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華文教育

新加坡華文教育,新加坡是東南亞華文教育最為發達的地區。1854 年起,英殖民政府指示,提供方言教育給有關民族,私辦學校受到鼓勵。華文教育一開始就靠自力更生謀發展。華人領袖是新加坡華文教育的推動者。1862 年,陳金聲捐款於廈門街創辦萃英書院。1875 年,章芳林在直落亞逸街創辦章苑生學校。1893 年,顏永成在同街創辦英華義學(後改稱顏永成義學)。

1899年,林文慶、宋旺相等人創辦新加坡華人女子學校。20世紀初,新加坡近代的華文國小開始發展起來。成立最早的為 1905年創辦的崇正學堂(後改稱崇正學校) 和廣肇學堂(後改稱養正學校)。1906年成立的有應新、啟發、端蒙等學校,1907年成立道南學校,1912年成立育英學校。1912年後,華文國小蓬勃發展,特別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更加發達。如 1921年以前成立的有爰同、工商補習、興亞、南華(女)、崇福(女)、崇本(女)、育才、廣福、振群、培青等校。自 1912年至 1941年底,成立的華文國小有 300多所,學生 37000餘人,教師 1000多人。其中受政府津貼的不過 40多所。1919年,受五四運動的影響,華文國小得以改革和發展。如 1920年採用國語(即中國國語) 教學,促使“國語”一辭成為當地政府檔案正式用語。新加坡華人最早創辦的中學是南洋華僑中學(1918)。1922年以前南洋女中僅有國中,1931年增設高中。此後,華文中學陸續成立,計有南華(女)、養正(1923)、靜芳(女,1928)、公教華英(1937)、中正(1939)、華僑師範(1941);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有南僑(女)、新民(1945)、立法、華義、德明(1956)、聖公會中學(1956)、禮遜(1965)、文殊(1982)。據 1974年統計,新加坡有華文中學 26所,規模最大的為中正中學,學生 2248人,教師 106人。其次為華中,學生 2093人,教師 79人。第三為華義,學生 1846人,教師89人。華人所辦的第一家幼稚園即星洲幼稚園,成立於 1921年。1931年後相繼辦崇福女校幼稚園(1932)、南洋女中幼稚園(1934)、建園幼稚園(1938) 等。1942年日軍侵占新加坡期間,華人教育界受到嚴重迫害和摧殘,華校全部被迫停辦,華人教師遭逮捕和殺害。光復後才陸續復辦,並且在華人社會掀起了建立大學的熱潮。1953年 5月,南洋大學在新加坡獲得註冊,次年 3 月正式開課。1980年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南洋理工學院。1962年新加坡義安公司創辦私立義安學院。60年代以前,華人入華文學校者多於英語學校,此後發生了變化。1978年新加坡政府確立以英語為主、母語為輔的教育體制後,華文學校人數驟然減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