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月蝴蝶魚

新月蝴蝶魚

新月蝴蝶魚(學名:Chaetodon lunula)為蝴蝶魚科蝴蝶魚屬的魚類,俗名月斑蝴蝶魚、帶蝴蝶魚。體側扁,略呈圓形。體被弱櫛鱗,側線不完全。頭部具1橫帶,體側前部具1“人”字形黑帶,另有10餘條桔紅色斜紋。尾柄至背鰭之間的黑色斑多有變異。為珊瑚礁中常見的一種蝴蝶魚。體長70~170毫米。廣泛分布於熱帶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區。我國見於南海。

基本信息

簡述

 新月蝴蝶魚 新月蝴蝶魚
新月蝴蝶魚身體是由黃、桔黃組成,但身體上半部暗些。在眉部有塊月形黑斑,顯得旁邊的白色很突出。喜棲息在有岩石的淺水海域,夜行性蝶,白天多停留在大石頭的間隙。水族箱中可與其它蝶魚混養。不要放入珊瑚缸中,它會吃掉軟體動物,無脊椎動物。剛入缸時,如果不吃食,用小海葵誘使其開口。一旦適應新的環境,可以餵它各種切碎的海鮮,冷凍的也可,一天多餵幾次。不挑食很容易飼養。

資料

 新月蝴蝶魚 新月蝴蝶魚
俗稱:月眉蝶 月鯛 白眉
名稱:新月蝴蝶魚
英文名:raccoon butterflyfish
學名:Chaetodon lunula
分布:印度、太平洋、台灣
飼養要求: 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
兼容性:危險
性情:性情溫和
最小水族箱尺寸:265升
食性:肉食性
體長:可達20(厘米)
難養度:容易
種屬:海水魚類,輻鰭亞綱,鱸形目,蝴蝶魚科

英文名

racoon;Racooncoralfish;Raccoonbutterflyfish;Raccoonbutterfly;Racoonbutterflyf

新月蝴蝶魚新月蝴蝶魚
ish;Redstripedbutterflyfish;Moonbutterflyfish;Halfmoonbutterflyfish;Moonbutterfly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新月蝴蝶魚 新月蝴蝶魚
體高而呈卵圓形;頭部上方輪廓平直。吻尖,但不延長為管狀。前鼻孔具鼻瓣。前鰓蓋緣具細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兩頜齒細尖密列,上下頜齒各約5-7列。體被中大型鱗片;側線向上陡昇至背鰭第IX棘下方而下降至背鰭基底末緣下方。背鰭單一,硬棘XII-XIII,軟條24-26;臀鰭硬棘III,軟條18-20。體黃色至黃褐色;體側於胸鰭上方至背鰭第V硬棘基部具有一條斜的黑色帶,腹鰭前方至背部後方有黑點形成6-10列斜點帶紋;頭部黑色眼帶略寬於眼徑,但僅向下延伸至鰓蓋緣,眼帶後方另具一寬白帶。幼魚尾柄及背鰭軟條部各具一黑點,且尾鰭近基部有黑線紋,隨著成長,背鰭軟條部的黑點及尾鰭近基部的黑線紋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尾柄的黑點向上擴展,沿背鰭軟條部基底而形成一狹帶。成魚背鰭及臀鰭具黑緣;腹鰭黃色;胸鰭澹色;尾鰭黃色,末端具黑紋而有白緣。

棲所生態

棲息環境多樣,如潮池、珊瑚礁區、岩石礁區、海藻區或石礫區。是夜行性蝶魚,白天大都停留在礁石間。單獨、成對或成群一起移動一段長距離去覓食。雜食性,以小型無嵴椎動物、珊

新月蝴蝶魚新月蝴蝶魚
瑚蟲、海葵及藻類碎片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非洲,東至夏威夷、馬貴斯群島及杜夕島,北至日本南部,南至羅得豪島及拉帕島。台灣各地岩礁及珊湖礁海域皆可見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