古洞村、松柏塱村、大頭嶺村
粉嶺北:石湖新村、馬屎埔村、天平山村、虎地坳村、靈山村
坪輋/打鼓嶺

時間表

[編輯]1990-2007年
1990年:香港政府於“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研究新界東北的策略性增長潛力。
1998年:董建華提出要在新界東北發展“無煙環保城”,後來計畫於2003年宣布暫時擱置。
2007年:政府發表《香港2030》,建議開拓古洞北、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和洪水橋新發展區。
2007年:曾蔭權於《施政報告》中表示,會恢復進行洪水橋新市鎮,以及古洞北新市鎮、坪輋/打鼓嶺新市鎮以及粉嶺北新市鎮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編輯]2008-2011年
2008年11月-2009年3月(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政府向各鄉事委員會、區議會、香港規劃師學會、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環境保護署環境諮詢委員會、城市規劃委員會,及古洞村及粉嶺北的土地產權擁有者(包括新界原居民),簡介新界東北發展方案。
2009年:發展局修訂了3座新市鎮的發展大綱,發展密度縮減,3座新市鎮亦分別定出了不同主題,打造為多元化發展社區。
2009年11月-2010年3月:第二階段公眾參與。
2010年1月23日:政府召開居民諮詢會[8]
[編輯]2012年
6月19日:第三階段公眾參與開始。
8月11日:立法會選舉投票在即,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舉行“新界東北為誰發展?立法會新界東選舉論壇”。透過論壇平台,讓民間質詢及了解各候選人就該發展規劃的意見及立場,並表達意見。[9]
[編輯]8月18日居民大會
8月18日:政府於粉嶺祥華社區會堂舉行居民大會。不過場地只能夠容納320人,大會未開始時,會場外已經有約500名公眾未能夠進入。即使有會場內的市民離場,警察卻不予場外的居民進場。未能夠進場的村民唯有在場外大叫口號,要求政府廢除《新界東北發展計畫》、“停止假諮詢”。加上參加的人數太多,場面混亂,整個諮詢會舉行了不足30分鐘就告吹。政府因此將諮詢期由原定的8月31日延後至9月底,改期於9月22日在能夠容納2,000人的粉嶺聯和墟香海正覺蓮社佛教馬錦燦紀念英文中學舉行居民大會。[10][11][12]
[編輯]“開住party反規劃”
9月2日,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和古洞北發展關注組合辦“開住party反規劃”,活動在添馬艦政府總部舉行。村民義賣本土特產、以圖片及歌曲展示百年鄉土情,“細訴政府規劃不公不義,如何毀滅自然生態”。活動吸引了3,000位公眾參加。[13]
[編輯]最後一次公眾論壇
9月22日,香港政府於上水寶運路草地舉行最後一次公眾論壇,有約6,000人登記入場,當局設定了8,000個座位。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於會上多次被質疑為何香港“無地建屋”,他回應時首次披露,香港政府現時持有的4,000多公頃土地(約9個天水圍面積)之說實屬誤解,事實上只有2,100多公頃為住宅用地,不過需要預留當中6成,亦即1,200公頃作為“鄉村式發展”,即是預留予原居民興建丁屋;撥歸一般市民的公私營住宅地只有480公頃。他說,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是未來主要土地供應的來源,可以提供167公頃住屋用地,興建53,000個住宅單位,因此“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和發展需要,徵用土地無可避免”。陳茂波又說,會確保新市鎮是香港人的新市鎮,包括興建公共屋邨和居屋,私營房屋都是中小型單位,以及引入港人港地條款等。[14]
規劃署助理署長李啟榮承認,近年香港人口的增長比較原先所預測的有所放緩,30年後的香港人口增長只有140萬,而非190萬人,但他指市民的住屋需求仍然殷切,現時必須展開規劃。陳茂波說,現今香港社會已經由大家庭轉為小家庭,住宅需求量上升,香港政府不能夠停止覓地。發展局發言人在會後重申,新發展區在2007年、即上屆政府管治時已經被列入為《十大建設計畫》之中,3個階段的諮詢歷時4年,若果將整個計畫“撤回”或者“叫停”,意味著香港人的住屋問題無從改善。
論壇中,多位公眾、團體及議員發言時要求撤回計畫,但是陳茂波指發展計畫不是要吞噬香港[15],多番表明不會撤回,每當他發言時台下前亦有人報以噓聲。粉嶺北農村及居民聯席代表卓佳佳及東北策略發展聯盟發言人梁玉祥指出,計畫建議在環境優美的鄉郊土地興建低密度豪宅,香港政府以發展為名,縱容地產商囤積農地,迫遷非原居民及農民,有官商勾結之嫌疑。[16]
諮詢會期間,代表正反的團隊動員出席造勢,上水鄉原居民再度與反對規劃人士最少兩度發生了肢體衝突,警察總共收到4宗不同意見人士肢體衝突事件報告。[17]諮詢會結束後,陳茂波等官員在數十名警務人員的護送下,擾攘了10多分鐘才能夠乘車離開現場;其間有人向他掟水樽,更幾乎擊中陳,有人更向官員掟示威物品及撒陰司紙
[編輯]政府表明不會撤回計畫
2012年9月23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席無線電視節目《講清講楚》時強調,新界東北發展計畫不存在將新界東北地區融入深圳或發展為“邊境特區”,他表示方案有相當的修改空間,毋須撤回。他又表示,當局無可避免要征地,但是賠償會合理。對於居民要求不遷不拆,香港政府會考慮是否有調整的空間。於9月22日的諮詢論壇上,他表示是一個突破,認為香港市民通過表達意見,可以消除誤解。[18]
其後政府在10月推出一系列宣傳廣告,內容以香港發展新市鎮的歷史,達到今天的幸福,以展示發展新界東北的需要性。
但有網民炮轟政府以公帑宣傳未獲立法會通過的政策,是犯法的行為,引起很大的爭議,亦有“洗腦”之嫌。[19]亦有論調指廣告不斷重複“每一代香港人都要一個安居樂業的家”的意象,並沒有提及市民所擔憂的“深港融合”、城鄉矛盾或永續農業等爭議,是單向宣傳,並非相互說服。[20]
2012年12月5日,陳茂波表示政府正在詳細整理及分析第三階段公眾諮詢意見,將會適當調整新發展區的規劃,包括將公營房屋比例上調至逾一半,並且物色地點興建居屋[21]。
2012年12月8日,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召開特別會議,討論新界東北發展規劃,邀請了過百個團體及人士發表意見[22][23]。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周達明表示,香港政府就新界東北發展的建議已經完成諮詢,但是仍然會小心聆聽及考慮意見,在技術容許下調整發展方向[24][25][26][27]。同日,近百名新界東北居民由添馬艦政府總部遊行至中環恒基兆業地產總部,要求撤回新界東北發展計畫[28][29]。

爭議

[編輯]居民被逼遷出
受到計畫影響的人口估計逾1萬[30],區域包括古洞的古洞村、松柏塱村及大頭嶺村、粉嶺北的石湖新村、馬屎埔村、天平山村、虎地坳村及靈山村。
[編輯]中港融合
部分民間人士更以“富豪雙非教育城”來形容是次計畫。[31]
開拓邊境創“特區中特區”東方日報視像專訪
邊境禁區,我提的政策特色是什麼呢?
就是說內地居民,進入這個邊境禁區免簽證
“”
——梁振英2012年6月13日
2012年6月13日,梁振英以候任行政長官身份接受《東方日報》視像訪問,提到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旁邊的邊境禁區可以變成“特區中的特區”,中國大陸人和外國人均可免簽證進入。根據《大公報》引述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報導,隨著新界東北地區住宅單位建設納入計畫,大陸居民落地簽證進入的深港“邊界特別發展區”開發逐漸進入活躍期;報導形容古洞北及粉嶺北為“配合發展區”,將會為到深圳及香港“邊境特區”的開發提供住宅配套[32]。
前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指,過去十年特區政府經濟發展策略的核心部分,就是推動兩地經濟整合,批評梁振英“被人鬧兩鬧而反對深港融合”,改稱不是推動深港合作,令到原來支持梁的“愛國陣營”卻步[33]。
[編輯]交通安排
傳媒人紀曉風指,關於發展區的交通安排,諮詢檔案只顯示如何連線邊境六大口岸、一座港鐵古洞站以及三區之間的人行道及腳踏車徑,紀認為新發展區的交通網北上易南下難,“一路向北”,質疑發展區是深港融合的重鎮[34]。
[編輯]跨境學童
此外,現時北區有不少跨境學童,包括一些雙非學童,令北區的學額競爭變得很大;雖然政府從未有一套完整的人口政策,但民間推測政府現在的計畫,也許是為了應付未來雙非學童的需求。[35]
[編輯]漠視本地農業發展
此計畫會將馬屎埔村等村落原有的農地改為住宅或商業用地,扼殺香港農業發展。有環保人士認為政府應該保留農地,鼓勵有機農業的發展。[36][37]
[編輯]諮詢過程透明度低
首階段諮詢只聯繫了村長或原居民,部分非原居民至2012年7月才知道事件。[38]
第三期諮詢檔案的發布地點僅有沙田和北角兩個地點可以取得,被批評有意為難民眾。
有指政府有了定案才向居民諮詢,居民並無選擇權。不論居民反應如何,政府都是“意見接受,態度依舊”,是為“假諮詢”。此種由上以下的決策方式並不民主。[39]
[編輯]應付人口增長的必要性
時事評論員鄒崇銘指出,政府過去多番高估人口增長數目。若果人口增長放緩,則沒有急切需要發展新土地。[40]於2012年,香港政府有4,000公頃空置官地,而是次新界東北發展只能夠提供533公頃土地以發展,其中住宅用地只有170公頃。[41]
[編輯]官商勾結嫌疑
香港政府早於1998年有意發展新界東北[來源請求],地產商由那時開始就大幅度地收購相關土地[來源請求]。例如,新鴻基地產收購範圍主要是文錦渡路至華山及天平山村的土地,新世界發展收購範圍主要是梧桐河小橋至石湖新村一帶,恒基地產則是烏鴉落陽及馬屎埔村。
如果發展計畫屬實,香港政府可能向地產商收購土地(預算以400億收購相關土地),或者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此舉引起部份香港市民擔心如果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將會是另一宗利益輸送事件。[42][43][44]
[編輯]土地爭議
香港政府在初期主要是與新界原居民及鄉議局等討論,而沒有諮詢主要的土地使用者及居住者,包括很多非原居民。[45]
換地權益書討論
遷墳[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