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亞洲半球

新亞洲半球

〔新加坡〕馬凱碩著,劉春波、丁兆國譯《新亞洲半球》2010年2月由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該書分未來三種未來;亞洲崛起的七大支柱;西方為何不歡欣鼓舞;“去西方化”的世界歷史新頁;西方無能,亞洲勝出;成為全球領導力的先決條件:堅持原則、合作精神和實用主義6部分。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新亞洲半球

書 名: 新亞洲半球

作 者:〔新加坡〕馬凱碩劉春波丁兆國(譯者)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2-1

ISBN: 9787801708939

開本: 16開

定價: 38.00元

作品簡介

近兩個世紀以來,亞洲淪為世界歷史的旁觀者,手足無措地面對西方商業、思想和力量的衝擊。但是現在,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亞洲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占據達18個世紀之久的舞台的中心。

那么,亞洲是如何崛起的呢?面臨新的地緣政治形勢,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力量,做好成為未來全球領袖的準備了嗎?歷史告訴我們,新的力量的崛起總是伴隨著激烈的衝突和對抗。西方又將如何應對亞洲文明的復興呢?馬凱碩在本書中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精彩的回答。

作者簡介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被認為是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的第一智囊,任職新加坡外交部長達30餘年,曾擔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聯合國安理會輪值主席。《時代》雜誌稱他是“21世紀領袖的代表人物”、《經濟學人》稱他是“亞洲的‘湯因比’”、《華盛頓郵報》稱他是“推動儒教倫理的‘馬克斯·韋伯’”。他被視為亞洲價值觀在國際上的宣揚者和整個亞洲的發言人,也成為亞洲最具國際聲譽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2005年,他被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及英國《展望》雜誌評選為“全球百大傑出知識分子”。其著作有《亞洲人會思考嗎》、《超越無知年代:重建美國與世界的信任》,《新亞洲半球》是他的第三部著作。

主要觀點

●三種未來:

從1世紀到1820年,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是中國和印度。在全球2000多年的歷史中,逝去的兩個世紀中,西方主導世界歷史只是個例,而不是規律。

●亞洲為何正在崛起?七個支撐亞洲崛起的西方智慧柱

亞洲崛起是因為,經過漫長的艱苦的歷程,他們終於發現了最近200年來支撐西方進步並使西方超越亞洲各國的西方智慧的支柱是什麼。我們不該吃驚中國和印度崛起如此之快,而應該為他們(還有其他亞洲國家)這么晚才發現這些西方智慧的支柱而嘆惋。

●為什麼西方不能舉杯慶祝他們的勝利?

僅占世界人口總量12%的西方,假想他們可以主宰全球剩下的88%世界人口的命運是沒用的,因為這88%的人口正意氣風發,鬥志昂揚,準備接受命運的挑戰。

●去西方化:歷史的回歸

強勢的去西方化運動的最終結果將是全世界走向一個正面意義的目的地,在那裡很多豐富的古代文明復甦,為世界文化財富補充新鮮血液並且釋放出文化寬容和文化理解的本能。

●西方無能,亞洲勝出?

在1989年冷戰結束後,歐洲充滿信心地注視未來,幾乎沒有人會料到在隨後的二十年里,歐盟會在維護其長期的地緣政治利益方面表現不佳,而中國的表現會勝過世界其他任何國家。

●成為全球領導力的先決條件:堅持原則、合作精神和實用主義

在我們進入新世紀的時刻,實用主義是我們所能得到的最好的指導精神。因此,完全可以在這裡再次引用20世紀最偉大的實用主義者鄧小平的話:“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精英推薦

在《新亞洲半球》中,馬凱碩從亞洲人的視角出發,有力地為我們描述了這個世界,而且他那敏銳的洞察力也顯示出全球的相關性。本書既有遠見卓識,又有令人興奮的爭鳴,讀來興味盎然。

——阿馬蒂亞·森 哈佛大學托馬斯·W·拉蒙特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

《新亞洲半球》深刻分析了全球重心持續轉移的長遠含義。如果美國想繼續在全球扮演領導角色,那它就需要接受本書提出的告誡和教訓,而這一忠告出自一位對美國友好、並熟諳亞洲現實的人。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顧問、理事、副主席

馬凱碩比大多數人都更為清楚,1945年後所建立的東西方關係已無法再繼續維持下去了。本書解釋了全球強權政治正處於關鍵變化時刻的原因,說理令人信服,讀來引人入勝。書中提出,東方與大多數地區(尤其是西方)必須做出決定,即能否以更為平等的方式分享權力,還是以更具破壞性的方式爭奪權力。

——謝加·凱普爾 奧斯卡獎影片《伊莉莎白》的導演

馬凱碩具有全球性的思想,而且這一思想帶有獨特的新加坡視角。他這本立論極具說服力的書充分表現了這一點。他在信奉印度教的家庭長大,結交穆斯林和華人朋友,而且接受英式殖民教育—。這些正是成為原初新加坡人的主要因素。他研習西方哲學,為經歷過熱戰和冷戰、具有務實精神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做外交官。通過這些,他也懷有“世界一家”的精神,認同聯合國的理念。就是這樣,才有了這位老練而世故的新加坡人,決心去剖析復興的中國、印度和伊斯蘭將如何迫使古老的西方改弦易轍。此外,在西方發生變革的時候,他還激勵新興的亞洲應該如何做出回應。

——王賡武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西方,尤其是美國,一直都對亞洲的崛起耿耿入懷,進而惡化為保護主義和慌恐不安。他們在20世紀80年代打擊日本,隨後90年代打擊印度的外購業務,21世紀伊始又打擊中國。作為當今最有洞察力、最有影響的亞洲知識分子,馬凱碩表示,這些行為愚不可及,而讚賞並面對亞洲非凡成就的現實則是明智之舉。這本精彩絕倫的書是西方每一位決策者所必讀的力作。

——賈格迪什·巴格沃蒂 哥倫比亞大學經濟與法學頂級教授 《捍衛全球化》的作者

作為一位資深外交官,馬凱碩對西方和亞洲的研究精湛。毫無疑問,他是全亞洲最為響亮清晰的聲音;他向西方坦言直陳,亞洲人對西方並非一無所知。潮流在變換,雖然馬凱碩的預言可能逆耳,但是如果西方領導人對此置若罔聞,他們必將面臨危險。

——傅高義 哈佛大學教授

目錄

導言 為亞洲樂觀的未來而行動

西方稱霸世界史的年代已近尾聲,亞洲社會正以勢不可當的力量東山再起。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是危機,更是轉機。

Part 1 未來三種未來

人類的未來,究竟是全球齊步邁進現代化,還是亞洲現代化但歐美退回安全堡壘,或是“西方”的終極勝利?

Part 2 亞洲崛起的七大支柱

亞洲各國如何汲取西方發展的成功秘訣——自由市場經濟、科技、用人唯才、務實、和平文化、法治及教育?

Part 3 西方為何不歡欣鼓舞?

交出權力,從來都不容易。西方國家若不承認自己過去把持世界,也不考慮在未來世界新秩序中與亞洲分享權力,必然招致災難。

Part 4 “去西方化”的世界歷史新頁

我們以進入“去西方化”的時代,中國、印度及伊斯蘭教世界由於文化信心日增,與西方的看法已漸行漸遠。

Part 5 西方無能,亞洲勝出

西方國家在自由貿易、全球變暖、核武器擴散、中東、伊朗等問題上,都已捉襟見肘,這是師法亞洲之長的時刻了。

Part 6 成為全球領導力的先決條件:堅持原則、合作精神和實用主義

西方已經成為問題的一部分,亞洲國家尚未準備就緒,世人屏息以待全球領袖的出現。它必須掌握民主、法治、社會正義的原則,重視夥伴關係及具有務實精神。

精彩書摘

西方無能,亞洲勝出

針對小布希所謂的世界正面臨更多的危險這一說法,西方不少重要的思想家都在關注我們這個世界的現狀。在試圖弄清楚危險的源頭時,他們認為問題在“那裡”,而不是在“這裡”。西方的社論和評論似乎都近乎理所當然地認為,非西方國家應該為這些問題的出現負責,因為西方正在努力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西方讀者敞開心胸,正視西方在許多全球性問題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看了最近的資料,人們肯定會問:西方有能力處理好這些主要的全球性挑戰嗎?

為了繼續探討這個問題,西方思想家必須首先理解這樣一個悖論。從其內部來講,西方包括世界上管理最為完善的民族國家,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這些國家經濟發達,擁有豐富的物質資源和強大的制度保障,特別是強大的民主制度。在這種情況下,在僅僅二三十年的時間裡,很難說西方國家會在國內管理方面表現無能。大多數西方人也認可這樣的內政治理。然而,人們不能就此認為,一個擅長治國的政府同樣也擅長應對全球性的挑戰。

本章將審視西方在應對四大挑戰時的作為。在地緣政治陣線上,困擾西方思想家的是伊斯蘭恐怖分子的威脅。然而,在處理當下緊急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大挑戰時,西方即將面臨失敗。如果事情真的如此,伊斯蘭聖戰者將拍手稱慶。在經濟陣線上,我們可能見證多哈回合全球貿易談判進程以失敗告終,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全球變暖也存在管理不善的問題。最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世界所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維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然而,在我們空前關注恐怖分子能否獲取核技術時,西方管理者卻坐視核不擴散體制的嚴重衰落。

因為西方認為它自己是解決方案的源頭,而不是問題的根源,所以西方人在尋求對這些全球性問題應對不力的原因時,很少躬身自省。是否存在可以解釋這些問題的來自國內的結構性原因?咄咄逼人的民粹主義進程和結構性的短視思維是否已經控制了西方的民主體制,從而使西方無法從更為廣闊的全球視角來應對長期的挑戰?更進一步地講,亞洲國家是否更有能力處理好地區和全球性的挑戰?

西方與中東

西方政策為害最為嚴重的地區是中東。同時,中東也是世界上最為危險的地區。中東問題所影響的不僅是700萬以色列人和390萬巴勒斯坦人。它的影響範圍甚至超出2億阿拉伯人,波及到12億穆斯林以及他們所生活的地區。每當中東出現閃電,電流就在每一個伊斯蘭社群中洶湧,引起人們的關注、悲痛和憤怒。如果說西方要為這些閃電的出現負責,可能會讓人覺得有些驚奇。但無論是在印度或印度尼西亞,還是在摩洛哥或馬來西亞,感受到這些閃電刺激的伊斯蘭社群,都堅定地認為西方才是罪魁禍首。

美國和英國作出的2003年3月入侵併占領伊拉克的決定,將作為一個災難性的錯誤而被歷史銘記,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蠢行。近來極少有災難會有這么多維度的影響。

影響之一是對國際法的破壞。2003年以前,國際法的理論和實踐都趨向於認為,只有在兩種條件下使用暴力才是合法的:第一,作為自衛而使用暴力;第二,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美英入侵伊拉克的決定不符合其中任何一個條件。2003年3月入侵伊拉克前夕,美國和英國為尋求入侵伊拉克的授權而向安理會提交了一份決議草案。提出這一草案的決定表明,美國和英國知道,按照國際法,它們入侵伊拉克需要聯合國明確授權。當決議草案被直接否決後,它們入侵伊拉克的決定向國際社會表明了這場戰爭在技術上是非法的。

這一事件造成了大量的問題。迄今為止,美國和英國都是國際法的主要監管國。在世界範圍內制定的國際法的豐富素材,許多都是這兩個國家給全世界的饋贈。美國和英國的思想家建立了支撐國際法的基本概念框架,並且提供了在實踐中遵守該法的政治意志和動力。在伊拉克戰爭這一事例中,無論是美國還是英國,都不會承認伊拉克戰爭是非法的,它們也不會放棄它們所扮演的國際法主要監管國的歷史角色。

美國和英國希望在國際體系中繼續扮演它們從前的角色,其中包括控制和管理聯合國安理會。從2003年開始,美英兩國頻繁地呼籲伊朗和朝鮮執行聯合國的決議。但是,違反聯合國安理會決議者怎能成為聯合國決議的強制執行者呢?

這個問題不只是關係到伊拉克戰爭。這種行為還讓人懷疑我們目前多邊秩序的合法性,並會造成全球性的犬儒主義和幻滅感。例如,在全世界的穆斯林社會中,印度的1.5億多穆斯林算是最不激進的了。然而,他們也因伊拉克戰爭而逐漸對西方產生了幻滅感。讓許多西方人感到震驚的是,一些印度的穆斯林捲入了英國2007年7月7日那場未遂的恐怖攻擊。現在,任何一個穆斯林社會的憤怒和痛苦都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世界。

通過美國國會的明確授權,小布希發動了戰爭,它以美國國內法賦予伊拉克戰爭以合法性。許多美國人相信美國國會就是最終的合法性權威,所以國會的授權就消除了所有從合法性角度對戰爭的反對。然而,按照國際法,這場戰爭在本質上是非法的,而國際法又是在美國的幫助下產生的。這裡必須指出的是,這兩種概念不能共存。美國國會對待國際法的原則是自相矛盾的:它強迫別人遵守,自己卻不遵守。

很多英國人都知道,按照國際法,伊拉克戰爭是非法的。包括菲利普·桑德斯在內的一些重要的英國國際法律師已經證實了這一點。桑德斯還與一位英國戲劇家尼古拉斯·肯特一起創作了一部戲劇《責問》。這部戲劇的主題是前首相托尼·布萊爾應該為非法發動伊拉克戰爭負責,英國政府有可能使非法發動戰爭的內閣成員和軍隊走上被告席。隨著國際刑事法院力量和勇氣的日漸增強,在適當的時候,一些與伊拉克戰爭有關的案件肯定會在那裡開庭審判。

伊拉克戰爭的非法因素已經在全球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問題。戰爭的執行過程奇差無比,極大地加劇了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實際上,戰爭過程本身就提供了一個經典的案例,即如何“不去”入侵或占領一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在決策制定過程中,許多官員都被認為是“稱職合格的”。然而,就是這一批在國內有良好公共服務記錄的官員,發動了這樣一場拙劣的、漏洞百出的政治和軍事行動。

一個合格的入侵計畫應該以研究伊拉克的歷史開始,並弄清楚如何管理(以及如何不管理)這個國家的歷史教訓。即使是匆匆地研究一下,也會發現遜尼派穆斯林、什葉派穆斯林以及庫德人之間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很難協調。其次,應該研究一下伊拉克主要的民政機關及治理方式。在入侵前就應該確定好一些機構的去留問題。再其次,應該研究一下伊拉克需要保護的國寶,藉此顯示雖然美國實施了占領,但還是尊重它要解放的伊拉克人民所關切的事物。

令人吃驚的是,所有這一切,美國都沒有做到。相反,卻作出了災難性的決策。美國推進民主,卻沒有首先考慮如何保護人數較少的庫德人和遜尼派穆斯林的權利,而是把權力移交給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這顯然意味著在以後的幾百年里,前兩者都將處於不利的境地。

在美國民主政體建立之初,開國元勛約翰·傑伊說過,美國之所以能這么快建立民主政體,是因為其人民“有相同的祖先,講相同的語言,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堅持相同的政府治理原則,而且在風俗習慣上也非常相似”。他還說,他們確實是“一夥兄弟”,而且“永遠不該分裂成一些彼此孤立、相互嫉妒和截然不同的主權國家”。鑒於伊拉克不同的政治構成,一些人本應該想到,在那裡引入民主顯然並非易事。然而,沒有人想到這一點。恰恰相反,一個更具災難性的決定被作出,即解散政府和軍隊,從而導致了大量牢騷滿腹、憤怒不滿的失業人員的出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