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名片
攻擊性的、輕便的拍板,它採用了更快、更輕的設計樣式。專為擅長弧圈快攻技術的運動員而設計。
產品規格說明:
控制76
速度73
層數5
性能控制
類型OFF-
較薄的板身,較厚的心材,靈敏而底勁十足。球拍受衝擊後產生的巨大形變,使選手有充分的時間對球進行摩擦。形變產生的儲能,使球具有強烈的衝擊性。使OC成為中遠台崇尚進攻選手的不二選擇。作為各種弧圈底板的設計藍本,OC已經成為經典中的經典。王勵勤曾使用。
性能特點
斯帝卡OC,超級進攻板,形變大、吃球吞吐感覺明顯,有足夠的時間在拉球時摩擦、發力和製造旋轉,力量大,底勁足,第二速度驚人,有“弧圈機器”之稱。
清晰、紮實、有層次感,是Stiga家族發力時的普遍特質,但要將其威力發揮,亦強調使用者的自身發力。借力一般,推擋和小球不是長處,直板使用OC者,正手要具備相當的能力,才能發揮其威力。
若要評判各種球板的底勁,OC是最佳的參照物——因為它的表現令人不得不由衷地給出10分——僅有上佳的單檜板可與之匹敵。當然,只有發力良好、功底紮實、習慣於依靠球板形變而非海綿膠皮獲得彈性的人才能將OC的優勢最大化。同時,這種優異中遠台性能的獲得也是以部分犧牲近台作戰能力為代價的:彈打欠犀利、手感略模糊。
老版斯帝卡OC
斯帝卡OC(Offensive Classic)是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前身STIGA Offensive改名而來。不難看出,OC在小球時代很紅,已到了Classic(經典)的程度,卻沒有今天這樣紅得發紫。彼時還迷戀於AC的人們或許想不到,隨著桌球技術與規則的演變,竟需要球板有OC這般強大的底勁。
OC的前瞻性,並不在於原創,而是確定了STIGA Offensive所用純木五夾大芯結構的經典地位——Koto(寇頭)或Limba(林巴)面材+雲杉力材+Ayous(阿尤斯)大芯。值得一提的是,早期的金字標牌老OC,厚約6mm,雖然是弧圈板的經典結構,面材卻用了Koto——在蝴蝶北美代理商的網站上,曾這樣介紹koto:較硬,常用作亞洲選手弧圈板的表面。
新版斯帝卡OC
大球時代的斯帝卡OC,回歸了STIGA Offensive的最初結構:林巴面材+雲杉力材+阿尤斯大芯,厚約5.5mm,面材薄,大芯比例高。輔之WRB(空心柄)和CR(UV塗層加硬)技術,排列組合為四款產品——OC、OC WRB、OC CR、OC CR WRB,帶有WRB技術的兩支5.4mm左右,其對於板面硬度、重心、手感的微調,細緻之極。
OC的薄板身提供了極大的整體形變,如果技術到位,大力拉球時甚至可以體會到抓住球再拋出的感覺,出球弧線較高,二跳下扎迅猛,底勁強大,因此模仿者眾多。這種風格正好適合早期的王勵勤,他出眾的發力能力可以完全激發球板的形變潛能,弧圈勢大力沉。只要從前三板順利過渡到相持,退台後少有人能搶走勝利。這是王勵勤大阪登頂的王牌,卻未必是其他人的王牌。首先,並非所有人都是肌肉男,使用這種體能需求太高的板,往往扛不到第七局。同時,這么容易形變的板,在擊打和借力為主的技術上,不夠紮實,震手感副作用凸顯,反手更虛。拉勝於打,中台勝於近台,發力勝於過渡。OC是弧圈板概念上的極致,不試一下留遺憾,想要用好又太難,左推右攻、搓攻者用來更是南轅北轍。而STIGA在大球初啟時匆忙推出的Offensive Oversize WRB,即OC加大版,就顯得多此一舉:結構沒變,厚度激增至6.2mm,板面也大了一圈,標準體重在90g以上。
改良版本
斯帝卡OCC
斯帝卡OCC是斯帝卡OC的改良版本,英文全稱Offensive Classic Carbon(進攻經典碳王)。
世界聞名的進攻型經典底板的革新。兩層碳素的添加為進攻型球員帶來額外超強的能量和穩定性。採用STIGA經典設計,保持了顯著的手感和速度的平衡,為比賽帶來超強進攻的感覺。
控制:78
速度:96
層數:5+2
性能:進攻
類型:OFF-
斯帝卡納米OC
納米OC是STIGA在中國市場上又一新貴寵兒,它集OC經典手感性能,加上納米新科技,其效果不言而喻。
規格說明:
控制:67
速度:87
層數:5
性能:進攻
類型:O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