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中國卷:清代文學

文學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中國卷:清代文學

《文學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中國卷:清代文學(套裝共3冊)》由趙雨主編。《清代文學(套裝共3冊)》包括總序、清兵入關和滿族文學的興起、順治朝和文學、董說諷世補《西遊》、從楹聯的源頭說起、亭林高弟傅山、王船山的《落花》悲歌、經術·治道·博聞、吳偉業和卞玉京等內容。

內容簡介

《文學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中國卷:清代文學(套裝共3冊)》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清代文學.上》目錄:
總序
本卷序
1.清兵入關和滿族文學的興起
2.順治朝和文學
3.從南明政權到遺民文學
4.董說諷世補《西遊》
5.從楹聯的源頭說起
6.民間楹聯奇聞趣事
7.風雷劍筆顧炎武
8.經術·治道·博聞
9.亭林高弟傅山
10.文習經道·詩主空靈
11.王船山的《落花》悲歌
12.“清真大雅”的理學詩
13.兩朝悲歡一牧齋
14.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15.悲情才女柳如是
16.女詞人陳圓圓與吳三桂
17.吳偉業左右為難
18.“梅村一卷足風流”
19.吳偉業和卞玉京
20.復社才子冒襄
21.斷腸憶語影梅庵
22.董小宛下落之謎
23.說書藝人柳敬亭
24.方以智抗清入空門
25.吳嘉紀居“陋軒”懷眾生
26.江左名家龔鼎孳
27.金聖歎法場吟妙聯
28.金聖歎評點見性情
29.怪膽狂情金聖歎
30.周亮工的文士習氣
31.清代戲曲的沿革
32.《清忠譜》末路斷頭顱
33.《風箏誤》一線牽姻緣
34.《笠翁對韻》·笠翁楹聯
35.於《無聲戲》聽驚雷
36.《元聲戲》里的情與理
37.《玉嬌梨》鴛鴦夢方始
38.陳維崧開創陽羨詞派
39.清言妙手申涵光
40.醒世姻緣中的“悍婦”
41.情趣盎然的婚喪民俗大觀
42.《續金瓶梅》的遭際.138
43.順治皇帝的出家詩
44.康熙朝和文學
45.《水滸後傳》的故國遺恨
46.南施北宋
47.黃河·長江·嶺南
48.經師楚狂朱彝尊
49.屈大均“才名動九州”
50.老名士尤侗
51.漁洋山人王士禎
52.清言神品《幽夢影》
53.可怕的文字獄
54.東北流人詩
55.顧貞觀的《金縷曲》佳話
56.詞人納蘭性德
57.情到深處人孤獨
58.葉燮作《原詩》
59.市井士人張岱
60.張宗子自為墓志銘
61.張宗子尋夢西湖
62.李笠翁偶寄閒情
63.洪異曲終人不見
64.《長生殿》里淚痕多
65.興亡悲劇《桃花扇》
66.孔尚任丟官
67.李光地說詩
68.唐甄卅載作《潛書》
69.《女仙外史》中的唐賽兒
70.蒲松齡守株搜奇文
71.《聊齋》中的人間百態
72.花妖狐魅的倩影與詩情
73.“煙波釣徒”查慎行
74.雍正朝和文學
75.禁毀小說的文學政策
76.制藝的命運
77.格式古怪的試帖詩
78.民歌·山歌
79.石成金的奇書《傳家寶》
80.金埴聯語擅清奇
81.趙執信作《談龍錄》
82.方苞和桐城派
83.駢文奇士胡天游
84.“三秋”、“二月”板橋聯
85.空山雨雪立怪傑
86.難得糊塗鄭板橋
87.名醫·詩人·水利家
88.“自成孤調”金農詩
89.說說清代的詩僧
90.誰憐小小雙卿
91.乾隆朝和文學
92.愈演愈烈的文字獄
93.乾隆的御製聯
94.沈德潛和乾隆
95.沈德潛和格調說
96.《雷峰塔》中的法海
97.《雷峰塔》結局快人心
98.《儒林外史》反君權
99.偽儒醜態入畫圖
100.真儒風流足千秋
101.“人在畫圖中”
102.厲鶚和浙派詩詞
103.劉大櫆論文
104.方苞發現了全祖望
105.“妙想迭出”的《綠野仙蹤》
106.世情涼薄的面面觀
107.參透世情好修仙
108.錢載和秀水詩派
109.身世飄蓬曹雪芹
110.《紅樓夢》楹聯趣談
111.《紅樓夢》中夢非夢
112.寶玉·石頭
113.說不盡的釵黛風流
114.醒夢相續·色空奇書
115.大觀園裡的下人們
116.八十回後的真故事
117.袁子才楹聯貴清新
118.奇男子·真性靈
119.性靈詩語真天地
120.《子不語》中的地府冤獄
121.《子不語》中的人間炎涼
122.隨園趣話
123.袁枚的女弟子們
124.雄傑雅正蔣士銓
125.趙翼勤奮作日課
126.“代有才人”趙翼詩
127.“絕世奇文”《歧路燈》
128.市井百態的生活畫卷
129.王鳴盛詩歸沈門
130.金石·肌理·性靈
131.駢文大家紀曉嵐
132.紀曉嵐楹聯多奇趣
133.《閱微》驚魂
134.“濃墨宰相”劉墉
135.書家·禪理·唐音
136.姚鼐氣清而文暢
137.“天騭耆英”夏敬渠
138.著《野叟曝言》抒襟抱
139.理想與自負的摻雜
140.洪亮吉的《北江詩話》
141.“通儒”汪中科場多劫
142.詩詞多瘦秀,交遊俱隨緣
143.黃景仁成名太白樓
144.羅松窗與子弟書
145.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
146.嘉慶朝和文學
147.阮元楹聯趣亦多
148.崑曲的衰落
149.京劇的文學意味
150.民間宗教和寶卷文體
151.《錦回文傳》和迴文詩
152.悲歡離合啟“璇璣”
153.自然磊落宋湘詩
154.屠紳搜羅異聞作《蟑史》
155.隨園同調張問陶
156.王曇的掌心雷
157.《蜃樓志》和嶺南生活
158.《蜃樓志》中的蘇吉士
159.情慾與物慾的幻滅之歌
160.孫原湘詩的精切與空靈
161.張惠言開後世詞風
162.舒位奇文退苗兵
163.《浮生六記》低吟繞樑
164.半世才情,一生情種
165.令人“宿疾頓愈”的《鏡花緣》
166.《鏡花緣》反男權
167.道光朝和文學
168.評書的興盛
169.清蒼幽峭陳沆詩
170.舊夢依稀香畹樓
171.紫姬·汪端·陳小雲
172.梁章 鉅楹聯有章 法
173.承前啟後的《楹聯叢話》
174.文學裡面的衰世氣息
175.市民社會細描摹
176.村社生活的風情畫
177.民間抗爭入筆端
178.西洋形象的幻與真
……
《清代文學.中》
《清代文學.下》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晚明的風氣是沒落而又荒唐的,明神宗幾十年不上朝,怕和臣子見面。因此內部就有民變不絕。在邊境上,又昏昏沉沉,對兇悍的努爾哈赤一部一再遷就,對忠順的哈達和尼堪外蘭等部又不講信義。平時縱容邊將侮辱女真人,一旦女真人憤怒了,又一味地妥協。在明朝、起義的百姓、北邊的女真這三方面的力量對比中,其實明朝的失利甚至滅亡是必然的。萬曆年間,努爾哈赤開始誓師討明,父子兩代奮鬥,直到起義的李自成在崇禎十七年(1644年)間把北京打下來,然後再與同年和明朝降將吳三桂一起,打垮李自成,由第三代的順治皇帝正式定鼎中原。這時明朝的氣數已盡,所以南明終究不比南宋,幾次掙扎,卻越發黑暗,根本沒有恢復的能力了。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正式和明朝決裂的“告天七大恨”裡面充分表現了滿族人的民族精神,那就是恩怨分明,樸素率真。明朝背棄邊約,縱容漢人到女真境內挖參,被殺後還要女真人償命,這是第三大恨;明朝的鎮北關附近的葉赫部,有明朝的官兵幫助抵抗努爾哈赤的進攻,為什麼明朝對葉赫那樣好,對我們這樣壞?這是第二和第四大恨;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對明朝都很忠誠,卻慘遭殺害,此仇不可不報,這是第一大恨;努爾哈赤鍾愛的一個葉赫女,他從此女十四歲等起,等了二十二年,此女卻被明朝授意嫁給了西邊的喀爾喀部王子,這是第五大恨。親情、愛情、公義、信義,都有了。尤其有意思的是認認真真用這些話來告天,頗有口沒遮攔的氣質,坦率得可愛。這氣質雖質樸,卻有些近於詩,它是這個民族健康開闊的精神世界的展霞。

序言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創造出輝煌燦爛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博大精深的精神文明,而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的歷代各體文學,正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文明寶庫的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之一。
縱觀世界史脈,每個古老而偉大文明的源起,都是以特定的文學(尤其是詩歌)作品為標誌,並由此而流傳後世的。談起西歐文明的勃興,誰也不會忘記古希臘神話的代表作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考察南亞文明的發祥,也能從古印度的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的記載中窺見其蹤影。在世界的東方,中國上古的歷史發展,也是與《詩經》、《楚辭》這兩部詩歌總集密不可分的。從此以降,歷代中國人的生活經歷、思想感情、理想願望等等,無不通過生動形象、富於獨創性的文學形式體現出來,並形成了鮮明的民族特色,那就是感情熾烈而深沉,想像豐富而跌宕,語言生動而凝鍊,形式規範而新穎。這種對立統一、內涵廣博的民族特色,在世界文學之林中也確乎是獨樹一幟、無與倫比的。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學曾產生過為數眾多、並且各具特點的體裁形式。僅就詩歌而言,從先秦時代的古老的四言詩和富有南方地域風采的楚辭體,到漢代的參差雜言的樂府詩和整齊規範的五言詩;從唐代的句式整飭、格律謹嚴的近體詩(即五、七言律詩和絕句),到宋代的句式長短不齊、富有音樂之美的詞體(即長短句,又稱詩餘);從元代的多用襯字、便於歌唱的散曲小令,到明清時代的表演於大庭廣眾的鼓書彈詞……如此等等,其體裁之眾多,形式之豐富,實為世所罕見。在散文方面,有駢四儷六、辭藻柔綺的駢文(韻文),有句法靈活、文氣貫通的古文(散文),細分起來,則如碑、銘、論、贊、表、書、記、傳之類,可謂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至於小說,在語言上有文言、白話之分,在內容上有志人、志怪之別,在體制上有長篇、短篇之異……同樣是形形色色、難以備舉的。體裁形式的豐富性和多樣化,為中國文學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極具活力和獨創性的藝術載體。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學更湧現出許多卓越傑出的作家作品。從堅守節操、抗擊腐惡、不惜自沉汨羅、以生命殉理想的貴族詩人屈原,到鄙棄流俗、甘於淡泊、歸隱躬耕以求獨善其身的陶淵明;從“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那豪放飄逸的詩歌,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那遍布民瘼情結的篇章;從關漢卿在《竇娥冤》劇中對人民苦難命運的深切同情,到王實甫在《西廂記》劇中對美好愛情生活的熱烈嚮往;從蒲松齡那簡明精煉、寄寓深遠的《聊齋志異》,到曹雪芹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式的《紅樓夢》;從逼真描摹、嚴於解剖的現實主義小說大師魯迅,到熱情奔放、富於幻想的浪漫主義詩歌巨匠郭沫若……,這不僅是一連串無法備舉永世不朽的名人和名著,更是代代相承的、具有永恆魅力的偉大文學傳統。這傳統,由偉大的人民和一批又一批藝術天才的歡樂與痛苦、心血與智慧凝聚而成並積澱下去,成為民族性格中烙印鮮明的文化基因,激發著、鼓舞著後世的人們朝向未來奮勇邁進。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中國文學也形成了獨特而多樣、絢麗而多彩、各不相同卻又互為依存的風格流派。從先秦到漢代,以社會教化為宗旨的詩經、以佐治鑒政經世致用為歸宿的各體散文、以社會批判為基調的愛國主義與理想主義相結合的楚騷風格占據著主導地位;漢末建安的動亂年月,則有“三曹”(曹操父子)、“建安七子j’(王粲、陳琳等)的慷慨悲涼的詩歌應運而生;魏晉以降,詩歌經由義理艱澀枯燥的玄言詩,走向意象鮮明清麗的山水田園詩;到了唐代,中國詩歌進入光芒四射的黃金時代,除了李白、杜甫猶如並峙於詩史天穹上的雙子星座,還有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清新明麗的山水詩派,高適、岑參為代表的激昂悲壯的邊塞詩派;還有白居易發起的“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新樂府運動,以及“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領導的古文運動;宋代文學以詞為特色,於是出現了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詞派,周邦彥、姜夔為代表的婉約詞派,相互補充,各擅勝場;在詩的方面,則形成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江西詩派;明清詩歌有前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不同流派,詩論有格調說、神韻說、性靈說、肌理說等不同主張,散文則有桐城派、陽湖派的演進更迭;及至近代,詩壇有傷時懷舊的同光體、立志革新的南社等;小說則有揭露黑幕的譴責小說和嘲花弄月的鴛鴦蝴蝶派;當五四運動吹響新文學的號角,提倡“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研究會和鼓吹“革命文學”的創造社,也就崛起於新世紀的文壇了。總之,古往今來這些不同的風格流派,水平或有高低,成就或有大小,但它們在中國文學的百花園中爭奇鬥豔,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中國文學還顯示著渾融豐厚、廣博深沉的文化精神。中國文化的價值尺度,向來是重心在人、以人為本,反映在文學創作上,就必然是以人道主義精神為核心,集中體現了孔子所謂“仁者愛人”的思想;就必然是以現實主義為主導,強烈傾向於貼近人生、干預現實的態度。無論是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還是對階級壓迫的抨擊;無論是對殘酷戰爭的抗議,還是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無論是對淳樸自然的熱愛,還是對美好理想的追求……這一切文學的主題,無不可以從人道主義的基調中尋出根源。也正因此,所以中國文學是以抒情性為主體的,敘事性在很長時間裡、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補充而存在。在中國,文學絕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而是以文學精英為代表人物的人民大眾的事業,是他們文化素養的標誌,審美趣味的表現。相應於中國哲學之精髓的中庸之道,在文學上則強調中和之美,也就是情感表達上主張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在藝術表現上追求含蓄蘊藉,言近意遠。這些都來源於民族的生活和性格,又反過來深化了這種生活和性格。千百年來的中國文學,猶如一幅幅生動優美、逼真細緻的畫卷,把整個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文化精神、風俗人情,全面地展現出來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國文學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並且在人類文明寶庫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這是值得後世每一代中國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並加以發揚光大的。
但是,隨著時代的推移、歷史的變遷,古代文學中相當數量的作品,其所使用的語言,當時雖然明白易曉,今天卻變得古奧難懂了;其所反映的生活,當時雖然真切實在,今天卻顯得遙遠隔膜了;其所表達的觀念,當時雖然幾乎婦孺皆知,今天卻已經逐漸被人淡忘了。雖說時間的樊籬隔不斷人性的溝通和共鳴,但這些實際的困難,畢竟有礙於作為珍貴文化遺產的古代文學對後世精神生活的滋養。因此,如何克服這些困難,以便從歷代文學中體會其美感,領悟其神韻,吸取其精華,從而促進當代的文學藝術創作和和諧社會建設,就的確成為一個有待深入探索、值得認真解決的課題了。
為此,我們特組織國內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合作撰寫了這部大型著作《文學名家名著故事全集·中國卷》。全書以歷史朝代為順序,共包括“先秦文學”、“秦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五代文學”、“宋代文學”、“遼金元文學”、“明代文學”、“清代文學”、“近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十卷,五百萬字。本書的宗旨,在於將中國文學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風格、流派、文體、理論等知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活潑的格調、雅俗共賞的形式,介紹給廣大讀者。這既是為了真實、全面、準確、科學地再現中國文學史的基本歷程和主要風貌,給文學史的教學研究工作和大學文科師生提供一套有價值的參考資料,也是為了在學術研究與文學普及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一般讀者能夠在輕鬆愉快之中,掌握一些文學史知識,加深對祖國文化遺產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鑒於本書規模之宏大、範圍之廣闊、寫法之別致,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們在保持嚴肅認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力求有所創新的同時,也自感由於水平所限,書中疏謬之處或不能免。謹此竭誠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的批評意見,以期把弘揚民族文化優良傳統的事業進一步推向前進。
郭傑
2008年11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