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均華

人物介紹

文均華,男,出生於1939年,粵西山區信宜市水口鎮飛馬走富村老村民。16年來,他無私父愛,為逾百走讀生搭灶做飯。儘管妻子6年前已離他而去,兒女又不在身邊,但逢年過節,那些從這個“家”走出去,或上大學、或已創業的學生們,都會回來探望他這位無私地給過自己父愛的“阿公”。

老伯家境

與走富村不遠的飛馬國小校長王樹榮告訴記者,文均華老伯有一兒六女,女兒們已經全部外嫁,兒子和兒媳婦都在廣州工作,平時就他一人獨居在家。“16年來,他讓出家中的大廚房,為家在遠山的走讀小學生搭建起10多個小火灶,解決他們的午飯問題。不僅如此,文老伯還對在他家搭灶煮飯的學生傾注父親般的愛,與他們同吃同玩,盡心盡力幫助、照顧他們,孩子們都愛叫他‘阿公(爺爺)’”。
文均華在電話里對記者說,每逢周六、周日,在他家中開小火灶做飯的學生都要回到父母身邊,見不到那群活蹦亂跳的孩子們,他心裡總感覺空落落的。
文均華還說,15日當天下午,有一對在肇慶經商的李姓夫婦,看了有關他的事跡報導後,不辭辛苦來看望他,給他帶來父親節禮物和祝福。“今天還沒起床,電話就響個不停,都是以前在我家搭灶煮午飯的學生打過來的,雖然只是一聲問候,但心裡頭格外樂呵。”

無私奉獻

引山泉水

1996年,文均華和妻子從老祖屋搬遷到飛馬國小旁邊居住。次年,在飲水難的走富村,文均華和另一戶村民合資從遠處引來了山泉水,解決了家中的飲水問題。善良的文均華看到左鄰右舍沒水用時,總是主動讓他們到自己家中取水用,還將家中的自來水,開放給一直嚴重缺水的飛馬國小教師無償使用。

搭灶做飯

發現問題
同時,細心的文均華還發現了一個問題:因為飛馬國小缺水以及避免加重學生經濟負擔等原因,學校一直沒有開設飯堂,距離飛馬國小5、6公里,來回需要2個多小時的磨谷地及新勝等村的走讀生,中午要么吃早上從家裡帶來的餿粥、冷飯,要么就是餓著肚子捱到下午放學後才回家吃晚飯。
看到這些走讀的小學生,每天中午都吃著難以下咽的飯菜,個個都是一副營養不良的樣子,文均華為他們心疼,於是,他想著法子要幫助孩子們解決午餐問題。
搭灶做飯
當時,文均華家中有兩個廚房,小廚房用來做飯,大廚房則用來做豆腐、豆餅賣。當有學生家長問可不可以讓孩子到他家中搭灶做午飯時,文均華二話不說就讓出了大廚房。
聽說有地方可以做午飯,在飛馬國小的10多個遠山走讀生,帶著銻煲、水勺、碗碟等餐廚具,一下子就涌到文均華家中開灶來了。
看到有那么多孩子在家中做飯,文均華和妻子樂呵呵地打掃乾淨大廚房,並拉來紅磚,在廚房裡砌起了10多個小火灶。每天中午做午飯時間,即使再忙,文均華和妻子都要過來看看孩子們做飯。
文均華狹窄的客廳里有兩張飯桌,都是給孩子們吃飯坐的。家裡宰雞殺鴨,或者是買魚買豬肉,文均華都端出來放在飯桌上,和孩子們一起同桌吃飯。到了水果收穫季節,文均華還會把香蕉、龍眼、荔枝、沙塘桔等拿出來給孩子們品嘗。
開闢菜地
這些在文均華家中搭灶的走讀生,家庭經濟都比較困難,每次午飯都是做最簡單的白粥吃,外加帶來的蘿蔔乾或者炒花生,從來沒有學生炒過一次青菜。文均華和妻子看在眼裡,便從田地里開闢菜地,按時節分別種上豆角、菜心、白菜等,收摘炒給學生吃。遇上雨水季節沒青菜吃了,文均華還會磨豆腐給孩子吃,或是想盡其他一切辦法讓孩子們吃得好一點。
在文均華家中開小火灶做飯的學生一批又一批,最多的時候有18個,現在還有12個。16年來,已有100多名學生到過他家做午飯吃,期間,文均華為這些學生砌過上百個火灶,劈過的木柴、生過的灶火不計其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