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德概況
樓德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秋時為菟莍國國都,境內云云山為歷史名山,自秦朝以來先後有6位帝王到此封禪,漢朝時曾設定柴縣,解放後曾先後作為泰寧縣、泰泗寧縣、徂陽縣駐地。
樓德國民經濟發展迅速,社會事業興旺發達,人民民眾安居樂業。建有占地1500畝民營經濟聚集區1處,煎餅生產、麵粉加工、乳業生產、肉製品加工、製鞋、塑膠製品、化工、機制製造、服裝加工、木器加工等產業規模發展,優勢突出,擁有大中小型企業72家,建成省內一流的萬頭奶牛養殖和乳製品加工基地、百噸麵粉生產基地、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先後被授予“中國煎餅第一鎮”、“山東省村鎮建設新型鄉鎮”、“泰安市民營經濟強鎮”、“泰安市設施農業建設先進鄉鎮”、“泰安市教育強鎮”、“泰安市綜合治理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
地形地貌
樓德鎮地處魯中山區,徂萊山之南,面積96平方公里,人口78000,南連濟寧泗水縣、西接泰安寧陽縣、北靠泰安岱嶽區,南部山區屬黃、淮兩大水系之分水嶺。地形南高北低,平均海拔高度120米左右,最高的南部山區200多米,最低的西部赤坂村僅為100米。境內山區、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雨量充沛,溝河縱橫。北部柴汶河是新太市境內之最大河流,是大汶河之主要支流之一。境內民風純樸,物產豐富,素有新泰市最大的糧倉之稱。
鎮內地層出露較齊全;南部山區花岡片麻岩;寒武紀頁岩、石灰岩,且含有優質地下水資源,是解決人畜用水的最佳區域。中部隱伏石灰岩區,地下岩石為中奧陶石灰岩,層厚質純,地質儲量大,是造水泥、燒石灰的優質原料。而且含有十分豐富的地下水資源。
通過開採,單井湧水量一般都在100—250方/小時。遠近聞名的南泉泉群就出在此地層中,根據國家有關資料和多年實際觀測,泉群最大湧水量為1立方米/秒,年平均為0.5立方米/秒。北部平原區節四紀鬆散地層(即流沙層)的地下水資源,可供開採的面積廣闊,開採單井出水量一般在50—100立方米/小時。西部石炭紀、二迭紀地層中含有優質煤炭資源、儲量豐富。
氣候環境
樓德鎮地處魯中南,位於北緯35°,東經117°左右,土壤類型以棕壤和褐土為主,PH值中性—微鹼性,土壤有機質平均0.78%,全N0.44%,全P0.075%,鹼解N 40PPM,速效P 3.3PPM,速效K74PPM。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195天,農耕期平均285天,最高溫度39.5℃,最低溫度-21.6℃,≥0℃平均積溫4781.3℃,≥10℃積溫4265.9℃。
年平均日照時數2477.7小時,平均年總車船量121.2千克/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744.4毫米(夏季占67.5%,秋季占15.5%,春季占13%,冬季占4%),平均每平方僅是年徑流量27.3萬立方米,適宜種植的蔬菜:土豆、芹菜、香菜、蘿蔔、大白菜、西紅柿、甘藍、茄子、西瓜、黃瓜等。樓德鎮歷史上沒有過大的地震。
區域經濟
樓德鎮民營經濟聚集區位於樓德鎮西部,蒙館公路與泰樓公路交匯處,規劃面積l500畝,一期開發面積600 畝。園區建設大體利用5- 8年的時間分三步走:第一步,從2002 年起,在園內規劃建設25 個標準廠房,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全鎮食品加工業戶到園區生產經營。成立山東泰山樓德煎餅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園區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進園業戶提供科研、市場、信息服務。統一品牌,統一對外,逐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水平。第二步,加強與外地食品生產企業和大戶的合作,吸引外商到園區內投資,開發食品生產,實現當地特色產業與外地資金、技術的合作。迅速擴大食品生產的規模,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拓寬銷售市場。第三步,在產品定型、規模擴大、知名度增強的基礎上,組建5 一6 個規模較大的食品產業集團,到“十一五”末建成魯中地區最大的傳統食品生產、銷售基地。目前,樓德鎮民營經濟聚集區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00餘萬元,四通一平面積800 畝,其中,投資460 萬元硬化道路4 條4.5公里;投貪80 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3000 米;投資60 萬元架設供電線路3600 米,安裝160 千瓦、100 千瓦變壓器各一台;投資25 萬元鋪設通訊線路4100 米;投資40 萬元建成樓德鎮民營經濟聚集區管委會辦公樓。在進園項目方面,已進園企業有:泰安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泰安鴻信麵粉有限公司、馮家香腸加工廠特等,總投資額3500餘萬元,年銷售收入8000餘萬元,利稅1000餘萬元。
歷史沿革
樓德至少有2500年以上歷史(從為菟裘國國都算),如追溯至大汶口文化則有5,6千年的悠久歷史,讓人眩目.魯隱公曰:"使營菟裘,吾將老焉."把樓德定為其休閒,養老之地.樓德那時應已是風光旖旎之地.孔子在泗河發"逝者如斯夫"的感嘆,離樓德僅一箭之遙,孔子登泰山應過樓德,此乃樓德文化的第一次高峰.
共和國成立不久曾先後作為泰寧縣、泰泗寧縣、徂陽縣駐地。
1951年8月同月泰寧師範在樓德建立。後樓德劃歸新泰,1956年改稱新泰師範。樓德為全縣及周邊縣市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新泰二中於1956年建校.為大,中專院校輸送了大批學生.樓德文化空前繁榮,迎來了樓德文化的第二次高峰.
1970年8月,山東醫學院與山東中醫學院合二為一,稱為山東醫學院,由濟南遷往新泰縣樓德鎮(現新泰市樓德鎮)辦學。同年10月前後,兩校遷到樓德,1974年8月,山東省委決定在樓德建立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
附屬醫院的建設是與學校同步進行的。1979年,將附屬醫院改為分院領導下的獨立單位。1979年6月13日,省委批覆:同意將山東醫學院樓德分院遷至泰安,名為“山東醫學院泰安分院”。1980年4月,學校開始在泰安進行基本建設。1981年1月1日,分院開始從樓德遷來泰安。
1981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命名我院為“泰山醫學院”。10年間全省醫療專家會聚樓德,對有志學醫的莘莘學子來說樓德就是他們心中的聖地.期間樓德的醫科教育及醫療水平傲視整個山東.樓德也迎來了樓德文化的第三次高峰.
人口情況
樓德勞動力資源豐富,全鎮人口7.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6.5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3.5萬人,每年對外輸出勞務1.8萬人以上。職業教育、成人教育、技工培訓機構健全,每年可培養各類技術人才3000人以上。勞動力工資標準要求低,普通工人工資一般在400元左右。擁有市級中學、高級職業學校各一處,現代化、高標準貴族學校一所,國家級傳統項目和省級規範化學校各1處,泰安市級規範化學校4處,省級規範化幼稚園1所,教育環境優越,教學質量一流,是泰安市教育強鎮。
樓德鎮文化路南首,矗著一塊大宣傳牌,上書“中國煎餅第一鎮歡迎您”一行大字,赫然醒目。連續兩年參加在這裡舉行的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比賽時,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它。它就像一本書令人心動的封面,讓你忍不住要打開它瞧個仔細。
區域經濟
樓德鎮民營經濟聚集區位於樓德鎮西部,蒙館公路與泰樓公路交匯處,規劃面積l500畝,一期開發面積600 畝。園區建設大體利用5- 8年的時間分三步走:第一步,從2002 年起,在園內規劃建設25 個標準廠房,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全鎮食品加工業戶到園區生產經營。成立山東泰山樓德煎餅食品有限公司,作為園區的食品加工龍頭企業,為進園業戶提供科研、市場、信息服務。統一品牌,統一對外,逐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水平。第二步,加強與外地食品生產企業和大戶的合作,吸引外商到園區內投資,開發食品生產,實現當地特色產業與外地資金、技術的合作。迅速擴大食品生產的規模,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拓寬銷售市場。第三步,在產品定型、規模擴大、知名度增強的基礎上,組建5 一6 個規模較大的食品產業集團,到“十一五”末建成魯中地區最大的傳統食品生產、銷售基地。目前,樓德鎮民營經濟聚集區已完成基礎設施投資600餘萬元,四通一平面積800 畝,其中,投資460 萬元硬化道路4 條4.5公里;投貪80 萬元鋪設自來水管道3000 米;投資60 萬元架設供電線路3600 米,安裝160 千瓦、100 千瓦變壓器各一台;投資25 萬元鋪設通訊線路4100 米;投資40 萬元建成樓德鎮民營經濟聚集區管委會辦公樓。在進園項目方面,已進園企業有:泰安市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泰安鴻信麵粉有限公司、馮家香腸加工廠特等,總投資額3500餘萬元,年銷售收入8000餘萬元,利稅1000餘萬元。
樓德特產-煎餅
煎餅,是山東膠濟鐵路以南、從濟南南下的津浦路以東的山東人極為古老的主食。就連孔府的食制中,亦有煎餅一吃。不過,孔府的煎餅是用當地的特產黃米麵製成,與尋常百姓地瓜面和玉米面所制者,不能同日而語。而樓德煎餅更是獨具特色,化平庸為神奇了。
樓德鎮地處山東中部,北倚泰山,南近曲阜。古為菟裘國邑,春秋魯地。以其地理位置看,吃煎餅當是民間古老食俗。幾次在樓德晨起散步時,炊煙裊裊中,總會見到有村姑老嫗在煎餅鏊子前,翻轉筢子,一會兒便攤出一摞金燦燦、香噴噴的煎餅。這情景,不禁讓人想起了著名作家王統照《山雨》中,對農婦攤煎餅的細緻入微的描寫:“一手用木勺把瓦盆的小米磨漿挑起來,不能多也不能少,向灼熱平滑的鏊子上傾下。那一隻手迅疾地使一片木板將米漿攤平,恰好合乎鏊子的大小,不過一分鐘,攤漿、揭……”在樓德,從農民到政府官員,宴請外地朋友,席間,總要上煎餅。疊得方方正正的煎餅,整齊地碼在盤裡,品種不同,色彩各異,成為餐桌一景。說起煎餅,樓德人個個如數家珍。
樓德人吃煎餅,已有上千年歷史。樓德煎餅成為品牌產品,至少也有百年了。如今的樓德煎餅,已有六大系列,40多個花色品種。原料皆取優質玉米、小米、高粱、大豆,配料有芝麻、花生、核桃、板栗、大棗、雞蛋、胡蘿蔔等,採用傳統工藝,精細加工而成。各具其味,色香誘人,柔脆適中。又因其含有多種維生素和胺基酸,經常食用,有開胃生津、強筋壯骨、延緩衰老的功效。加上真空包裝,能保鮮數月,不易其味。可謂飲饌美食、饋贈佳品。特別是1998年被中國農學會命名為“中國煎餅第一鎮”後,樓德煎餅更是遐邇聞名了。
無公害蔬菜
樓德鎮耕地面積7.5萬畝,絕大部分土地耕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瓜菜種植。特別是沿渡河十五華里一條線蔬菜帶的14年村,在瓜菜生產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種植經驗。在種植規模上,逐漸向區域化、規模化發展,並形成了一定的產、供、銷體系。樓德鎮黨委、政府立足農業大鎮的實際,把農業結構調整、設施農業建設、加快農業標準化進程、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全鎮的經濟工作重點。
為適應市場需求,豐富蔬菜品種,改善瓜菜品質,提高瓜菜品位,增強瓜菜價格競爭能力。我們多次請來泰安市農業局、山東省種子總公司、山東省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等單位的專家、教授到鎮進行專題培訓,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為保證瓜菜品質,提升瓜菜產品質量檔次,我們分別在赤坂、苗莊等16個村建立農產品質量檢測點,各瓜菜種植戶都建立了管理檔案,使農業標準化進程穩步推進。到目前為止,赤坂香菜、苗莊蒜苗獲國家級綠色農產品質量認證、10000畝無公害土豆獲國家級認證。另外齊粉西紅柿、五寸參胡蘿蔔等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外地客商蜂擁而至。
樓德名人
封振武(1904~1997)
樓德鎮封家莊村人。原山東省公安總隊總隊長。童年時在家讀書,16歲考入高小,後因家貧輟學從軍。1933年8月,在馮玉祥組織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熱河義勇軍第二旅任副官長。1934年8月,馮被迫下野,部隊隨之瓦解,封振武回家鄉任國小教員。在此期間,積極宣傳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並著手組織抗日武裝。1937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1月1日,帶領50餘人、20多支槍參加徂徠山起義。抗日戰爭時期,歷任中隊長、營長、泰泗寧區自衛團團長、縣委委員兼軍事部長、尼山軍分區司令員、泰山軍分區副司令員、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地委委員兼敵工部長、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地委委員兼泰南辦事處主任、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兼兗(州)濟(寧)警備區司令員。建國後,歷任泰安軍分區司令員、地委委員,山東省軍區黨委委員、中國人民公安部隊山東省總隊總隊長,濟南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山東省公安廳副廳長兼武警山東總隊總隊長,公安廳副廳長兼公安部隊山東省公安總隊總隊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同時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馮平(1903.3.14~1986.11.8)
曾用名馮廣智、馮若愚,樓德鎮人。政協山東省委員會原副主席。童年時在家鄉讀書,1919年3月,考入省立曲阜二師講習班讀書。1921年3月畢業,先後在樓德、封家莊、苗莊等地教書。1938年2月,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並加入中國共產黨。3月,隨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6月,返回山東,任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供給部長。在艱苦的歲月里,經常深入山村,為部隊籌集物資。1941年,任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財政組副組長。1945年8月日軍投降後,任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1949年6月,任山東省接管委員會生產部部長。1950年後,任山東省工業廳廳長,中共山東省委工業部部長。1957年,任淄博市市長。1962年,任省委統戰部部長。在任工業廳廳長期間,為山東省工業的恢復和發展,經常深入廠礦一線,親自調查研究,做了大量工作。1978年後,任政協山東省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曾當選為中共山東省委員會第一屆候補委員、第二屆委員,是山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封虞臣
樓德鎮封家莊村人。1938年2月,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上海紡織工業局幹部學校(上海紡織工業職工大學)黨委書記兼校長
黃興(1922—1999)
新泰市樓德鎮人。曾用名黃興純、黃興泉、黃河。1939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參加八路軍。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泰寧獨立營班長,魯中軍區第三軍分區偵察班班長、情報員,山東軍區諜報隊學員,魯中軍區偵察科參謀,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偵察科參謀、副科長,豫皖蘇軍區五軍分區偵察科科長,第十八軍第五十四師偵察科科長、作戰科代科長、第一六二團參謀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歷任第十八軍第五十四師作戰科科長、西藏軍區後方司令部軍訓科科長、第十八軍第五十四師第一六二團團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基本系學員、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二師第二七五團團長、第三十一師參謀長、江西省軍區南昌軍分區參謀長、南昌市公檢法軍管會主任、南昌市革委會保衛部部長、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南昌市人民防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副組長、南昌警備區副司令員、南昌警備區正師職顧問等職。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獨立功勳榮譽章。1999年在南昌市病逝。
馮文(1917.4~1986.3.3)
樓德鎮東村人。原名馮廣文,原四川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早年追求進步,積極參加黨組織領導的對當地反動勢力的鬥爭。1938年4月參加革命,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山東魯南區黨委交通科幹部,一、二、四地委交通科科長,趙博縣戰時郵電局局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魯南戰區郵局督察員、濱海支前司令部軍郵局局長、糧食總站副站長、西南服務一團交通科副科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川東區黨委交通科科長、川東軍區軍郵局局長、四川軍區軍郵局局長、四川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