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清末,今新城街道境域屬肥城縣榆城鄉。
民國元年(1912年),屬肥城縣二區、五區。
1952年,屬肥城縣二區、五區、十一區。
1957年,屬儀陽鄉、巧山店鄉、桃園鄉、王瓜店鄉、新鎮鄉。
1959年,分屬儀陽公社、王瓜店公社、桃園公社。
因肥城老縣城地下埋煤待采,1975年10月,國家計畫委員會批准肥城縣城遷至城南7公里處的劉家莊西側。
1977年7月,肥城新縣城破土動工。
1980年1月,中共肥城縣委、縣革命委員會和部分企業事業遷駐新城。1982年縣城搬遷基本結束。
1982年2月,由儀陽人民公社的13個生產大隊,桃園人民公社的1個生產大隊,王瓜店人民 公社的2個生產大隊組建劉家莊鎮。因駐新城內劉家莊而得名。
1984年1月,肥城縣撤社改區,劉家莊鎮改稱新城鎮,為區級鎮。
1992年9月,肥城撤縣建市,撤銷新城鎮,設立新城街道。
2003年12月,街道辦事處遷至鳳山大街與新城路交匯處的新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2年劉家莊鎮成立之初,劃分為2個管區,共有32個自然村。
伊家溝管區 | 伊家溝、孫家莊、前段莊、後段莊、尚莊、東付、伊郝莊、陳小莊、劉小莊、馬連莊、東趙莊、西趙莊、沙窩、孫家小莊、郭家小莊 |
巧山管區 | 巧山、花園、井樓、沙溝、胡家油坊、四合莊、太平、程家莊、軍地、大橋、閻家小莊、穆家莊、李家小莊、蘇家莊、山子前、劉家莊、王家坊 |
1983年12月,撤銷管區,劉家莊鎮轄21個行政村。
1985年11月,桃園區的東尚里、西尚里、南尚里和王瓜店區的西付村、白雲橋共5個行政村劃歸新城鎮。
1987年,王瓜店鎮的古店村、北軍寨村劃歸新城鎮。
1992年,河西社區、龍山社區成立。
2000年8月,桃花源社區成立。
2008年8月,陽光社區、貴和社區、興潤社區、豐園社區成立。
2015年4月,桃都社區成立;5月,特鋼社區成立,清華苑社區調整更名為趙莊社區。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新城街道轄28個社區、17個行政村。
劉莊社區 | 河西社區 | 龍山社區 | 桃花源社區 | 豐園社區 |
特鋼社區 | 桃都社區 | 同圓社區 | 向陽西社區 | 尚質社區 |
東關社區 | 西關社區 | 北關社區 | 老城社區 | 向陽社區 |
貴和社區 | 向陽東社區 | 興潤社區 | 陽光社區 | 巧山社區 |
孫莊社區 | 伊家溝社區 | 趙莊社區 | 沙窩社區 | 古店社區 |
尚莊社區 | 東付社區 | 孫小社區 | 井樓村 | 沙溝村 |
太平村 | 四合村 | 王坊村 | 蘇莊村 | 軍地村 |
閆家小莊村 | 李家小莊村 | 大橋村 | 西付村 | 白雲村 |
陳劉村 | 馬連村 | 東尚里村 | 西尚里村 | 南尚里村 |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城街道東與潮泉鎮接壤,南與儀陽街道毗連,西與桃園鎮、王瓜店街道交界,北與老城街道為鄰。轄區地跨東經116°42′~116°50′,北緯36°08′~36°12′,東西長11.9公里,南北寬7公里,總面積55.4平方公里(一說52.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鳳山大街甲19號。
地質
新城街道屬華北地層沉積,地處地層低至中等壓縮性地基,炭性較好,一般地基持力層承載為18~28噸/平方米。探物成果表明,斷層東端主體部分發源在趙莊一帶,向以北東30°~60°方向展布,東部小山前被馬山分支斷層切割。
新城街道屬6度地震區,一般建築不需特殊設防。街道全境可劃分為四個工程地質區域:良好的工程建築區,分布於地形平坦,土質良好的新城北部,坡度為4‰~5‰;適宜工程建築區,分布於溝谷地段,地形相對平坦,坡度為8‰~1‰,建築工程時需作簡單處理;可建工程區,分布於丘陵周圍及趙莊附近溝谷切割地段,坡度為1%~2%,地形破碎,建築工程需作較複雜的處理;東南、西部屬奧陶系灰岩殘丘,坡度大,灰岩裸露,不宜大型工程建築。
地形
新城街道地處肥城盆地南部,為丘陵地帶。轄區東、西、南三面為丘陵,中間為海拔50~100米的溝谷,西北部為平原地帶,丘陵占三分之一,平原占三分之二,整體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向西北傾斜。坡度以東南部較大,為10‰~20‰;趙莊以北地勢平坦,坡度為4‰~5‰。地面高程在海拔76米,最高點為西南部白雲山,海拔180米,最低處在趙莊以北,海拔50米。境內有白雲山、長山、尚里山、叢山等大小山峰10餘個,呈東南—西北走向。
氣候
新城街道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朗氣爽,冬季嚴寒少雪。據1958年至1991年氣象資料記載,新城年均氣溫12.9℃,年最大凍層為48厘米,年均降雨量659.5毫米,年均濕度60%,年均風速2.4米/秒;霜降初日10月18日,終日4月11日;降雪初日12月3日,終日3月14日。
水文
地表水
康王河:自東南入境,西北流出,長約5公里,隨地形蜿蜒西行,橫穿全境,系季節性河流,雨季流量較大。
龍山河:由大橋村入境,流經城區,河床寬10米不等,由西付村匯入康王河,境內長3公里左右。
轄區內的溝谷為康王河支流和沖溝源頭,切斷深度2~6米不等,寬度10~200米不等,經城東部繞城半圈匯入康王河。溝谷為季節性河流,雨季流量較大,最大洪澤流量223立方米/秒(1957年7月20日),年均流量為2.3立方米/秒。
地下水
城區地下水系第四潛水,潛水流向與地形基本一致,由東南流向西北,水質較好。南部、中部、西部潛水埋深3~8米不等;東部、東北部埋深12米左右。據採樣點化驗,均符合國家規定指標。
自然資源
水資源
20世紀80年代,新城鎮境內地下水儲量8000萬立方米;有小型水庫1座,塘壩15座,總庫容60萬立方米。
肥城市區位於新城街道內,用水主要來自肥城市自來水公司供水,採用深井提水。截至2011年,肥城自來水公司主要供水設施有水源深井23眼,規模為0.6萬立方米/日的配水東廠一座,1.5萬立方米/日的西水廠一座,容量2300立方米的高位調節水池一座,日供水能力5.3萬立方米,城區給水普及率99%以上。
礦產資源
新城街道境內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石英砂、紅土等。石灰石礦床位於東山(神山)、龍山、栗子山等處,總儲量8000萬噸,其中B級儲量3000萬噸。
人口
1983年,劉家莊鎮總人口39633人,人口密度為1015人/平方公里,男性21247人,占總人口的53.6%,女性18386人,占46.4%,性別比115.6:100;全年出生628人,出生率15.8‰,死亡190人,死亡率4.8‰,自然增長230人,自然增長率11‰。農業人口23857人,占總人口的60.2%,非農業人口15776人,占總人口的39.8%;有漢族、回族、朝鮮族、納西族、水族5個民族,漢族39518人,占總人口的99.7%,少數民族中回族107人,朝鮮族、水族各2人,納西族1人,未識別民族3人。
1988年,新城鎮共有人口63340人,占肥城總人口的6.9%。其中男32606人,女30734人。
1992年,新城街道總人口72461人,人口出生率2.16‰,人口死亡率6.75‰,人口自然增長率-4.59‰。
據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新城街道總人口120262人,其中男性59421人,女性60841人;家庭戶戶數34787戶,家庭戶總人口108893人,其中男性53960人,女性54933人。0—14歲22270人,15-64歲92247人,65歲及以上5745人。戶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102171人。民族構成中,漢族119845人,占總人口的99.65%;少數民族417人,占總人口的0.35%,其中回族377人,蒙古族16人,滿族11人,土家族6人,壯族3人,彝族2人,朝鮮族2人。
截至2011年末,新城街道總人口16.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含流動人口)12.9萬人,城鎮化率78.8%。性別構成方面,男性79952人,占49.9%;女性83548人,占51.1%。年齡構成方面,14歲以下27305人,占16.7%;15-64歲104150人,占63.7%,65歲以上32046人,占19.6%。2011年人口出生率10.47‰,死亡率2.76‰,人口自然增長率7.71‰。人口密度為2951人/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新城街道總人口15.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2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879人。人口出生率15.42‰,死亡率2.37‰,人口自然增長率13.05‰。
經濟
綜述
1983年,劉家莊鎮工農業總產值1050萬元;財政總收入10萬元,財政總支出10萬元;人均純收入344元,人均口糧659斤。1992年,新城街道社會總產值2.006億元,國民收入6700萬元,國民生產總值8380萬元,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1%。2007年,新城街道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2.5億元,建設各類項目112個,其中一產項目4個,二產項目56個,三產項目52個;地方財政收入4085.28萬元,其中工商稅收2503.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997元。
2016年,新城街道共有企業1703家,實現財政收入2.99億元,其中工商稅收1.47億元,比2015年增長1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9.59億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07億元。
第一產業
綜述
肥城新城區搬遷至境內後,新城鎮(街道)以發展城郊農業為主,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到1992年,新城街道成為布局合理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形成了“西南桃園圍山轉,東南蘆筍一大片,東部林果新基地,西北連片糧菜棉”的農業生產格局,建起多個蔬菜、果品、西瓜生產基地村和養雞、養牛、養豬專業村,多種經營生產成為經濟支柱。進入21世紀後,新城街道圍繞城市發展現代農業,在耕地面積相對減少的情況下,發展無公害的綠色蔬菜、水果及各種農產品,使城郊農業向都市農業、休閒觀光農業轉型。農業區主要集中在城西和城東兩大片,城西以肥桃為主,約1萬畝,城東以設施果樹和有機蔬菜為主,約1萬畝,基本形成了“西果東菜”的種植格局。
農業
新城街道種植的糧食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穀子、豆類、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蔬菜等。建國前境內農業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糧田面積32096畝,單產605斤,人均占有294斤,小麥單產81.5斤,耕作制度為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複種指數143.7%。建國後,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到1983年,劉家莊鎮有耕地面積32806畝,人均1.38畝,其中機耕面積2.1萬畝,占耕地面積的64%,有效灌溉面積1.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5%,穩產高產田8500畝,占耕地面積的26%;糧田面積25908畝,單產944斤,總產2446萬斤,比建國前增長3倍,人均占有糧食765斤;小麥畝產453斤,比建國前增長4.6倍;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3948畝,其中棉花1467畝,平均畝產皮棉74斤,總產10.8萬斤,蔬菜面積1500畝,平均每畝產值650元;耕作制度提高為一年兩作或一年三作,複種指數為150.7%;農業機械化程度達到65%以上;實現農業產值513萬元。
1992年,境內有蔬菜生產基地村8個。90年代中期建立了萬畝瓜菜科技示範園,發展出口創匯蔬菜。到1997年,新城街道發展瓜菜大棚1萬個,其中蔬菜大棚4000個,西瓜大棚6000個,平均每個蔬菜大棚收入1萬元,每個西瓜大棚收入8000元,西瓜、蔬菜交替種植;淡季瓜菜總面積1330公頃,全年總收入1.4億元,人均增收1500元;形成了“四個管區四大片,濟兗、泰臨、康莊三條線,東瓜西菜”的開發格局和“規模加特色”的農業產業化格局。
2006年,沙溝村蘆筍基地成立第一家有機蔬菜生產合作社。2013年,井樓村到沙溝村、太平村共建設冬暖式大棚14個,探索出城中村到城郊村異地建設大棚的模式;註冊成立了肥城市首家家庭農場,共註冊28家;新註冊農民專業合作社18個,聯合社4個,創建示範社2個;大橋村作為試點,在肥城市首先完成了農村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2014年,新城街道實有耕地面積1427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8.1萬千瓦,農村用電量4470萬千瓦時,糧食產量11353噸,棉花產量15噸。2016年,新城街道農用機械總動力8.68萬千瓦,農用汽車1930輛,各類農用機動三輪車1705輛,拖拉機1066台;配套機井(深水井)115眼、淺水井12眼,有效灌溉面積1133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96%。截至2018年初,新城街道已發展設施農業1430畝、各類大棚800個,其中冬暖式大棚200個,蔬菜大拱棚350個,其他設施果樹、花卉大棚250個,年增收8000萬餘元。
林業
新城街道是肥桃傳統栽培區。1983年,劉家莊鎮宜林面積4253畝,占總耕地面積的13%;主要樹種為楊、柳、柏、槐;林木種植面積達4197畝,總覆蓋率為12.8%;木材蓄積量7510立方米;共有苗圃91畝;果園面積1734畝,果品總產量185萬斤,其中蘋果1031畝,總產160萬斤;肥桃752畝,總產7.6萬斤;實現林業產值23萬元。1988年新城鎮果園面積7959畝(其中蘋果2636畝,桃4745畝),果品產量1834噸。1992年,新城街道完成宜林荒山綠化面積2317畝,宜林河灘綠化面積1939畝,林網植樹3.2萬畝,堰地綠化面積5479畝,育苗190畝,塑膠容器苗50萬個,發展固定苗圃3個(東尚、沙溝、西付);果園面積減少到4180畝(其中蘋果1385畝,肥桃2691畝),果品產量增加到3414噸,連續4年獲得市、縣優質高產豐收獎;有果品生產基地村7個;“萬畝肥桃優質高產開發”項目被列入國家級星火計畫。90年代中期,井樓村與中國農科院植物研究所聯合建立大棚油桃種植研究中心,發展13公頃大棚油桃、美國紅梨、大櫻桃和名貴花卉;培植了12個肥桃優質樣板園和2個蘋果優質樣板園,推廣配方施肥、疏花疏果等新技術,提高果品產量和品質,肥桃出口到美國、新加坡等地。1997年,肥桃栽培面積530公頃,所產肥桃獲得肥城市肥桃培優金杯。2007年,新城街道新發展肥桃標準園66.7公頃,肥桃面積533.6公頃,其中綠色肥桃99.85公頃,並成立肥桃、油桃生產合作社;實現林業總產值688萬元。
2016年,新城街道林果種植面積560公頃(不包括園林綠化、街道綠化),新發展肥桃434畝,建設培優園500畝,精品園100畝,肥桃面積449公頃,主要分布在“三尚”、沙窩等7個村,有佛桃、雨花露等60餘個品種,年產肥桃1800萬斤。
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示範區涵蓋新城街道東部和儀陽街道北部部分區域,是肥城市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主陣地,由南京農業大學規劃設計,面積2.1萬畝,總體分為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三部分,是集生產、加工、種植、科研、展銷、旅遊於一體的綜合性現代農業示範區,以生產高端高質農產品、農業科研創新、觀光旅遊為主。重點引進有機農業和花卉產業化生產,觀光農業開發,有機農產品倉儲物流等項目,建設現代農業展覽館、有機產品物流園、休閒旅遊農業園、名產農業示範園等“一館六園”。截至2016年共引進12家企業入區投資,山農大等4家科研單位設立研究機構和基地。
第二產業
1983年,劉家莊鎮有7家鎮辦工業企業,從業人員500人,固定資產43萬元,機械設備10部,產品8種;實現工業總產值38萬元,年營業額45萬元;此外境內還有建築材料、採石、“四坊”加工等工礦業門類,有磚瓦廠7處,“四坊”267處,採石76處,修配加工267處。1988年,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78%。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對企業投入力度的加大,鎮村企業崛起,到1992年,新城街道有鎮村企業1072家,從業人員11992人,成為工藝品、機械、化工、塑膠、橡膠、建材等系列產品的生產加工基地,旅遊工藝品、機械加工產品形成出口規模,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工業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上升到81%。90年代中後期進行鎮村企業改制,鼓勵企業法人賣、租、兼、轉、股、送,推行多形式的產權制度改革。1997年,新城街道有處辦企業9處,村辦企業89處,村以下企業2795處;企業產值7.49億元,比1996年增長26%;完成技改項目投入5022萬元,比1996年增長25%。2003—2007年投資建設了化工、輪胎、飼料、照明、瓶坯、供熱等過億元項目。2004年開工建設規劃面積4平方公里的新城項目區,到2007年入駐大項目16個。2009—2011年,新城街道投資建設了彩印包裝、輪胎、鋼製品等過億元項目。2011年,境內共有工業園區7個,占地總面積1050畝,入園並投產企業72家,涉及專用機械零部件、農產品深加工、食品、服裝加工、飼料、印刷、醫藥化工、機械製造等行業,其中生產類企業38家,服務類企業14家,加工類企業20家,工業園區吸納就業人員3200餘人,實現工業銷售收入12.6億元,利稅2100萬元;街道擁有工業企業273家,職工5.3萬人;實現工業生產總值35.6億元,比2010年增長22.5%;實現工業增加值3億元,比2010年增長18%。2013年,新城街道工業企業達到512家。2016年組織孫小、沙窩、孫莊3個村居聯合投資1.2億元,建設中小微企業園;有6個村通過抱團異地發展在中小微企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建設車間8萬平米,簽約落地項目4個。
工業園區
新城工業園區位於肥城市高新區,規劃占地1000畝,其中一期占地400畝,採取村級抱團發展模式,建設高標準車間,引進新興產業、高端製造項目,預計2018年開工建設。生物醫藥產業園位於城區東部,規劃占地1083畝,其中一期占地100畝,建築面積10萬平方米,引進醫療器械、醫藥研發、生物醫藥企業,規劃建成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科研、轉化、製造、銷售、展示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特色產業園區,截至2017年引進了2個項目。中小微企業創業園由孫莊等3個村聯合投資1.2億元建設,占地面積60畝,建設4棟雙層車間和1棟辦公樓,引進中小微企業,建設集企業創業、孵化、發展於一體的工業園區,截至2017年引進了家居、塑鋼等2個項目。
第三產業
商業貿易
20世紀80年代初,新城鎮商業以供銷社為主體,下設東富村、沙溝、孫小等九個綜合門市部。1983年,鎮駐地有百貨商店、食品、生資、土產、照像、理髮、綜合修理門市部、飯店、採購等商業和服務業單位,成為商業中心;鎮供銷社共有職工207人,下設代銷點6處,經銷點391個,經銷代銷人員507人;實現商品銷售總額165萬元,農副產品採購總額69萬元;集市上市品種1000餘種,開設市口3個,年成交額200萬元。1992年,新城街道市場物資供應充裕,物價逐步穩定;商業零售機構630個,商業人員1000餘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200萬元,占全市零售總額的11.5%,比1988年增長1.7倍,年均遞增4.3%。90年代中期,完善配套龍頭市場,先後建成巧山商場、劉莊聚商城、東付村蔬菜批發市場和伊家溝商貿城四大市場;沿濟兗路、泰臨路和肥桃路開發建設商業設施36萬平方米,進入經營的個體工商戶900餘家;規劃建設的劉莊大街成為新城個體私營經濟最繁華的中心大街;建立城區商業城、城西商業區、乾鮮果批發市場、城東商場等4個經濟園小區, 帶動三產專業村23個。
2008年,新建萬隆市場,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安排個體工商戶1000戶,年交易額1.1億元。2010年,新建伊家溝便民市場,年交易額0.6億元;開工建設大橋泰和城便民市場,安排個體工商戶200餘戶;春秋古城、上城國際廣場、桃都農貿城、桃都電子城等服務業項目簽約落地。2011年,新城街道投入運營的市場(集市)有11個,共入住個體商戶5060個,其中商業固定門頭1500戶,固定攤位2620個,臨時攤位1110個,從業人員1.5萬人,年交易額6.06億元;有商業網點512個,職工1792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64億元,比2010年增長19.6%;城鄉集貿市場14個,成交額41.6億元;出口總額655.1萬美元,個體工商業戶1.2萬家。2013年,新城街道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64億元。2016年,新城街道有商業網點3034個,新城街道被認定為“淘寶鎮”,東尚、西尚、沙溝被認定為“淘寶村”,電商達到700餘家,銷售額超過3億元。
金融業
1983年,劉家莊鎮儲蓄餘額138萬元。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銀行貸款在治理經濟過熱和控制需求膨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新城分行1992年末各項存款餘額達到3105萬元,各項貸款餘額2554萬元。新城辦事處農行1988—1992年共支持了78個企業,開展依法清債和清理企業“三角債”的工作。2003年銀行、信用社存款餘額3.51億元,2007年存款餘額5.87億元,比2003年增長67.2%;各項貸款餘額1.99億元,比2003年減少6712萬元;金融部門支持處辦企業及項目區建設,對9個重點企業優先貸款。2011年,投資5億元的鑫旺金融中心項目簽約落地。2013年,新城街道建立了肥城市第一家服務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鎮街網站,探索打造肥城首家民間金融超市。截至2016年,新城街道農村信用社存款餘額12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5億元。
交通
104省道(濟南—微山)、329省道(薛家島—館陶)、330省道(萊蕪—肥城)在境內交匯。城區東西向主要道路有龍山路、新城路、肥桃路、泰臨路等,南北向主要道路有向陽街、長山街、金牛山大街、鳳山大街、康匯大街等。
肥城汽車站坐落於境內泰臨路和泰西大街交匯處。
社會事業
教育
1983年,劉家莊鎮有育紅班13個,幼兒教師13人,入園兒童365人;國小22處,在校學生3138人,入學率97.8%;聯中4處,在校學生980人;縣重點國中1處,在校學生360人;鎮辦農中1處,在校學生320人;共有教職工245人,其中國小教師145人,國中教師100人。2009年,新創泰安市級規範化學校三處,創泰安市規範化幼稚園二處。2010年投資416萬元,為各學校配備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2011年通過教育示範市驗收,啟動巧山國小規劃建設。截至2011年末,新城街道有幼稚園14所,在園幼兒1896人,專任教師147人;國小7所,在校學生1298人,專任教師202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國中在校學生711人,專任教師162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到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87萬元,比2010年增長335%。截至2016年,新城街道轄定點幼稚園19處、教學點5處;在職幼兒教師392人,其中幼師專業畢業271人,專業合格率69%;在園幼兒4598人,3—6周歲幼兒入園率99%。
文體
1983年,劉家莊鎮有放映隊1個,服務人員2人;有田徑隊3個,籃排球隊5個,業餘運動員60人。1995年,建成新城街道廣播電視台。2011年,新城街道設有街道綜合文化站1處,村級文化大院26處,農家書屋26家,10個村組建演出隊,每年自編自演各類文藝節目;組織電影隊下鄉,每月放映26場;有線電視用戶8225戶,入戶率86%;遠程教育設施入村26個,使用率100%;組織開展民眾性體育活動,建有桌球場地11處、籃球場12個、門球場3個,有學校體育場8個,66.7%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以上;本地體育健兒累計取得全國馬拉松賽金牌1枚,香港國際馬拉松賽金牌1枚。2016年,新城街道有街道綜合文化站1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26處,文體小廣場42處,農家書屋26家,26個村組建演出隊,自編自演各類文藝節目;組織電影隊下鄉,每月放映26場;有線電視入戶率42%,遠程教育設施入村26個,使用率100%。
衛生
1982年9月建起衛生院。1983年,劉家莊鎮有醫務工作人員28人,診所3處,衛生院18個,保健醫生42人,床位4張;疾病確診率達75%,能治療各種常見病;根絕了絲蟲病、黑熱病、瘧疾、麻疹、天花、大腦炎等疾病。
截至2016年,新城街道有衛生院1所,床位120張,醫護人員137人;規範化村衛生室23個,村醫64人,其中中西醫結合5人。參加居民醫療保險31846人,參保率100%。計畫生育服務站工作人員10人,設備有B超診斷儀1台,電冰櫃1台,婦查床2張,檢查床2張,三氧消毒機1台,紫外線消毒機1台,電腦3台。
社保
2011年,新城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26戶,人數62人,支出14.3萬元,比2010年增長6%,月人均310元,比上年增長16%;醫療救助10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47人次,共支出0.9萬元,比2010年增長2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549戶,人數1132人,支出114.2萬元,比2010年增長20%,月人均53.5元,比2010年增長36%;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8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2.8萬元,比2010年增長80%;社會福利費21.7萬元,比2010年增長10%;敬老院1家,床位104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65人;社會服務設施2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0個,社區服務站10個;有慈善協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21.7萬元,使1572人(次)困難民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4781人,參保率95%,全年征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394.78萬元,3157名被征地農民全部參加養老保險。2016年,新城街道26個村居、12個城市社區建成志願服務站;精準扶貧方面,幫助2個貧困村策劃扶貧項目30個,246戶560名貧困人員實現脫貧;征繳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423萬元。
風景名勝
春秋古鎮
原名春秋古城,是山東省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山東省大型文化旅遊集散地,國家AAA級旅遊景區。景區具備遊客集散、商業購物、文化展示、休閒娛樂、旅遊觀光、城市綜合配套六大功能要素。核心區占地1400畝,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規劃以春秋文化園為核心,分布魯園、齊園、秦園、晉園、宋園、楚園、吳園七大園區以及桃木旅遊商品街、書畫街、美食街等商業街區。建成開放的景點有春秋廣場、城門樓、中國桃文化博物館、廟會廣場、春秋聖殿、城隍廟、肥河等。其中,中國桃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館藏桃木工藝精品3000餘件,是中國首家桃文化和專業旅遊商品展覽展示博物館。分為肥城桃文化產業展示區、內涵展示區、民俗展示區、全國桃木旅遊商品創新設計大賽區等6個展區。桃木商品特色一條街是以銷售桃木工藝品為主的特色商街,2014年9月開始運營,有桃木工藝品經營商戶40餘家,為山東省旅遊休閒購物街區。
肥城中央桃行
位於新城街道沙窩、東尚、西尚三村,總面積6萬餘畝,是肥桃的主要發源地和主產區之一。出產的肥桃個大味美,宋朝鹹平元年成為皇室貢品。民眾曾先後三次進京給黨中央、毛主席送肥桃,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農業合作化建設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十一屆亞運會時,“11顆肥桃11顆心,代表11億中國人民,獻給11屆亞運會”的獻桃故事被傳為佳話,中央桃行因此名聲大噪。
龍山公園
位於新城南部,1989年對原景點進行挖掘改造,建成龍山公園。公園南門直對龍山路,與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紀念碑相望。門為牌坊式造型,2層,上門安有正心拱,拱之上,有對稱的雀形寶夾,4根石柱立於左右。其門有3,中間為大門,旁開兩小門。書法家武中奇所書“龍山公園”四字鑲嵌其上。
入南門為石階,拾級而上可抵龍山塔,塔名為書法家歐陽中石所題,塔共七層,高40米,為八角棕紅色琉璃瓦閣式仿古建築,塔內有螺旋樓梯,塔內有各式彩繪。塔頂下安4門4窗,門為圓頂方門,窗為八角玻璃窗。門窗之上外出挑梁,梁之上安獅、鳳、狗等飛禽走獸造形,梁端為龍頭,仰首遠眺。
由龍山塔北行,紫藤、扶藤、凌霄、木香等遍及山樑石澗,澗中有一水池“天池”。北門雙層四面出廈,琉璃瓦蓋頂。門由3個斗拱支撐,兩側有二龍戲珠的彩繪。門之頂為正脊,頂之下為斜脊,脊上有兩龍對稱。北門正面上方是原國家環保局局長曲格平所題“龍山公園”。
白雲山公園
位於文化路以南,康匯大街以東,金牛山大街以西,規劃面積700畝,主要建設門區、水區、文化展示區(文園)、人文休閒區(德園)、樹林區、生態恢復區、公園管理區等功能區。重點打造“兩園”文園和德園。“文園”位於公園的制高點,布置具有文化展示功能的建築組團;“德園”占地8000平方米,是肥城思想道德建設教育基地。以《孔子問道左丘明》主題雕塑為中心,圍繞“忠孝智信、禮義廉恥”以浮雕小品的形式展示歷史故事和經典語錄。
康王河公園
位於城區西北部,利用康王河與龍山河交匯處的河流荒灘而建,總面積2520畝,其中綠化面積168公頃,水域面積61.3公頃,總投資1.6億元,為國家水利風景區,獲得山東人居環境範例獎。公園以“桃鄉風情、生態印象”為主題,以水系景色和文化建園,園林特徵與濕地生態、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分為自然保護、展示中心、水澤天地、荷田野趣四個景區。
范蠡公園
規劃面積286畝,其中水域面積70餘畝,綠化面積200畝,總投資6000萬元,是整個龍山河帶狀公園中面積最大的區域。公園以龍山河分支河道為中心湖區,依託原有周邊片林建設城市森林景觀,分為入口景觀區、特色水街區、生態密林區、會議中心區4個功能區。入口景觀區是沿東北至西南的景觀主軸,層層遞進;特色水街區是利用原有河道,引江南風格的水街入園,作為休閒場所;生態密林區是通過地形的塑造,增加林間的休閒步道,營造自然生態環境;會議中心區由湖心島與會議中心組成,與全園相互融合又彼此獨立,為會議、休閒場所。
龍山河帶狀公園
龍山河帶狀公園長5.5公里,河道曲折,貫穿新城東西。從龍山河東橋往西,在市區內蜿蜒西行,一直到馬連橋。過仿古雙層八角琉璃小亭,為玉帶橋,橋上刻“龍泉”、“明月”,金箔鑲嵌而成,橋中為一大孔,兩旁有3小孔,橋旁有花園。河道上有橡皮壩兩座。為新城的遊覽景點之一。
泰西武裝起義紀念碑
位於文化路東段路南,正對龍山公園南門,建於1992年。紀念碑廣場占地6480平方米。紀念碑鋼筋混凝土結構,白色花崗岩剁斧石基座。基座之上刻有浮雕,再現了泰西人民的抗日風貌。浮雕之上是紀念碑主體,碑高共28米。碑身用花崗岩鑲貼。泰西武裝起義紀念碑碑名由原泰西特委書記段君毅題寫。碑身之上是步槍與旗幟組成高5米的雕塑標誌。碑文記載了泰西抗日武裝起義的背景、過程和影響。
迷你農樂園
地處白雲山麓,始建於2014年3月,占地600畝,為沙質土壤,分為核桃園、杏園、肥桃園、山楂園、石榴園、松樹園、柿子園、櫻桃園、李子園、蔬菜園等區域。園內適宜地塊種植了各類蔬菜或中草藥材,對堤堰進行了硬化、美化,休閒觀景亭點綴其中。設有三星級迷你農樂酒家。遊客可在春、夏、秋三季在此採摘、賞景、餐飲,感受田園風光。
此外,境內還有“一山三洞”(群力放水洞、白雲洞、石猴洞)、普濟院、天齊廟、玄武廟等遺蹟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