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
斯蒂文·霍爾建築師事務所事務所在國際享有盛譽,以設計的高質量而多次獲獎、出版、及展覽,包括九次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大獎,以及近期北京當代MOMA榮獲由國際高層建築與城市住宅協會(CTBUH)所頒發的 “2009年世界最佳高層建築” 大獎以及2009年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 基金會知識前沿獎。在許多事務所獲取的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獎項中,包括了北京當代MOMA項目獲得的2008年美國建築師協會紐約分會可持續設計大獎和憑尼爾森·阿特金斯美術館獲得的2008年美國建築師協會紐約分會建築榮譽大獎。被《時代》雜誌譽為美國最優秀的建築師,斯蒂文·霍爾對“同時滿足心靈和眼睛的建築”具有獨一無二的設計敏感。
設計作品
斯蒂文·霍爾建築師事務所擅長有關藝術和高等教育類型的建築設計,包括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紐約普拉特學院設計學院樓、愛荷華大學藝術與藝術史學院樓、西雅圖聖伊格內修斯小教堂。最近建成的項目有中國深圳的萬科中心、北京當代MOMA、丹麥海寧藝術博物館、挪威哈姆生中心和在國際上普遍獲得好評的堪薩斯市尼爾森-阿特金斯美術館——《紐約人》雜誌稱該美術館為 “近一代美術館中的佼佼者”。正在設計中的項目包括法國比亞里茨滑浪與海洋中心、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體育中心、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創意表演藝術中心。
設計作品集 | |||
中國的四個雄心項目展 | |||
北京當代MOMA 聯接複合體 2003-2009 | 南京藝術與建築博物館 2003-2010 | 萬科中心 深圳 2006-2009 | 成都來福斯廣場 2007-2012 |
博物館設計 | |||
城市海洋與分區 | 海寧藝術中心 | 克努特哈姆森中心 | 南京藝術建築博物館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 LOISIUM遊客中心 | 克蘭布魯克科學研究院 | Kiasma當代藝術博物館 |
辦公室和混合建築 | |||
LOISIUM ALSACE | 貝魯特濱海和城鎮碼頭 | 北京當代MOMA | 萬科中心 |
卡夫卡協會中心 | LM HARBOR GATEWAY | 紐約大學哲學系 | 蜿蜒大廈 |
住宅建築 | |||
光線屋 | 瑞士大使館新所 | 動盪的住宅 | 平面屋 |
代表作品
南京藝術博物館
團隊
Design Architects: Steven Holl, Li Hu,設計建築師:斯蒂文·霍爾主管合伙人: 李虎
南京藝術博物館的新址在南京珍珠泉茂盛碧綠的草木景觀環繞間,中國國際實踐建築藝術展覽區入口處。博物館力圖通過多角度的理論觀點,空間層次,霧氣與水的擴展等幾個主題,來探索中國古代繪畫深層次變化的空間奧秘。博物館項目由平行的透視空間“場域”,黑竹混凝土花園牆壁以及其上方懸空的輕盈”形體”組成。地平面筆直的道路漸漸變成了懸空形體內的彎曲通道。上層的畫廊被懸掛在高空,按順時針順序逐漸暴露,最後聚集於“觀景位”的頂點眺望遠方的南京城市。這塊鄉村場地由於建立了與明朝古城南京相連的視覺軸線而被賦予了新的城市意義。
成都來福斯廣場
凱德置地(中國)投資所建的成都來福斯廣場,是多功能混合建築群體,形如都市中的巨型塊。此建築位於成都市一環路與人民南路交口南側。日照切割的幾何體依據建築規範要求對周邊建築最小日照值,經精確幾何日照角度計算切割而成。
大型公共空間由建築體塊圍合而出,受杜甫(713-770)的詩靈感啟發的 “三峽”,在一些多孔開口處插入了不同建築體塊。我們的微觀城市策略將創造一個公共空間的新地平,其規模與洛克菲勒中心的城市平台相近。這個新城市地平是由石階、坡道和水池蔓延至階梯式噴泉,咖啡館旁連線著樹木、植被和長凳。屋頂花園通過各自連結可至酒店咖啡廳。
商鋪門臉將由亮色,霓虹燈,以及背部打光的色塊組成,猶如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Andrei Tarkovsky) 黑白電影中那突然呈現的一抹亮色。成都來福斯廣場著重於創造新公共空間並實現成都綠化建築新標準。本項目將由400個地熱井提供冷熱調節。裙房屋頂上的大型水池收集雨水並循環將其用於草坪的澆灌,而池中的百合花可以達到對裙房降溫的作用。
創始人
美國建築師斯蒂文·霍爾(Steven Holl)被授予“美國建築師協會金獎”(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GoldMedal)。這個獎項認可對建築做出持久貢獻的個人。
斯蒂文-霍爾和他的公司——斯蒂文-霍爾建築事務所完成的項目包括紐約城的“哲學系大樓”(Department of Philosophy)、挪威的克魯特-哈姆森中心(Knut Hamsun Centre)。他從1981年以來,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和規劃研究院擔任教授。 斯蒂文·霍爾是第68屆AIA金牌得主,此前著名的獲獎者有托馬斯-傑斐森(Thomas Jefferson)、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1949年),勒·柯布西耶(1961),路易斯·康(1971年),貝聿銘(1979),和楨文彥(2011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