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業鄉

新業鄉

舊鄉名。原新業鄉為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下轄的一個鄉,是1992年“建、並、撤”後的新建鄉,位於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網成員——梵淨山西北麓,處於印江縣“東北部工業園區”,東枕松桃、南倚江口、西臨合水鎮、北接木黃鎮,是印江縣、松桃縣、江口縣三縣毗鄰的金三角地帶。2010年全鄉轄16個行政村,111個村民組,2010年末人口3582戶12547人,其中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人口12189人,占99.8%。國土面積115.0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01公頃,林地5445公頃,森林覆蓋率53.8%。交通便捷,梵淨山環線旅遊公路過境我鄉5個村,總里程21.7公里。全鄉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2015年7月合併至木黃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2015年3月18日,省政府批覆(黔府函[2015]50號)同意撤銷木黃鎮、新業鄉,設定新的木黃鎮,木黃鎮轄原木黃鎮和原新業鄉,鎮政府駐木黃村。

特色

新業鄉全集照片 新業鄉全集照片

新業鄉是典型的農業鄉,農業總產值占全鄉工農業總產值的80%,盛產烤菸、綠茶、大米,據考證木良大米在清朝時就被作為貢米供朝廷食用。新業鄉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樹冠遮天、百年滄桑的會師柏,鬼爺神工的破岩,古樸莊重的文昌閣。在民族文化旅遊村——芙蓉村境內,有集奇特建築技巧,優美造型工藝和民族風格為一體的始建於清朝光緒年仲春(公元1877年)的芙蓉興隆橋以及花燈、馬馬燈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新業鄉民族風情古樸、自然風光得天獨厚、礦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

資源狀況

境內資源豐富,具有五大優勢資源。一是林特資源豐富。境內環境優美,立體氣候明顯,適宜發展糧、煙、林、茶、果、藥、畜等。尤其適宜發展高山反季節蔬菜、稀特蔬菜、森林蔬菜種植,是開發天然綠色食品的理想之地。二是礦產資源。目前已探明具有開採價值的礦種有大理石、花崗岩、矽、錳、國畫石、金、鎢和錫等,其品位較高,尤其是花崗岩,僅四方岩處的儲藏量就達1.8億立方米。同時還有受嚴格保護的鈾、鈉、釩等稀有金屬。三是水電資源潛力較大。境內大小河流較多,水能資源豐富,現有坪所水電發電站一個,年發電量為20萬度,正在規劃建設的新業水電站,設計裝機容量1500千瓦,年發電量300萬度,同時還有已經廢棄停運的芙蓉電站一個,原年發電量為85萬度,此電站正在積極爭取恢復重建之中。四是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玉帶般的河流、百年滄桑的會師柏、鬼斧神工的破岩、古樸莊重的文昌閣,百年孕果之“銀杏王”,瀕危植物物種“珙桐”,還有近200年悠久歷史的集奇、秀、峻之建築工藝,匯典、雅、美之獨特造型的芙蓉興隆橋,花燈、走馬燈、獅刀排帶舞等豐富多彩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土家民族民間原生態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開發前景廣闊。

發展現狀

建鄉以來,鄉黨委、政府充分發揮國家政策扶持優勢及本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藉助縣委、縣政府對我鄉農業、旅遊資源開發機遇,加大開放開發力度,發揮資源優勢,招商引資,推動了鄉域經濟快速發展。2010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達到6352.2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2157元,財政收83.095萬元。近幾年來,全鄉通村公路建設方面得到突破性進展,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學校、醫院、金融等逐漸齊全,社會服務功能日益增強,社會治安狀況良好,人文環境極佳,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是一塊客商投資開發的風水寶地。

截止2012年10月,全鄉總計完成地方一般預算財政收入34.4256萬元,其中:耕地占用稅完成5.007萬元,契稅完成1.13萬元,其他稅完成28.2886萬元,占預算數的101.25%,同比增長5.4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977元,淨增1317元,增長36%。

(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順利實施1.14公里桂花大道建設工程,目前已完成路面輔油和84盞路燈安裝,正在實施人行道、排水溝建設和行道樹種植,計畫年底完工;啟動了總面積12616.13平方米的集鎮農貿市場建設;投資250萬元小城鎮建設改造街道整治項目正在加快進度建設中,確保在12月底全面完工;敬老院、郵政大樓、客運站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全面完成了途經文昌、中河、豐塘、落坳、上寨、後河、平所、居龍、芙蓉9個村總計43.4公里的通村油路工程,實現了村村通油路目標;新建了上寨黃瓜窩至合水產業公路,改擴建產業路3條總長6.5公里;全面完成全鄉水利普查資料整理歸檔工作;爭取投資124.15萬元,在芙蓉、落坳片區新建了20口總計960立方米的蓄水池,鋪設管道19千米,有效解決5650人的飲水問題;全面完成了中河、居龍村農網改造工程,全鄉村寨通電率達到了100%;完成了總投資91.45萬元,涉及5個行政村18個自然村寨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惠及民眾達4720人;全面實施完成了總投資237.5萬元,涉及432戶的危房改造工程建設;啟動了中河、豐塘村總投資520萬元土地整治項目。

(二)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明顯加速。完成糧食種植4320畝,玉米種植2600畝,油菜種植1500畝,洋芋種植5000畝,實施糧增工程示範點4個,其中水稻示範點2個,面積100畝,玉米示範點2個,面積100畝;2012年春季定植茶園420畝,補植1668.66畝,打造了上寨、落坳、豐塘專業茶葉村,申報建設了茶葉專業合作社4個。在新植茶園中積極推行茶蔬間作模式,通過以短養長、促進穩定增收。打造了上寨、落坳村茶蔬間作高標準示範點1250畝,產出白菜、蘿蔔120萬斤。投資6萬元建成蘿蔔加工廠1家,申報組建了“印江縣梵淨山蔬菜”專業合作社,註冊了“梵淨蔬菜”商標,通過發揮合作社功能,向全縣各單位食堂、中國小校食堂、餐管、個體商販等銷售銷售,實現經濟效益近80萬元;高標準建成書房坡、雙堡、肐溝坳3個核桃示範點,種植大苗19500株,面積650畝;面上移栽核桃苗136647株,合計6433畝。目前,全鄉核桃面積達11047畝,實現了戶均1畝核桃目標;烤菸生產實現歷史性突破,新建烤房21間,全面推行深窗井窖式小苗移栽,實現地膜覆蓋率100%,打造了雙林1000畝烤菸專業村。全年共收購菸葉57.2377萬斤,占縣考核產量的114.48%,占力爭產量的100.42%,上中等煙比例100%,均價11.24元/公斤,產值達643.09萬元;辣椒移栽1500.3畝,實現產量36萬斤,產值30萬元;完成生豬養殖大戶補欄1000頭,存欄商品豬達3623頭。新發展50頭以上養羊大戶4戶,引進種羊760隻。註冊了“黔芙蓉”綠殼蛋雞商標,組建了“黔芙蓉綠殼蛋雞”養殖專業合作社並在合作社中組建了產業黨支部,將支部建在了產業鏈上,通過支部和專業合作社的引領,在黨員大戶的帶動下,綠殼蛋雞養殖已覆蓋全鄉16個村,建成5000羽以上的綠殼蛋雞養殖基地2個,2000至5000羽養殖基地8個、500至1000羽養殖戶15戶、500羽以內的庭院式養殖戶259戶,帶動散戶836戶,現有存欄蛋雞8萬餘羽,日產蛋量達到1.8萬枚以上,實現綠殼雞蛋包裝上市120餘萬枚,實現產值500多萬元,產品遠銷福建、貴陽、銅仁等地。建成現代化豪豬養殖場1個,並安裝了現代化監控設備,實行全程科技化管理,現已存欄商品豪豬153隻。建成坪所村標準化大鯢養殖場1個,建池6間72口,現已引種120尾。

(三)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依託梵淨山,圍繞環線路,打造景觀點,發展大旅遊,促進大發展”的工作思路,著力打造了梵淨山環線(新業段)沿線景觀示範點。完成了木良、芙蓉、坪所村傳統村落調查摸底和統計申報工作。興隆橋維修工程即將啟動。在環線沿線新定植桃樹6000餘株,精品桃樹500株,打造100畝四季觀光桃園基地1個,新建觀光道1000米,同時推行果蔬間作模式,在園內間作西瓜30畝,間作蔬菜150畝,實現經果蔬產值50萬元。打造了杜鵑山莊旅遊接待點,集中建設土家特色石板房27棟,完成了廣場建設、地面青石板鋪裝和路燈安裝及相關美化亮化工程,總投資200萬元的坪所村杜鵑山莊防洪堤項目即將開工建設,總投資30萬元的杜鵑山莊搬遷戶廚衛改造工程正在實施中。建成高規格旅遊公廁1座,新建農家樂2個,新建農家旅館3個,接待功能進一步加強。成功舉辦了首屆梵淨山西線杜鵑花節,為打造和推薦全鄉旅遊品牌奠定了良好基礎。目前,正在實施梵淨山杜鵑花海景區觀光道、觀光台建設,同時大力推介以黔芙蓉綠殼蛋雞和梵淨翠峰茶為重點的旅遊商品。2012年,全鄉累計接待各地遊客4萬餘人,發展勢頭強勁。

(四)新階段扶貧攻堅工作成效明顯。一是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工作,今年以來,全鄉緊緊圍繞“減少貧困人口、降低貧困發生率、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和2012年全面實現“減貧摘帽”工作任務,緊緊抓住“集團幫扶、整鄉推進”項目實施機遇,大力實施產業化扶貧,努力改善貧困村基礎設施條件,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通過產業化扶貧及採取各種幫扶措施,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淨增1317元,達到4977元,增長36%;農村貧困人口從7478人下降到6921人,淨減少557人,貧困發生率從57.80%下降到53.49%,下降4.31個百分點。二是以鍋廠村為示範點,向全鄉各村縱深推進的“兩項制度”銜接工作,通過有效銜接,達到了低保對象享受低保政策、扶貧對象接受扶貧幫扶、交叉對象實現政策共同覆蓋和同步管理,實現了貧困戶應保盡保,應扶盡扶的目的。三是落實各項扶貧政策,全鄉發放種、養殖小額扶貧貼息貸款29戶8.495萬元,發放“雨露計畫,圓夢行動”助學金,支助貧困大學生7人2.8萬元。四是落實生態扶貧搬遷工程,上報73戶292人,待發改局審批後實施。五是認真編寫扶貧項目申報書,全年編寫申報書5個,共爭取扶貧項目資金265萬元。

發展規劃

新業鄉搶抓國家新一輪民族扶貧開放政策機遇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機遇,解放思想,實事求實,與時俱進,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突出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兩大工作重點,科學開發林特、礦產等優勢資源,全面實施科學有效的發展規劃,實現工農業產值過6460萬元,農民人平均收入達到3000元以上。為實現上述目標,鄉黨委、政府擬在3年內建設3萬畝高山反季節蔬菜;1萬畝魔芋基地;2萬畝中藥材基地;2萬頭山羊養殖基地;1萬畝山野菜基地;產值過千萬的煤礦企業;產值過千萬的鐵、鋅礦企業;儘快探明金礦儲、含量;產值過千萬的松香玉加工廠;2萬畝高山草場建設;集娛樂休閒於一體的董家避暑山莊及跑馬場建設;吞吐量達75000噸的綠色食品加工企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