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寺鄉

新寺鄉

新寺鄉位於 西北部乾旱山區,東鄰王坪鄉,西與青海省民和縣接壤,南與紅泉、川城兩鄉相連,北靠段嶺,是一個回漢雜居的民族鄉。自明抗倭以來,歷為軍事要地,境內常有駐軍。

基本信息

概況

位於永靖縣西北部。屬乾旱山區,平均海拔2051米。2008年末,面積179平方千米,農業人口2058戶10145人。轄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崖頭村,距縣城70千米。劉(家峽)鹽(鍋峽)穿境而過。

沿革

1958年建新寺公社,1983年改鄉。1996年,面積76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其中回族占46%,轄崖頭、大山坪、慶豐、中塔、三灣、後坪6個行政村。

簡介

全鄉共有6個行政村,55個社,1002戶,農業總人口4941人,總耕地面積為19153畝,人均3.88畝。近幾年,由於教育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廣泛套用,使全鄉經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目前,全鄉個體工商戶、個體運輸戶、農產品及飲食加工戶、養殖戶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外輸勞務也不斷增加,使全鄉民眾生活又上一新台階。

資源

境內沿海原有的夾路、營房、馮橋鹽業隊,於1961年合併建立奉賢鹽場。1984年2月,劃柘林、郊南、船浜、東海、奉海和海洋漁業隊(面積10.05平方公里)給奉賢鹽場,改建成柘林鄉。現有總面積23.95平方公里,耕田18307畝,12個村,123個村民小組,計5266戶、16800人。

1984年國民生產總值1674萬元,勞均產值1589元,人均產值996元。工農業總產值2921.88萬元,其中農業占26.18%,工業占73.82%。歷史上這裡的棉花產量較高,1968年皮棉畝產102.97公斤,前勝九隊畝產156.78公斤,全國許多省市曾蒞臨參觀。1984年糧食常年畝產929公斤,皮棉畝產82.16公斤,油菜籽160.5公斤。

全鄉有44家鄉、村辦工廠,有化工、機械、服裝、塑膠、針織等行業。務工社員4309人,占總勞動力的44.32%。1984年工業總產值2156.88萬元,比1978年的914.31萬元增長1.15倍;利潤389.4萬元,比1978年的273.46萬元增長42.40%。年終人均分配615元,比1978年的214元增長1.87倍,至1983年累計農村造新房505331平方米,20297間,住進新房1136戶,占總戶數的28.4%。

種植業

該鄉的葡萄種植業馳名市郊。1981年起以新塘三隊為先例,36戶社員家家屋前宅後種植葡萄,當年收穫9.1噸,被譽為“葡萄村”。上海市園藝學會副理事長、市農科院園藝研究所副主任莊恩及率專家、專業工作者曾蒞新塘參觀“葡萄村”,該隊與上海市農科院園藝所簽訂《提供果樹栽培技術諮詢服務契約》。1982年發展有30多個“葡萄村”,計6500多戶,栽植10萬多株。同年起,新寺葡萄樹苗移栽到四川、福建、武漢、江蘇等部分縣和本市郊區川沙、松江、南匯、寶山、上海等縣。自此,新寺被譽為“葡萄之鄉”。

戰略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我鄉搶抓機遇,對種植結構進行了大調整,進行“兩壓兩擴”,擴大了洋芋和種草面積,使洋芋成為全鄉農業的支柱產業,年種植洋芋7000多畝,人均達1.5畝,年產量達1萬多噸。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鄉種植地膜3000多畝,全力實施“白色豐產革命”,加大退耕還林〈草〉步伐,走旱地種植苜蓿、溫棚養畜的致富路子。全鄉種植茵苜蓿1000畝,溫棚養畜戶達760戶,占全鄉農戶的75%,規模養殖戶達30多戶。最後,紅柳已成為新寺獨特的一道風景線,全鄉種植紅柳面積達5000多畝。紅柳是綠化荒山好苗木,是製造各種壓縮板,手工製品的好原料。每年銷往全省和青海省各地,銷售量達2500噸。目前,全鄉宗教和順、民族團結、政治穩定、社會安寧,使全鄉的兩個文明建設和社會經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

保持水地流失,大搞生態環境建設,加大了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我鄉以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並重的原則,把草業做為我鄉民眾致富的支柱產業來發展。開挖小流域治理2500畝,造林2500畝,退耕還林500畝,發展經濟林500畝。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想儘快富,先得有發展的新思路,新寺鄉近幾年由於乾旱成災,為了解決民眾吃水困難的問題,全鄉大面積實施121、122雨水集流工程建設,使戶均開挖水窖3眼,配套水場2處,基本解決了民眾吃水難的問題,2002年,又在全鄉大搞人飲工程,並建立了一個大的蓄水池,使全鄉的吃水問題得到落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