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縣人民影劇院

文水縣人民影劇院,更名時間是1961年,前身是文水縣人民大禮堂。

簡介

文水縣人民影劇院是1961年由文水縣人民大禮堂更名而來的。1961年,縣委調原文水晉劇團團長李元到文水人民大禮堂工作,同期,更名為“文水縣人民影劇院”。其功能同原大禮堂,只是在經濟上實行單獨經營核算,“影劇院”三個大字,由北街劉守信先生摹仿補寫。因工作需要,經縣委同意,把原稅務局的舊院也劃歸影劇院管理,作為劇團的“下處”(演員宿舍),後面開闢了練功專場,並添置了舞台設施,整個大廳屋頂鋪上了平瓦,把東西北三面鋪了木製樓板,從此影劇院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藝事業的發展,影劇院業務日趨活躍,外來劇團接連不斷,影劇院李元同志副食全院職工創造了“帶團下鄉,巡迴演出”的先進經驗,被晉中行署評為“先進劇場”([文水線上]註:當時文水歸屬晉中地區),並在文水影劇院召開了全區劇場現場會。

歷史沿革

1967年,影劇院發現舊擋風牆裂縫,觀眾廳個別柱基腐朽下沉;原有劇院設施落後,不適應發展的需要。對此,影劇院李元等萌發了改建影劇院的構想,經請示縣政府,得到了積極支持,批准改建方案,隨即組建了改建組,並向上級申請支持資金和物料。

影劇院改建組由李元全面負責,魏世泉分管財務,寧福星、孟映謙、馮天恩負責設計施工,郭天印負責木門窗製作,范有、早秉政負責保管,參預與修繕的還有鄭壽、馬成龍、楊銘鼎、閆雲雙等。

是年冬,申請原晉中行團同意,晉中財稅局長鄭子榮親自赴省財政廳取得同意和支持,省地撥款8萬元,晉中物資局批供鋼材3噸,縣物資部門批供了水泥、木材等專控物資;根據規劃,拆除了影劇院全部宿舍、影劇院全部建築和東鄰文化館西房;經考察訪問找致函太原省軍區禮堂、建築工人俱樂部、紅旗劇場的原設計工程師張萬貴和王鳳翔二同志。當時這兩位同志在太原市政工程局工作。經取得該局領導的支持,借出上述三套圖紙,並將張、王二人請回文水,按照本縣的場址條件和要求,集中三套圖紙的優點,發揮張王二人和寧福星等的經驗,重新設計了影劇院修建蘭圖。

1968年春,影劇院修建工程全面鋪開,經半年多的奮戰,到上凍前主體工程基本結束。新建的影劇院東西跨度22米,南北長66米,前樓中央為三層,兩側為二層。舞台後帶有7米進深的化妝室和宿舍二層樓房共14間,整個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前後樓為鋼筋混凝土磚石結構,中間大廳為鋼樑、木架結構。觀眾廳內安有座位1506個,(其中樓座288個)劇院觀眾廳外院可通大卡車環行和觀眾疏散。觀眾樓座下部設有電影放映室。人民影劇院整個改建工程總投資23萬元。

1969年冬,影劇院開始運轉,除接待大型會議外,主要業務是電影放映,戲劇上演只有8個樣板戲,業務蕭條,收微薄,勉強維持局面。

1974年縣撥款8萬元,修建了100平米的鍋爐房、煙囪、配電室、茶爐房、灶房。全院安裝了暖氣設備。影劇院設施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供暖在當時的文水還屬首例。

1976年9月,影劇院自籌經費對整個劇場油漆粉刷維修一新,並用上萬元的節餘資金添置了全套舞台幕布;1977年製作了70套新被褥,供接待劇團和小型會議使用;1978年安裝了一台30千瓦的柴油發電機,能保證在任何停電、限電的情況下,使戲曲、電影、會議能正常進行;1979年購置1台擴音機5個電容話筒,8台組合音響,50支樂隊專用鋼管摺疊椅。

1983年影劇院工作受到電視發展以及電影放映業務中止等多種因素的困擾,工作多年個於停頓狀態。後購置了一套錄像投影機,每天接待近百人的觀眾。影劇院電路、取暖等內部設施嚴重老化,基建也因年久失修,甚至發展到連縣裡開會也不能使用的境地。

1992年10月,影劇院開闢了西院露天市場,出租東房和後院南房等改革措施,基本維持職工工資。 1993年採用招商引資等措施開辦了飲食業、沙發城,修建了兩個零售門市部。

1994年縣委、政府撥專款27萬元,對影劇院進行維修改造。

1997年經縣文化局與縣委宣傳部反覆醞釀,並報請縣長辦公會議批准,合併影劇院和晉劇團,成立文水縣文化娛樂中心。影劇院行政,業務等歸屬文水縣文化娛樂中心。

資料來源:文水線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