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又一個“圈錢”熱點

文化產業:又一個“圈錢”熱點

為期3天的北京國際電視周讓突然進入夏天的北京感受到了另一種熱度,無論是參展單位還是參觀人數都比往屆成倍增長。電視周新聞發言人潘洪業在人聲鼎沸的展廳里大聲告訴記者:本屆電視周成交額預計將達3億至4億元,而這些參展電視節目的投資絕大多數來自社會集資。

這不免會讓人想到另一則訊息:美國時代華納今年斥資香港華娛衛視,據說出手就是1億美元,同時民間資本投向基礎教育、文化公司股票廣受追捧的訊息近期以來不絕於耳。人們發現,文化產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利潤空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本。隨著網路熱潮的漸漸冷卻,資本流向何處成了人們再次關注的話題。業內人士分析,文化產業,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熱點。

“資本與傳媒業的結合,將是未來3至5年內我國社會實踐深刻變革的重要現象。”(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喻國明語)今年以來,電視界的新聞一直不斷:內地第一家上市傳媒公司湖南電廣傳媒投入8600萬元巨資打造大型財經欄目《財富中國》,很快便在80多家電視台成功落地,而這是電廣傳媒首次介入欄目製作並進軍全國。無獨有偶,另一家上市公司賽迪集團旗下的賽迪影視也在全國40余家電視台亮相,它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聯合推出的日播節目《環球IT報導》甚至打入了“外地節目水都潑不進去”的上海。加上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下屬的北京分公司與在製作一檔大型遊戲欄目《世紀攻略》準備和央視熱點欄目一較高下。人們驚嘆:國有企業及上市公司開始大舉介入電視欄目製作——它將成為區別於各電視台及民間電視製作公司之外的“第三勢力”。

人們驚奇地發現,過去的“精神財富”已變為巨大的“物質財富”,而這種變化正在加速步伐,並日趨強烈地影響著世界的經濟格局。

什麼是文化產業?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博士生導師白仲堯教授認為,文化產業的範圍非常寬泛,娛樂、演出、音像、旅遊、影視、教育、出版、新聞甚至科研、體育等等,都可以納入大文化產業的範疇。一直以來,我國對文化業都是當做文化事業來對待,沒有產業經營的概念。因為過去中國的文化產品過於強調其意識形態性,特別是傳媒方面,多數沒有作為一個產品去經營。雖然也出現了一些做文化的企業,但他們仍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遠遠沒有做成一個完整的蛋糕和規範的市場。

入世之後,很多行業如果離開了國家壟斷的羽翼,恐怕抵禦不了國外資本和國外產業的衝擊,但中國的文化還有民族的優勢,如果能在比較快的時間裡形成自己的規模,恰恰可以形成一定實力與國外的文化勢力平等地競爭。正因為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被同化的可能不大,因此有人認為文化產業應是入世之後最有希望的產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