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轄4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18戶,有鄉村人口1807人,其中農業人口1771人,勞動力116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22人。
全村國土面積16.56平方公里,海拔2,380米,年平均氣溫12.20℃,年降水量743.8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725畝,人均耕地0.97畝,林地21,760.2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69.3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42元。該村屬於絕對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外出務工為主。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461戶通自來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有461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420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58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376戶。
該村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3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5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5輛,拖拉機78輛,機車47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50.00畝,有效灌溉率為78.2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3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6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9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73戶;建有小水窖11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13戶。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3戶居住鋼混結構住房;有45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9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89.6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3.36萬元,占總收入的29.3%;畜牧業收入88.55萬元,占總收入的18.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210頭,肉牛90頭,肉羊150頭);林業收入7.35萬元,占總收入的1.5%;第二、三產業收入206.84萬元,占總收入的42.24%;工資性收入4.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4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第二三產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18.47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05人(占勞動力的49.5%),在省內務工399人,到省外務工106人。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25.00畝(其中:田1,479.00畝,地246.00畝),人均耕地0.97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1,760.2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456.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39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1,359.00畝。有紅白沙石等資源。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61戶,有鄉村人口1864人,其中男性915人,女性949人。其中農業人口1823人,勞動力1020人。該村以白族為主,其中白族1839人。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823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7.8%;享受低保209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21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人畜混居的農戶398戶,占農戶總數的95%。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535.00平方米,擁有教師9人,在校學生182人,距離中學5.50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72人,其中小學生182人,中學生90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2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07.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1800元(人均10元),一事一議籌勞1060個工(勞均3個工)。年末集體總收入20.38萬元,有固定資產109.28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雙代管,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嚴重影響本地區經濟發展。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泡核桃、烤菸等經濟作物。
新農村建設
2006年以來,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項目、規劃,總投資150萬元。內容包括生產發展、村容村貌整治、農民增收、鄉風文明、民主管理幾方面。
人文地理
松泉寺位於新松村後松峰之上,原名“文峰庵”,後改為“文峰寺”,清朝甲午科狀元、江蘇南通人士張騫改為“松泉寺”。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年),建有正殿連線兩邊耳房、二殿及南北廂房,系雞足山和尚前來建造並主持,列入雞足山名寺之內。門前有一石牌坊,於道光二十二年(1843年)新建,一高二低,氣勢威嚴,結構合理嚴密,精雕細刻,石料收斗,甚是精湛,充分體現了新松石匠狀元時期石雕工藝的高超藝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