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納[二戰德軍將領]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1896年5月23日-1966年5月17日) 黨衛隊副總指揮兼武裝黨衛軍上將,菲利克斯·施坦因納於1896年5月23日出生在普魯士州的Stallupönen的一個奧地利移民家中,維京師首任師長,把一套全新的訓練方法帶進黨衛軍的職業軍人

個人檔案

全名:菲利克斯·馬丁·尤利烏斯·施坦因納(Felix Martin Julius Steiner)

軍銜:黨衛隊副總指揮兼武裝黨衛軍上將

生日:1896年5月23日

出生地:普魯士州(Prusse)的Stallupönen

死亡:1966年5月17日

死亡地:慕尼黑

納粹黨黨籍編號:4264295

黨衛隊證號: 253351

一戰歲月

斯坦納[二戰德軍將領] 斯坦納[二戰德軍將領]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於1896年5月23日出生在普魯士州的Stallupönen的一個奧地利移民家中,1914年3月9日,施坦因納參加了國家高等學校招生考試。但是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打斷了他的求學夢想。他報名參軍,在東普魯士第41“馮·博因”步兵團第5營

服役。隨後他參加了東線的坦能堡會戰,並在11月14日的戰鬥中身負重傷。傷愈後他回到科尼斯堡隸屬第二軍的戰爭學院學習。1916年1月,施坦因納被分配到第41“馮·博因”步兵團的補充兵營服役。到了6月,他轉調到第376步兵團,服役至8月19日。此時他又被轉調到第97 機槍狙擊班擔任指揮官,10月他又負責指揮第46 機槍狙擊班。1918年春季,施坦因納指揮一個機槍連參與了一戰中德軍在西線最後的一次大規模進攻。10月18日,他被晉升為陸軍中尉,並於11月18日被任命為第17軍第3補充機槍連連長,擔任該職位直到1919年1月8日。

和平年月

一次大戰結束後,他於1919年1月參加了在梅默爾和科尼斯堡的東普魯士自由軍,與波蘭民族主義團體對抗。1920年5月8日,施坦因納重新加入了德國國防軍,成為了一戰結束後德國僅被允許保留的10萬軍人中的一員,起初在第2防衛團擔任第2營營長。從10月他轉到第1團第8營擔任營長。從1923年11月20日到1924年3月期間,他又擔任了第1步兵團機槍營副官。1927年12月1日,他被晉升為陸軍上尉。從1929年10月到1930年10月1日,他擔任了第1步兵團副官。到1933年12月,他以少校軍銜從軍隊退役,加入了萊茵州的州警察部隊,同時應邀加盟了德國國防部新建立的訓練署,被任命為特別戰鬥隊軍官,並被晉升為上校。在這裡,他負責探索可以在短時間裡迅速提高士兵的戰鬥力的新式訓練方法。

訓練黨衛隊

1934年1月1日,施坦因納加入了納粹黨,在衝鋒隊中服役。在此期間,他一直擔任衝鋒隊訓練營指揮官,直到1935年3月。在1934年3月他被晉升為衝鋒隊三級突擊中隊長。 1935年4月24日,由於訓練署被納粹黨政府解散,施坦因納本可以選擇調往其他軍隊部門,但他最後決定加入了黨衛隊。這是因為施坦因納對國防軍內部因循守舊的風氣非常不滿,對此他在一次大戰中早有深刻體會,認為有由於當時訓練存在嚴重弊端,導致實戰中出現大量無謂的傷亡。他希望在黨衛隊將他醞釀已久的全新訓練系統付諸實踐。由於他是國防軍的資深軍官,擁有豐富的訓練經驗,因而剛進入黨衛隊特別機動大隊便被任命為高級軍官,擔任第1“德意志”旗隊第3大隊指揮官。該旗隊駐紮於慕尼黑達豪的黨衛隊訓練營。

施坦因納運用他在國防軍中的寶貴經驗,對部隊實行嚴格的軍事化訓練,並重複著他的格言“平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他大幅度削減呆板的隊形操練,代以體能強化訓練,個人和團隊攻擊戰術,以及頻繁的實彈演習。這種訓練模式的目的,就是培養士兵的“捕獵”技巧,即在瞬息萬變的野戰環境中的戰術素養。在演習中一個團隊里的每個士兵都有機會接過指揮權,帶領大家完成任務。這種訓練使黨衛軍部隊在失去指揮官以後依然保持戰鬥力。此外施坦因納還要求部隊在進行長距離急行軍以後,還有充足的體力立刻發動進攻。

剛一開始,這種新的訓練方法遭到了許多堅持保守的普魯士傳統軍事訓練的人的蔑視,因而也幾乎沒有什麼老兵來參加黨衛隊。但是施坦因納堅信將來的戰爭將取決於具備獨立作戰技能的“精英戰士”,執意推行新式訓練法。後來在1939年於穆斯特拉格訓練場“德意志”旗隊進行的一次演練中,希特勒發現了這種訓練的神奇效果。希特勒在望遠鏡中觀察部隊為演習做準備時,施坦因納報告稱部隊將在20分鐘內完成任務。果然演習開始後,施坦因納的小伙子們迅速發起衝鋒,中間沒有任何停頓,也沒有被火力所壓制。他們在20分鐘內就前進了1.9英里,而且仍然保持著充沛的體力。之後,這些士兵為了加快前進速度,甚至將步槍換成了手提輕機槍。這些都是在希特勒和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的注視下進行的,為此他們十分欣喜。但是並非所有黨衛隊高級官員都為此感到高興,國防軍舊軍官出身的保羅·豪塞爾將軍就有些不悅,他在日記中曾經嘲諷般地把施坦因納描述為“希姆萊的寵兒”。但是無論如何,施坦因納所帶來的革命性的軍事訓練理念和首創的步兵戰術訓練,的確在短短四年間使黨衛隊成為一支精英部隊。這些訓練方法甚至後來被推廣到國防軍,成為二戰德軍強大戰鬥力的基礎。 1936年7月1日,施坦因納成為“德意志”團(即“德意志”旗隊)指揮官,並被晉升為黨衛隊旗隊長。在一次野戰演習中,施坦因納下屬的一個連長讓他的士兵用迷彩布包裹頭盔,取得了不錯的隱蔽效果。施坦因納發現後得到了很大啟發,他立刻讓人設計出幾套迷彩夾克,以及配套的迷彩鋼盔、行軍包和子彈袋,供全團官兵使用。結果身著迷彩服的“德意志”團官兵在黨衛軍匯演里表現搶眼,迷彩服很快推廣到其他的部隊,成為二戰中黨衛軍的標誌。

戰爭初期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升任黨衛隊旅隊長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升任黨衛隊旅隊長

1939年9月,施坦因納率領SS-VT“德意志”團(第一軍區節制 隸屬於B集團軍群)的2800名經過千錘百鍊的戰士參加了入侵波蘭的戰役。在第二年,施坦因納的“德意志”團參加了席捲西歐的戰役。他指揮的“德意志”團在與英國遠征軍交戰中名聲大噪。1940年5月,英軍一個旅最初將德軍趕出了一個叫St Venant的小城,這裡是英軍能否通過Lys河及時撤退的關鍵。而追擊的德軍第3裝甲師的先頭部隊的試探性進攻也陷於停頓。此時,黨衛軍“德意志”團搶在其他德軍部隊之前率先到達了河岸。施坦因納立即命令第3營在兩個炮兵連掩護下強渡過河。“德意志”團的士兵們以無畏的勇氣發起衝鋒,並在4.5米的距離上用各種反坦克武器向英軍坦克開火,甚至奮不顧身地用手榴彈投入坦克的射擊孔。從北面趕來增援的英國坦克部隊也遭到了德軍兇猛的火力打擊。最終“德意志”團雖然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但是卻延緩了英軍的撤退計畫。 除此之外他們還曾創下僅一天時間就前進了60公里,殲滅法軍一個裝甲團和幾個步兵團的奇蹟。由此施坦因納的嚴酷訓練法的神奇效果也首次在實戰中得到了證明。8月15日,施坦因納被授予了騎士鐵十字勳章,並很快被晉升為黨衛隊旅隊長(相當於少將)。

維京師師長

擔任“維京”師師長期間 擔任“維京”師師長期間

施坦因納獲得晉升的同時,也收到了希姆萊的一個新的任務:組建一個由來自西歐和北歐國家的志願兵組成的新的黨衛軍機械化師,命名為維京師。1940年12月1日在慕尼黑,武裝黨衛軍維京師的參謀部正式成立,菲利克斯·施坦因納正式擔任維京師的第一任師長。成立的當天,施坦因納宣布:“該師的成立為將整個歐洲擁有一個共同信仰的志願者們緊密聯合起來的這一神聖使命鋪平了道路。”

1941年1月6日,菲利克斯·施坦因納親自視察了本師的日爾曼尼亞擲彈兵團,並給各連做了不少時間的戰術演講;第4連給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因為第4連是重機槍連(3個重機槍步兵排,一個摩托化重機槍排),施坦因納特別用淺顯易懂的方式指導了該連在實際戰鬥中戰術的使用,進攻的方法,為了更好的說明他的意思,他甚至乾脆還黑板上畫圖,並說明他布置的戰術如何運用。在這些天裡,菲利克斯·施坦因納給士兵留下的印象是一個超強的戰士和一個像慈父一樣關心他們的人,特別是那些來自荷蘭和芬蘭的志願者,因為師長竟然不厭其煩地與他們每一個人握手,並簡短的對每個人說一些鼓勵他們的話,這是整個維斯特蘭擲彈兵團的擲彈兵們感動不已,這正是他們憧憬的當士兵的感覺。施坦因納的表現極大地提高了士兵們的士氣,全師的士兵都決心在戰場上好好表現,報答他們的師長。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視察“維京”師的官兵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視察“維京”師的官兵

從1941年6月29日開始,菲利克斯·施坦因納指揮這個由德國人和外籍志願者混合遍成的師團加入了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作戰。他們被編入北方集團軍群第3裝甲軍,參加了閃擊柯爾門的作戰,這是一座位於Lovat河和昆亞河交匯處的小城。“維京”師與其他部隊相配合,成功地包圍了這座有3500餘人守衛的要塞。此後施坦因納又率領該師調到南方,參加了第二次羅斯托夫戰役和1942年8月進攻庫班戰役。他本人也因戰功卓越而先後獲得了德意志金質十字勳章與橡樹葉騎士鐵十字勳章(第159位獲得者)。

戰爭後期

黨衛軍第3裝甲軍軍長的施坦因納在頒獎 黨衛軍第3裝甲軍軍長的施坦因納在頒獎
黨衛隊副總指揮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左一) 黨衛隊副總指揮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左一)

1943年5月1日,菲利克斯·施坦因納被任命為新組建的黨衛軍(日耳曼)第3裝甲軍軍長,該軍由黨衛軍第5“維京”師和第11“北歐”師組成。1944年初,剛被晉升為黨衛隊副總指揮的施坦因納指揮的黨衛軍第3裝甲軍在列寧格勒以西的西奧拉寧巴姆地區遭到4倍於己兵力的蘇軍第二波羅地海方面軍的攻擊,僅十一天時間戰線就幾乎完全崩潰。隨後黨衛軍第3裝甲軍被迫撤退到愛沙尼亞的納瓦的橋頭堡。由於統帥部下了死命令,施坦因納決定接下來無論如何要守住納瓦橋頭陣地。最終在3月初,蘇軍的進攻被迫中止。此後,黨衛軍第3裝甲軍在納瓦與蘇軍陷入僵持形勢,直到這一年的夏季蘇軍的大規模攻勢開始為止。

同年夏天,蘇軍發動了“巴格拉基昂作戰”,施坦因納的黨衛軍第3裝甲軍迫於形勢,在7月底全部撤退到了坦能堡防線。從7月底到8月結束,施坦因納指揮著他的部隊與敵人展開了殘酷的激戰,他們堅強地守住了陣地,直到9月14日才奉命向拉脫維亞撤退。在此期間,施坦因納因為在一系列的防禦作戰中指揮出色,被授予了配劍橡樹葉騎士鐵十字勳章,成為了第86位該榮譽獲得者。

晉升為黨衛隊地區總隊長後的施坦因納 晉升為黨衛隊地區總隊長後的施坦因納

1944年7月20日,在希特勒在東普魯士的大本營“狼穴”,一顆炸彈險些提前要了這位獨裁者的性命。隨之而來就是大規模的血腥鎮壓行動,包括2位陸軍元帥和16名將軍在內的大批同謀者都未能倖免。施坦因納和其他一些黨衛軍將軍也曾被密謀集團人員邀請參加除掉元首的行動。儘管他也明白元首已經變得近乎無可救藥,但卻對此行動不置可否。施坦因納也最終奇蹟般地躲過了這場大搜捕。

1944年11月26日,他擔任了“施坦因納”集團軍群司令,指揮部隊於1月從庫蘭半島通過波羅地海乘船撤回德國。1945年2月5日,從庫蘭撤回德國本土的黨衛軍第3裝甲軍與早先撤退回來的SS第27"蘭格馬克"志願擲彈兵師的一個戰鬥集群、SS第28"瓦隆"志願擲彈兵師、SS第10"福隆德斯伯格"裝甲師的部分部隊和SS 第11 "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組成了新的第11裝甲集團軍,施坦因納擔任了該集團軍司令(Oberbefehlshaber Pz AOK 11),指揮部隊負責波美拉尼亞地區的防禦任務。但由於希姆萊嫉恨施坦因納多次違背他的種族主義和政治性命令,認為他是黨衛軍中最不可救藥的將軍。不久後的2月23日,施坦因納就被調離出該職位去擔任隸屬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部下的收容徵集指揮部指揮官。

在柏林戰役正在進行期間,希特勒命令施坦因納於4月21日指揮幾個實際上已經殘缺不齊的師從朱可夫百萬大軍的右翼打開缺口。他寄希望於施坦因納能夠與溫克將軍的第9集團軍匯合來拯救柏林。在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命令中明確表示:“凡是拒絕執行該命令的軍官將被立即逮捕並槍決。”但是面對著僅有不足15000人,而且嚴重缺乏重型武器的部隊,施坦因納根本無能為力。施坦因納拒絕了這道荒唐的命令,他宣稱:“我不願意在此時再無謂地犧牲任何一人,所謂進攻的計畫只是出自於在總理府地下掩體裡那些人的幻想而已。”幾天之後,稍微恢復一點神志的希特勒重新下達命令,要求施坦因納率領部隊沿著Ruppihner河建立一座橋頭堡以確保首都與外界聯繫。施坦因納服從了這道命令,雖然他很清楚無論橋頭堡能否建立都無法拯救首都的陷落。當他指揮部隊開闢橋頭堡時,卻苦於嚴重缺乏坦克。同時蘇軍從三個方向對他們發起猛攻。此時施坦因納唯一的希望就是帶領部下向西方撤退,以避免被蘇軍俘虜。

1945年5月3日,施坦因納率領殘部在呂內堡(Lüneburg)向英國軍隊投降,他本人被關押,於1948年4月27日被釋放。

戰後歲月

1951年,施坦因納協助保羅·豪塞爾、赫爾貝特·吉勒等人一起建立了黨衛軍老兵互助會之後“黨衛軍老兵互助會”逐漸發展壯大,並成功說服西德政府向前黨衛軍官兵補發從1945年起的軍人養老金。“黨衛軍老兵互助會”還擁有一個財力雄厚的基金,用來尋找戰爭中失蹤的黨衛軍官兵,以及援助他們的家屬。

戰後,施坦因納還相繼撰寫了《武裝黨衛軍中的志願者》與《遭唾棄的軍隊》兩本書,在書中詳細地回顧了他所指揮和參加的幾乎所有戰役。在書中他還把武裝黨衛軍描述成為普通的作戰人員,而非納粹種族屠殺的工具,竭力為自己曾經傾注了心血的部隊正名。他也始終認為他所指揮的部隊是在進行“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神聖戰爭”。

1966年5月17日 ,菲利克斯·施坦因納在慕尼黑的家中安詳地去世,享年70歲。在他死後,他的名字還被一個新納粹組織命為組織名稱以作為紀念:“施坦因納同志會”。該組織會員遍布荷蘭、瑞典、挪威、丹麥和波羅的海國家,直到現在還每隔一年舉行一次為期三天的盛大聚會。

職務

黨衛隊第1“德意志”旗隊第3大隊指揮官(1935年4月24日--1936年7月1日)

“德意志”團(即“德意志”旗隊)指揮官(1936年7月1日--1940年12月1日)

武裝黨衛軍“維京”師師長(1940年12月1日--1943年5月1日)

黨衛軍第3裝甲軍軍長(1943年5月1日--1944年2月25日)

“施坦因納”集團軍群司令(1944年11月26日—1945年1月26日)

第11裝甲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2月5日—3月5日)

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部下屬收容徵集指揮部司令(1945年2月23日—3月24日)

晉升

黨衛隊一級突擊大隊長:1935年4月24日(加入黨衛隊時的軍銜)

黨衛隊旗隊長:1936年7月1日

黨衛隊區隊長:1940年1月24日

黨衛隊旅隊長兼武裝黨衛軍少將:1940年11月9日

黨衛隊地區總隊長兼武裝黨衛軍中將:1942年1月1日

黨衛隊副總指揮兼武裝黨衛軍上將:1943年7月1日

榮譽

1914-1918配劍戰功十字勳章

德奧合併紀念章

吞併蘇台德紀念章

1914年一級鐵十字勳章加1939年勛飾(1939年9月17日)

1914年二級鐵十字勳章加1939年勛飾(1939年9月26日)

騎士鐵十字勳章(1940年8月15日)

德意志金質十字勳章(1942年4月22日)

東線作戰紀念章

芬蘭配劍橡樹葉一級解放十字勳章(1942年10月)

橡樹葉騎士鐵十字勳章(1942年12月23日)

配劍橡樹葉騎士鐵十字勳章(1944年8月10日)

黨衛隊骷髏戒指

黨衛隊全國領袖榮譽賜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