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村[山東鄒平市魏橋鎮下轄村]

文家村很早以前稱“文南村”,名字的由來,傳說村子北邊有文天祥的墓,因在其南,故稱文南村。

文家村的小窯廠曾風光一時,方圓近百里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店。鄉下人俗稱"黃盆窯",是手工作坊,根據老百姓的實際需要,主要生產各種生活器具,如臉盆、花盆、面盆、香爐,水平高的可以製作各種型號的瓮,甚至做裝飾用的花瓶等,材料主要來自地底下有筋性的泥土,當地人俗稱"於泥"。

歷史

別小看這小小的手藝,據說是傳男不傳女,一件成品下來需要經過挖泥、踩泥、揉泥、分泥、製成、曬乾、燒窯等多道工序。那時村裡的年輕人,推著車子,裝滿黃盆,走南闖北,掙點零花錢或換取各種物品,用以維持生計。至今老人們回憶起來還滿臉自豪,令人心馳神往。 歲月滄桑,時代變遷,隨著陶瓷業的興起,塑膠、玻璃製品的大量生產,逐漸替代了粗製濫造的黃盆,曾興盛一時的黃盆窯漸趨沒落,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而改成主攻花盆,運輸工具也由原來的小推車改成馬車。記得1999年,適逢50年國慶,普天同樂,各地訂購花盆的客商紛至沓來,花盆價格也水漲船高,人們放棄了手工製作,不再用腳踏,改作用電機做動力,短時間內相繼發明了絞泥機、模具,真正實現了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模具的使用不過兩年時間就落寞了,國慶節過後,花盆的需求量急劇減少,價格也一路狂跌,這次的打擊是致命的,短時間內,窯廠紛紛關門,至此,文家村這一傳統的手工絕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從此一蹶不振。

簡介

至今老人們說起來還在扼腕嘆息,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隨著窯廠的擴張,只一味追求速度和數量,而包裝和技術都沒有實質性突破。當然,還有這種花盆較為笨重,塑膠花盆相繼占主導地位,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樣小窯廠就走進了一條死胡同,逐漸淡出了客商的視野,最終在市場面前無助的走到了盡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