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村[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新場村]

新場村[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新場村]

新場村地處簡壋河流域,鴉鵲嶺鎮的西部,東與金和村毗鄰,西北與金銀崗林科所接界,南與牧童村、猇亭高家店村相連,北與龍潭村接壤。鴉官鐵路、漢宜公路橫穿村東西,在建的荊宜高速公路插邊而過。地貌是四面高,中間低的丘陵地勢。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光照充足,土地肥沃。解放前,新場村屬宜昌縣高前鄉,文畈為六保、雙合為七保。

發展歷程

1950年實行土地改革,減租減息,退莊退押,農民才真正耕者有其田。1954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成立25個初級農業合作社,1955年成立4個高級農業合作社,1956年分別合併為文畈、雙合2個高級合作社,1961年4月更名為文畈大隊、雙合大隊,1984年9月改為文畈村、雙合村,2003年合併為新場村。由22個村民小組合併為6個村民小組。村委會設在新場集鎮中心,距鎮政府10公里,全村版土面積16.34平方公里,其中水田面積3965畝,旱田100畝,柑桔面積2930畝,其它經濟作物1500畝,全村村民892戶,總人口3110人,總勞力1802個,2005年糧食4442噸,油料總產368噸,生豬出欄6210頭,柑桔1620噸,全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5083萬元,比1975年增長116倍,人平純收入3790元,是1975年的12倍。

1972年,文畈、雙合和金蝦大隊,整治簡壋河3000米,改河灘為耕地800餘畝,興建用於農田灌溉的攔河壩兩座,可灌溉農田1500餘畝,極大的改變了生產條件。2001年文畈、雙合、新和村納入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國家投資220萬元,農民投勞3.8萬個,動用機械120餘台套,改造成“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成網”的標準化農田1300畝,機械作業道12公里,環行公路6公里,U型溝渠36公里,當年糧食增產7.5噸,糧食總產2316噸,為農民增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先後修通新場至石家咀,新場至牧童、胡家堡至高湖、文畈至周家灣公路,農田整治時又修建環行公路等村內幹線公里,現已形成了戶戶通公路的公路網路,2004年至2005年總投資68萬元先後將胡家堡至高湖、新場至牧童公路進行了硬化,總里程3.2公里。1956年至1979年先後興建金銀崗、常家灣、戎蘆堡三座小(二)型水庫;全村1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堰塘10口,500立方米以上的堰塘103口,500立方米以下的小堰塘59口,簡壋河整治時分別在楊家河、胡家堡修建攔水壩兩座,全村末級渠系1.75萬米。1976年開始辦電至2000年國家對農村電網實行改造,全村120V高壓線3條,低壓線路進農戶,供電台區9處,覆蓋全村各個小組,年用電量30萬千瓦。全村程控電話線路7條,30多公里,農戶安裝程控電話724部,擁有670部手機,電腦42台,通訊網路覆蓋全村每個農戶。新場由過去的芭芒店到解放前的百十來米街道,發展成今天的1公里多長的路邊街道,從過去的幾家雜糧行榨坊、騾馬行、藥鋪發展成現在的小超市4家,衛生所、室4家,餐飲飯店7家,商店48家,中藥材收購2家,柑桔打蠟廠4家,冷藏庫2座,農副產品加工銷售5家,完全國小1所,初級中學1所,郵電通訊、金融、交通等齊全。鴉官鐵路、漢宜公路給新場集鎮帶來無限商機,新場已成為周邊地區的金融物流中心。

農村經濟由過去單一的糧油經濟向多種經濟發展,1975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萬元,2005年5083萬元,是1975年的116倍,是1998年的3倍。1973年整治簡壋河為重點,改造農田800畝,擴大了糧油生產面積。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柑桔產業的大發展,由1973年實驗性小林場到今天的以金銀崗、乾堰灣、雷家崗、常家灣、壇嶺觀、胡家灣、石家咀共7個柑桔產業帶;柑桔的發展帶動市場的發展,新場已形成打蠟、冷藏、柑桔銷售一條街;柑桔產業的收入占本村農村總收入的45%。畜牧產業是傳統產業,隨著生豬品種的改良、飼養方式轉變,2005年全村生豬出欄6270頭,年出欄50頭的2戶,出欄20頭以上的10戶,生豬銷售總收入376萬元。養殖水面450畝,年產成魚74噸,第三產業全面發展,已成為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第三產業創收150萬元。

教育事業

文化教育事業原利用民房辦學,後發展村有國小,到1975年村辦國中,1995年聯合辦起新場完全國小、新場初級中學,全村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均為100%;掃除青壯年文盲,村辦起了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培養了一批科技明白人、致富帶頭人,村民的文化素質得到了顯著提高。民眾的文化體育活動普及,每年利用“五一”長假、“三八”婦女節、春節等節日,組織農民開展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各種文體活動,民間樂隊常年活躍在各戶紅白喜事之中,其樂無窮。籌措資金興辦了村級衛生室,常年為村民診斷、治療、檢查、接種等一系列的服務,極大的方便了民眾就醫,村衛生室擔負了全村疾病治療、防治,有效的控制了各種傳染疾病的發生。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各項指標任務考核名列全鎮前列,人口出生率控制在5‰以內。社會保障紮實有效,全村現役軍人8名、傷殘1名和復退老軍人9名,因工傷殘人員等均給予了優撫,參加社會養老統籌11人,對12名孤寡老人實行集中供養,對24戶特困戶實施低保救助,計畫生育優撫對象23人,參加養老型、醫療型保險1335人。

2000年,以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統一規劃、分期實施的原則,規劃一個集鎮,22個居民點,全村90%以上的農戶都住上了預製結構的樓房,90%的家庭安裝了程控電話,95%的家庭擁有高檔家具,80%的戶購置農用運輸機械,戶平一輛機車和彩色電視機,農民已過上舒適安逸的幸福生活。積極營造法制宣傳教育氛圍,發揮群防群治,十戶聯防和中心戶的作用,樹立典型,培育樣板,全村多年來無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發生。樹社會新風,抓文明創建活動,十幾年來共評出各類專業大戶15戶,雙文明家庭20戶,好鄰居、好妯娌15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