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斯格拉底(∑ωκρτη);英譯: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著名的古希臘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並稱為“古希臘三賢”,更被後人廣泛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的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儘管他曾獲得逃亡雅典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事件
*2002年10月,歐洲機構,30個參與國以及一些高校和學術、學生組織參與了蘇格拉底一伊拉斯漠學生突破一百萬人的紀念慶典。*2001年至2002年之間,有來自歐洲等30個國家的32000名學生和6000名教師,在德國的伊拉茲馬斯和蘇格拉底項目中從事學習和任教。
*蘇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識即美德”的命題,試圖把真與善統一起來。
*2000年前,蘇格拉底要人們認識自己,但又發現這種認識的結果是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柏拉圖倡導理性的方法,但理念是人事先並不知道的,人的理性遇到了根本性的難題,於是古希臘哲學走向懷疑論。
*早在公元前2000年,印度的宗教文獻中就有關於自我意識萌芽的記載;到了蘇格拉底時代,認識自己”逐漸演變為人類的獨立宣言,標誌著人類對自我的自覺認識;而人類對自我的真正研究,始於近代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笛卡爾最先提出了“自我意識”這一概念,同時也提出了“用心靈的眼睛去注意自身”的精闢論斷。
*協會在2000年7月至2001年5月開展的一個研究項目是《歐洲高等教育認證方案探索》這一項目得到了蘇格拉底計畫的部分投資。
*歐盟在1995—1999年期間,將撥款28.7億埃居,以支持實施“蘇格拉底計畫”、“達·芬奇計畫”和“適應計畫”等職業培訓和再培訓工程建設,大力提倡“終身職業培訓是保障終身就業”的新觀念。
*1995年,諾齊克推出了《理性的本質》一書,分析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問題;而1997年的《蘇格拉底的困惑》一書則是諾齊克的隨筆、論文、評論以及哲學短篇小說的結集。
*1995年歐盟開始實施為期4年的“蘇格拉底教育計畫”總投資65億法郎,其中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積極推動歐盟國家的語言教學,為語言教師出國培訓創造條件。
*自1995年起,該計畫範圍進一步擴大,被併入歐洲聯盟的新計畫—蘇格拉底計畫中,後者包括各類和各級教育,並強調“歐洲全民教育”的概念。
*歐盟從1995年開始,撥款28.7億埃居,以支持實施“蘇格拉底計畫”達·芬奇計畫”和“適應計畫”等職業培訓和再培訓工程建設。
*1995年起歐盟實行兩項新的為期4年的教育培訓計畫即蘇格拉底計畫和達·芬奇計畫。
*1995年,歐洲理事會提出了兩個五年教育行動計畫,統稱《蘇格拉底項目》(Socrates)。此項目包括《伊拉斯謨斯項目》(Erasmus)、《林瓜語言項目》(Lingua)、《夸美紐斯項目》(Comenius)等8個有關教育的項目。
*從1995年歐盟開始實施的“蘇格拉底計畫”以及1999年發表的《波隆亞宣言》中不難看出在形成相對統一的歐洲高等教育市場或體制過程中使用英語教學、開設廣泛多樣的國際化課程、鼓勵學生和教師出國學習和授課以及建立相互認可交換的學分和學位等制度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1995年,歐洲理事會運用整合的方式將歐盟各種教育計畫進行了系統的重組,提出了綜合性的“蘇格拉底計畫”。
*1995年,歐盟又啟動了兩項重要的合作教育培訓計畫,即蘇格拉底計畫和達-芬奇計畫。
*1989年起在一些地區尤其是參加蘇格拉底一伊拉斯漠項目的學校中開始使用ECTS。
*葉秀山,1982年:《前蘇格拉底哲學研究》三聯書店。
*在1976年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就對兩者之間的對立作了這樣的描述,所以已經能夠清楚地進行如下區分……一方面是蘇格拉底式的、理論上的或者謹慎的批評家另一方面是阿波羅式的/發狂似的悲劇性或者怪異的批評家。
*1969年,科爾伯格驚奇的看到,布萊特在中學從事的一個學期的蘇格拉底式的課堂道德兩難討論取得了成功,參加討論的學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向上運動了一個階段,而控制組的學生仍停留在原地不動。
*1966年,施特勞斯發表了著作《蘇格拉底與阿里斯托芬》解釋阿里斯托芬的11出喜劇作品,其中花費筆墨最多的是《雲》和《鳥》兩齣戲,而首先解釋的就是以描寫蘇格拉底為主題的《雲》。
*1930年3月,左聯”在上海成立,左翼文藝思潮很快影響到近在咫尺的杭州,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不再是蘇格拉底式的學園。
*尼采卒於1900年,同年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問世,年份上的此種偶然重疊,卻是象徵地表現了弗洛伊德之在客觀上繼承並實現了尼採回到前蘇格拉底時代,亦即是解放野性的企盼。
*1870年哈佛法學院院長蘭德爾首創的“個案研究教學法”和“蘇格拉底教學法”成為諸大學紛紛效仿的重要教學方法。
社評
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高的存在本體就是神,就是善,他的這個說法也是來自蘇格拉底的。神的觀念一直是希臘哲學的起源地和歸宿,而希臘哲學在其發展中也不斷改變和淨化了人們原先的神觀念,兩方面是彼此互動的。作為一位最具原創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從敬畏神吸取了他變革哲學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賜給雅典人的一個禮物,一隻牛虻,一個肩負著神的使命助人從善愛智的使者。這是他對神的敬畏虔誠,也是他對人的熱愛鞭策。只有聯繫到他的神觀念,我們才能認識他所主張的“自知無知”命題的深刻含義。蘇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義深遠的事件,仿佛一則寓言,一個謎。他策劃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場浩大的審判,以法律正義的名義判處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餘燼,凝成一個死亡之謎,給後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學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蘇格拉底好像在為自己申辯,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覓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與法律的合謀。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的孔子,這是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並不是靠軍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過理性,對人的生命作透徹的了解,從而引導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雅典城並沒有因為處死蘇格拉底而重煥輝煌,也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那些法官們在審判後的心路歷程。我想,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沒辦法面對和說服自己的良知了,他們的靈魂,將籠罩在那位老人孤獨而頑強的身影下。蘇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裡去了。“哪一條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們越走越遠,但是誰都無法從他們心中抹去這個雖然虛幻的名字――斯格拉底。
斯格拉底是哲學的聖徒和殉道者,至今,沒有哪位哲學家像他那樣痴迷於過一種正義的生活。他把一個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來,從他一生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獲得啟發,體認人生總是會面臨各種遭遇,會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對不義時,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關注的重點由外在轉向內在。蘇格拉底為希臘哲學注入了強心劑,激起了無比洶湧澎湃的浪濤,餘波甚至綿延至今。蘇格拉底以他的實踐和人格為後世哲學家樹立了不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