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簡介
新城街道地處遼東半島東部,黃海最北端的鴨綠江口與黃海交接處的北岸,與鄰邦朝鮮隔水相望。位於東港市西郊,東經123-124度,北緯39-40度,屬溫帶濕潤地區、季風氣候,受黃海影響,具有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四季分明,空氣濕潤,溫度適宜,景色秀麗。
新城街道總面積五十四平方公里,總人口三萬人,有四個居民委員會,五個行政村,五十九個村(居)民組。鶴大公路橫跨境內,具有沿城,沿海、沿路、沿邊的區域優勢。
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新城區迅速構築起城郊建設的新框架,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互為促進,同步發展。到二00二年底,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99,047萬元,比一九七八年的900萬元增加198,147萬元,二十五年間提高了22倍多,財政收入多年位於東港市前列;人均收入達到了3630元,比一九七八年的145元增加了3485元,二十五年間提高了24倍多。九個村(居)黨支部有七個被東港市和丹東市驗收為“五個好黨支部”,黨委也跨入了丹東市“六個好黨委”行列,新城區連年榮獲“遼寧省文明單位”稱號。
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是新城區的支柱經濟,主要有食品加工、機械加工製造、木製品加工、機電產品製造和商飲服務等五大產業,其骨幹產業在東港,丹東地區已形成了產業優勢。其中:東港市大平食品有限公司占地48,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0平方米,總投資4,000萬元,生產加工的40多個品種,遠銷日本、韓國、美國等地;丹東新興造紙機械有限公司,占地4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首期投資4,000萬元,年可生產各種規格造紙烘缸系列產品鑄件10,000噸,以及各種型號的壓光輥系列產品,產品銷往國內各地市場;東港市申城木業有限公司生產的木製品全部銷往美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國家,年可生產木製品90萬套,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元;丹東小型電機股份有限公司年生產能力15萬台,2002年實現銷售收入485萬元。在骨幹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下,1,049家企業遍布新城街道辦事處的各地,到二00二年底這些企業安置就業人員9,079人,占農村勞動力的百分之六十一,實現產值18.9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百分之九十五。
民生工作
民生工程已成為街道施政於民的重拳。2013年,投資了400餘萬元,完成了八棵樹村到新農村6公里鄉路的路基整固和油麵鋪設任務。投資300餘萬元,完成了溝北路1.1公里道路邊溝綜合整治以及道路亮化工程,極大地改善了該區段的道路環境衛生狀況。籌措資金100餘萬元完成了六條屯堡路的路基改造和路面硬化任務,使轄區屯堡路硬化路面達到了21.5公里,極大地改善了轄區民眾的出行條件。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完善,低保覆蓋面不斷擴大,享受社會救助人員達600多人,實現了應保盡保。農村文化隊伍和陣地建設取得新成果,9個村分別成立了40人以上的文化宣傳隊伍,活躍在鄉村大地上。建成了單家井等4個標準文體活動廣場,為改善民風、豐富民眾文化生活起到了積極作用。
社會事業
新城街道教育投入不斷增大,教育設施得到改善,轄區學校實現無險房。教育質量不斷提升。新城中學中考升學率始終保持在農村中學領先位次。認真落實農村文化服務五項工程,文體工作碩果纍纍。街道9個村居全部建成農家書屋,並配有圖書管理員,藏書達1.5萬冊、光碟300餘套;轄區內有12支秧歌隊活躍在各個村組,為民眾自娛自樂提供了載體。落實計畫生育家庭獎勵扶助政策,穩定低生育水平,計畫生育率達100%。社會養老覆蓋面逐步擴大,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參保新增150人。轄區內養老保險覆蓋率達60 %。醫療救助體系不斷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的參保率繼續保持100%。食品、藥品監督組織網路實現全覆蓋,為民眾飲食和用藥安全提供保障,街道代表東港市迎接省食品藥品監督網路檢查,得到上級領導的肯定。
歷史沿革
1950年屬大東區(現大東街道),1958年屬前陽公社(現前陽鎮),1961年設新溝公社,1983年改新溝鄉,1994年改新城街道。
經濟建設
新城街道辦事處從外面引進的技術有肉牛養殖、九葉椒的種植,種植面積有700多畝,花椒產量平均畝產乾椒可達100公斤。目前,可采青花椒15萬公斤,折合乾花椒3萬公斤,產值可達100萬元。新城鎮花椒品種為“九葉青”,以其色澤好,出皮率高,香味和麻味濃郁、芳香油含量高,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遠銷西安、鄭州等地,市場價格好,經速凍的鮮椒價格為每公斤8元,乾椒價格為每公斤40元。
所獲榮譽
新城街道辦事處近年榮獲:“東港市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東港市2008年度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先進單位” “東港市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三級連創活動‘五個好’鄉鎮黨委” 、“2008年度安全生產工作二等獎” 以及“東港市人感染豬鏈球菌病防控工作先進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