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關斬將”來當小記者
1 第五屆新京報小記者活動啟動
2 小記者第一課 神聖宣誓 莊嚴開班
3 新京報首席攝影記者陳杰 自備無人機傳授拍攝技巧
4 工人日報社印刷廠 第一次看到報紙誕生
5 北京琺瑯廠 近距離感受傳統手工藝
7月15日,第五屆新京報小記者活動在新京報社舉行了開幕儀式,幾十名來自北京市各箇中國小校的“小記者們”,在開幕式上宣讀了小記者誓詞,開始了5天的小記者體驗活動。
當天的開幕式後,小記者們首先通過對新京報的參觀走訪,了解了報社大概的部門結構和運作過程,以及一則新聞需要經過哪些環節才會印刷在報紙上與讀者見面。參觀過程中,許多小記者對報社的“動新聞工作室”、“全媒體編輯島”等非常感興趣,當看到工作人員在製作3D動畫新聞,以及編輯製作微信、微博等即時新聞時,都好奇地湊上前去問這問那。
活動中,多位新京報社資深記者、編輯為小記者上課,講解新聞採訪、寫作、新聞攝影等課程。隨後,小記者們還參觀了印刷廠、北京琺瑯廠等許多機構,並運用學到的新聞采寫知識,現場採訪、攝影並撰寫稿件。他們還有機會與知名專家、主持人等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或參與模擬新聞發布會。
據主辦方介紹,本屆小記者活動5天為一期,計畫舉辦3期。每個報名的學生都需經過層層篩選,才能成為“小記者”。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采寫的稿件和拍攝的攝影作品,還將有機會刊登在新京報的版面上。
據悉,除了5天集中培訓外,小記者活動還會陸續舉辦月度活動,如探訪海淀安全教育館、報紙發行實踐、採訪實踐等。
小記者作品
技術創新成就低碳環保
7月16日,新京報小記者團隊實地採訪了工人日報社印刷廠。
該廠建於1992年,迄今已有23年歷史。記者現場觀察了解,工人日報社印刷廠分為兩個車間,共有工人132名,其中,人數最多的是印刷車間,共有工人49名。
印刷廠周科長介紹,由於採用大量新技術,整個印刷廠造成的污染很少。周科長說,在印刷過程中,主要的污染源是油墨中的苯,如果短時間吸入較高濃度的苯後可能發生亞急性中毒,對人身體健康造成傷害。所以,廠內每過5至8年就會更換一次機器,而這些機器大部分來自日本和德國,儘可能將污染危害降低到最低。同時每年年末,印廠也會對工人進行健康檢查,每年的員工體檢報告數據顯示,工人們的身體都很健康。
工人日報社印刷廠對在印刷過程中產生的空氣、水源污染的管理也很嚴格。空氣污染會通過廠區內的6大通風口進行淨化處理,印刷機器也採用無水印刷,其採用的直接噴墨技術在減少水與化學原料使用的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對水源的污染。此外,印廠還將在印刷過後產生的廢品收集,最後聯合環保組織一併處理。
工人日報社印刷廠重視將低碳、環保理念套用於實際生產中,而這些高新技術的採用,也使工人日報社印刷廠比其他印廠污染輸出更少。整個廠區內整潔有序,廠內空氣狀況也較為良好。據了解,一些印刷廠也計畫引進工人日報社印刷廠的技術,提升自身的環保水平。
中級班 打開眼光觀世界 勇敢提問不遲疑
8月19日至23日,新京報小記者中級班正式開班。30餘名新京報小記者在5天時間內走進了城管基層執法隊、中國古動物館、大興區人民法院等機構實地採訪,同時有機會與奧運射擊世界冠軍楊凌面對面提問,也親見了攝影記者如何運用無人機多角度拍攝。
科普採訪課 古動物館講解員被團團“包圍”
時間:8月20日 地點:中國古動物館
8月20日,新京報小記者中級班的30多名同學來到位於西直門外大街的中國古動物館進行參觀採訪。
授課教師、新京報資深記者王薈首先結合自己采寫文物稿件和科普報導的經驗,向中級班的小記者們分享了個人採訪和寫作的心得,提醒小記者注重“故事”、“細節”和“數據”在報導中的靈活運用。
為了讓小記者更好了解中國古動物館的展陳特色和場館歷史,中國古動物館特別委派社教部副主任葛旭和講解員孔明智為大家進行專場介紹。在孔明智的講解過程中,小記者們一步不離地聆聽了講解的全過程。
“您剛才說的那兩種物種現在還都存在嗎?”“被取代的人種是不是野人?”“還有沒有我們一直沒有發現的人種?”參觀結束時,還有好幾名小記者圍著孔明智追問不肯離開。
自由採訪時間,由於古動物館還為小記者安排了專場的3D電影,葛旭就直接站在展館現場接受了小記者的採訪。一宣布提問開始,大家“呼啦啦”一下圍了上來,手機、錄音筆、相機,大有熱點事件現場發布會的架勢。
“博物館裡的資金從哪裡來,有沒有企業進行捐助?”
“三維展品都有哪些?”
“整個展館的面積多大,展區面積有多大?”
“葛主任,你負責什麼工作?”
“展館的化石來自哪裡?這些是政府放在這裡的,購買的,還是國外友人贈送的?”
“平時有什麼活動是適合青少年參加的?”
“化石從工地里挖出來是怎么運輸的,會不會有安全問題?”
葛旭針對小記者的提問一一進行了解答,還重點介紹了“小達爾文俱樂部”的相關活動,並且表示歡迎小記者們今後多到古動物館參觀和“報導”。
點評
小記者思維很活躍,現場採訪踴躍,提問角度多樣。
法治新聞採訪課 向法官“發難”不怯場
時間:8月21日 地點: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
“既然公訴方已經認為被告人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為何還需要法院來審理?庭審的程式是不是走過場?”“如果出現了錯判、誤判,要怎么處理?”
一個個犀利的問題拋向身著法袍的年輕法官。而法庭下發問的,不是律師,也不是人民陪審員,而是一群十幾歲的孩子。
8月21日,新京報35名“小記者”來到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旁聽案件並與法官交流。
此次小記者們旁聽的是一起刑事案件的庭審。1993年出生的被告人顏某,被指控酒後持砍刀砸壞他人店面玻璃,無故追趕、打傷路人和鄰居。隨著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程式的推進,旁聽席上的小記者們也關注到了案件的很多細節。
庭審結束後,法官黃淘濤回答了小記者們的提問,並且連連感慨,“難怪是小記者,提問直指關鍵問題。”
魏嘉澤同學注意到,雖然案件中有人被打傷,但傷者並沒有作為原告出庭。法官為她解釋了刑事案件與民事案件的區別,並且告訴她,此案的傷者放棄了索賠,而檢察官則代表國家,作為原告,對被告人提起公訴。
“被告人當時喝了酒,在醉酒的狀態下是否也要追究刑事責任?”對於這個涉及“原因自由行為”的專業問題,法官用通俗的方式告訴同學們:原因自由,是因為喝酒是可控的,人必須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否則你喝了酒就可以隨意傷人或者殺人,都不用負法律責任,社會秩序豈不亂了。”
活動後,大興法院組宣科負責人梁曉向小記者們贈送了普法讀物,“希望這次庭審能給大家一個法律的啟蒙,以後你們當中不僅有人做記者,還有人去做法官、檢察官、律師。”
點評
小記者對於庭審的細節非常關注,一些問題的思考比較深入。
採訪實踐課 街頭巡邏體會城管半日生活
時間:8月19日下午 地點:東城區城管執法局、前門大街執法隊
城管到底管什麼?城管與警察的區別是什麼?為什麼在有的報導中城管的形象不好……8月19日,新京報小記者的採訪實踐課選擇“城管”作為採訪對象,讓小記者體驗了真實的城管工作。
作為採訪前期準備,小記者們首先通過新京報記者的介紹,了解了城管系統的基本構成,以及記者在北京城管系統的採訪經歷和部分與城管相關的新聞報導。在問答環節,小記者們對於城管執法的尺度問題格外關注,一些小記者還指出了城管執法過程中存在的兩難問題。
隨後,小記者們乘車來到了東城區城管執法局,城管工作人員從工作職責、工作要求、技術設備等方面為小記者進行了展示。在指揮中心監控室,小記者們看到了一塊有9個螢幕組成的巨大的監控設備,這裡可以同時看到9個攝像頭拍攝的實時街面情況,並可以隨時輸入一組數字去監控全區上賬的任何一個監控點位。同時也可以放大其中任何一組圖像實時顯示在一塊螢幕上。城管工作人員告訴小記者,一旦監控螢幕上有異常情況,他們可以立即派附近巡查的隊員到現場調查處理。
城管人員還向小記者出示了自己的證件,證件封面底色是黑色,有“行政管理”四個金黃色的字。行政管理證件裡面有個人照片及信息。“有了這個證件,就說明持證人有行政管理的權利與義務。”
“請問城管人員是否可以打人?”在提問環節,小記者對於網上常見的諸如城管暴力執法問題異常關注。東城區城管執法局有關負責人當即表示,“城管是不能動手打人的,一經發現有這樣的執法人員,堅決予以開除。”這位負責人補充說,城管人員在查處違法行為時通常都是先告知其違法行為要承擔的後果,一旦不聽勸告將採取行政處罰等方式。一旦違法人員使用暴力手段抗拒管理時,城管隊員往往第一時間選擇報警,由公安出警處置。
為了讓執法更規範,現在城管人員執法時會使用“執法記錄儀”。這個形似對講機的儀器,可拍照、可錄音,體積小便於攜帶,可隨時取證,取證時不易被對方注意。一旦拍照錄音並保存證據,對方一般就不會否認。
最後,小記者們進行了此行最期待的項目——跟隨城管隊員街頭執法。小記者們被分成5組,每組由一名城管隊員和一名帶隊老師帶領,在前門大街進行“檢查”。在一個商店旁,城管隊員發現商家將商品貨架擺在了店門外,隨即要求商家將貨架放入店內。城管隊員告訴小記者,這種將貨架擺出來賣東西的行為叫做店外經營,前門大街人流非常密集,如果商家都將貨架擺到街上,勢必會影響遊客通行,因此需要進行糾正。
點評
從同學們的採訪表現看,很多同學都擁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不少同學的提問有一定水平。
人物採訪課 “群訪”奧運冠軍楊凌
時間:8月23日 地點:新京報社
“你將來會要求你的孩子也必須學射擊嗎?”
8月23日,奧運冠軍楊凌做客新京報。只是,這次他所面對的並非職業記者,而是由30餘名小記者組成的聯合採訪團。兩個小時的採訪里,小記者的提問幾乎覆蓋了楊凌從體育生涯到退役生活的全部。
採訪前一天,小記者們被要求每人列出最想問楊凌的五個問題,問題必須由淺入深,覆蓋楊凌的生活全部。考慮到採訪團成員數量較多,小記者要在五個問題里圈出“一定要問”的核心問題。這些提前做的功課在現場發揮了作用。
“2008年你的項目被取消了,那時候你覺得難過嗎?”、“你曾說作為射擊運動員,你開始是有很多缺陷的,後來是怎么克服的呢?”現場有些問題的水準已經不輸專業選手。
對一些敏感問題,小記者也勇敢發問:“運動員退役後的收入來源經常是個問題,你現在是怎么養家餬口的呢?”、“你還擔任了射擊學校校長,這個學校培養的學生出色嗎?”
這些問題激起了楊凌的表達欲。現場,他和小記者們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登台的經歷、自己射擊的訣竅,甚至是在2008年因項目取消而進入的低谷。他描述的第一次參加奧運的經歷,也引發現場笑聲,“第一次進奧運村,我一看,這裡是天堂啊,可口可樂隨便喝,麥當勞隨便吃,我才知道,參加奧運這么好啊!”。
觀察也是採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採訪前,我曾列出三張楊凌的照片,一張是楊凌首次奪冠後的笑容,另外兩張是他參加商業活動時露出的笑容。小記者們很快分辨出了楊凌的“真心笑容”和“職業笑容”。
在當天的採訪之後,我再次問起小記者們,是否感覺到楊凌的笑容有變化。“剛開始是職業笑容,我們問起他的射擊和他讀書時的女同桌,他露出了真心的笑容。”一個小記者說。
點評
兩個小時的採訪里,小記者們輪番發問。一些問題充滿童心,另一些則充滿了專業精神。能讓一個久經採訪的奧運冠軍在現場露出真心的笑,小記者們確實表現出了讓人讚嘆的採訪能力。新京報記者 胡涵
小記者月度活動
參觀義利工廠 DIY製作麵包
2015年8月24日,新京報小記者舉行月度活動,14名小記者乘坐大巴車來到了北京義利麵包食品有限公司。
公司負責人為小記者講述了義利的歷史,原來這座以麵包聞名的食品公司,不止做麵包,還做北冰洋汽水。
隨後,在師傅的指導下,小記者們來到麵包DIY體驗中心,親手製作麵包。把手洗淨後,指導師傅向小記者們講解了麵包的製作五步法:包餡、擀麵、翻面、製作形狀、裝飾,師傅風趣地稱第一步為“包包子”。師傅分別做了“毛毛蟲麵包”、“羊角麵包”、“熊貓麵包”、“花朵麵包”以及“七星瓢蟲麵包”作為示範,同時講解了做麵包的技術環節。最後,小記者們體驗了揉面和加餡料的過程,自製了各種形狀的麵包。
麵包的保質期很短,過期麵包怎么處理呢?面對小記者的提問,義利負責人表示,他們會從各個銷售點回收過期麵包,回收的麵包會送到附近的養豬場作為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