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樞紐工程完成後,1969年7月,溢洪道首次溢洪泄水,其陡坡段即被沖毀。當年汛後,立即組織施工力量全部修復。1972年,土壩背水坡出現滲漏,採取加高護砌壩前迎水坡處理。1975~1976年,進行大規模的灌區維修和工程配套,總共整修渠道64.26公里,新開乾渠1條、支渠2條計10.25公里,維修建築物300多座。以後陸續完成輸水隧洞壓力灌漿、總乾渠涵洞維修、溢洪道側牆灌漿等工程項目。1980~1981年,進行保壩加固,洪水標準按“千年一遇”校核。
樞紐建築
樞紐建築由大壩、輸水隧洞和溢洪道三部分組成。 大壩 為均質土壩,壩高47.8米,壩頂長210米、寬6米,壩頂高程200.5米,石砌防浪牆高1米,牆頂高程201.5米。壩坡迎、背水面均為乾砌塊石護坡。輸水隧洞 進口為豎井深孔閘門,閘孔斷面1.6×1.2米,鋼筋混凝土閘門板,用1台20噸直升螺桿式手搖、電動兩用啟閉機啟閉。隧洞為圓形,洞身長214米,直徑2米,最大流量7立方米/秒。
溢洪道 總長505米,進口為實用堰式,堰頂高程193.5米,設二扇弧形鋼閘門控制運用,每扇斷面6×4.5米,配備2台1.5噸手搖、電動兩用卷揚機啟閉,最大泄洪量305.5立方米/秒。
壩後電站
水庫電站分二級,總裝機容量1130千瓦,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91萬千瓦時。1983年動工,1984年建成。管理和效益
1967年,成立文溪水庫管理處,下設總乾管理站和詩山、碼頭渠道分站。水庫管理處負責工程管理、維修養護、配套續建、電站運行和綜合經營。總乾管理站負責總乾渠管理、維修養護、配套、供水、徵收水費等。詩山、碼頭渠道分站各負責本灌區內渠系管理、維修養護、配套、供水、徵收水費等。 原設計灌溉南安詩山、碼頭兩鎮25個自然村農田4.1萬畝,1983年核定為2.04萬畝,1988年效益覆核為1.99萬畝。歷年雖經維修養護,但灌溉面積仍逐漸減少,1990年實灌只有7300畝。庫水養魚和種植茶樹、柑桔等。水庫自1970~1984年入不敷出,1985年電站投產後收電費,開始扭虧為盈。1990年總收入28.16萬元,其中電費收入26.86萬元,總支出14.3萬元,自給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