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產業應對入世的挑戰

大家認為,尚顯稚嫩的中國文化產業正在提速發展以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 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尤為迅猛。 作為擁有12億多人口的文化大國,中國的文化產業前景誘人。

中國文化產業應對入世的挑戰

在剛剛結束的中國文化產業論壇上,全球300多名文化產業界的精英、文化官員和學者探討了在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背景下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問題。大家認為,尚顯稚嫩的中國文化產業正在提速發展以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

半個多世紀前發端於美國的文化產業,近年挾新經濟之勢成為蓬勃於世界的朝陽產業。據業內人士介紹,在許多已開發國家,文化產業已經創造出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創造了許多工業化時代所意想不到的奇蹟。資料顯示,美國的400家最富有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業;美國的文化娛樂業是第一大出口產品;英國文化產業平均發展速度是經濟成長的兩倍;日本的娛樂業產值也僅次於汽車工業;加拿大的文化產業規模超過農業、交通、通訊及信息產業……

在中國,過去數十年來,文化幾乎一直是由政府“包辦”的領域。作為一個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大國,中國的普通百姓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消費,不過是近十幾年的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文化消費在告別“短缺經濟”的中國開始成為一種時尚,成為不少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國文化產業興起的歷史則更為短暫,但它的發展速度之快,卻超乎很多人的估計。

近年來,文化產業的發展,在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大城市尤為迅猛。據悉,北京市2001年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4.6%,達到130億元,已顯現支柱產業的勢頭。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發達城市編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之後,江蘇、浙江、湖稀⒑薄⑻旖頡⑺拇ā⒅厙斕鵲匾捕擠追字貧┪幕搗⒄構婊T謁姓廡┕婊校ν際刮幕翟諼蠢矗抵粒保澳昴謖跡牽模械模?6%,並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幾乎是一個共同的目標。

我國文化產業近年來在部分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報業、廣電、出版、演出集團化的趨勢加速。1996年,廣東省在全國率先組建報業集團,先後成立的南方報業、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和深圳特區報4家報業集團,經過5年發展,經濟實力空前壯大,到2001年底,總資產達83億元,總收入64億元。2001年,經濟發達的江蘇省一舉組建報業、廣電、出版、演藝4個文化產業集團,拉開了以產業化推動文化大省建設的序幕。在北京,國家級的廣電集團、出版集團也相繼問世,文化產業航母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高雅藝術市場,北京、上海在國內率先打造市場名牌。北京國際音樂節雖然剛剛舉辦了4屆,但已邁入國際著名音樂節行列。上海舉辦的3屆國際藝術節每屆都紅紅火火,正在向世界十大藝術節靠攏。

將文化文物與旅遊景點相結合,已發展成一個新興的經濟產業。其中,雲南麗江古城、山東曲阜孔廟、陝西黃帝陵等都是成功的範例,這些地方每年吸引大量國內外遊客,旅遊收入成為當地的財政支柱。

據與會專家提供的數據,截止到2000年底,我國娛樂、音像、演出、藝術品等4大市場共有經營單位22萬多個,從業人員95萬多人。還有電影放映機構3000多家,放映單位12萬個。全國有圖書發行網點10萬多個。從法制建設上看,經過近10年的努力,包括《著作權法》、《音像製品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市場管理條例》和上百個行政法規規章,再加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法規,已基本結束文化市場無法可依的局面。從經濟結構上看,從1993年起,文化市場經營主體既有國有經濟,也有民營經濟,既有股份制經濟,也有外資的大量介入,已初步形成多元化的格局。

更加令人矚目的是,2001年,文化產業已被正式納入中國“十五”規劃綱要。此舉表明,中國對文化產業的政策已經明朗化,發展文化產業將成為中國下一個階段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為擁有12億多人口的文化大國,中國的文化產業前景誘人。資料顯示,1997年我國文化市場主業營業收入為800億元人民幣左右。本次論壇上有專家預測,到2005年,中國文化的潛在消費能力將達到近5500億元。因此,近年來國際各大文化產業集團開始搶灘中國文化市場,覬覦這塊未經充分採掘的“金礦”。可以看出,文化產業作為未來發展最為迅猛、利潤最為可觀的產業,是中國在21世紀經濟全面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

參加論壇的亞美商業網路公司總裁兼執行長桑德·詹森說:“娛樂會促進經濟的發展,在美國,如果人們停止娛樂消費,經濟就會衰退。中國人現在口袋裡有了些閒錢,在買車、買房之餘,引導他們將閒錢花在娛樂文化上,這能刺激消費和經濟的發展。”

“國粹”該怎樣應對加入世貿組織?

在對如何形成中國文化產業的熱烈討論中,傳統文化的保護也備受關注。與會的部分專家認為,推進文化產業要區別可贏利文化產品和非贏利文化種類,不能一股腦兒把它們都直接推向市場,任其自生自滅。但是保護也要通過市場機制來操作才能有效地形成良性循環。

幾百年精雕細刻、千錘百鍊的崑曲是我國的國粹。北方崑劇院副院長劉宇寰說,用狹隘的市場眼光看,非贏利就是落後;無生存能力,就應該被淘汰。但從人類發展歷史的長遠看,文化生態鏈中這些傳統的或探索性的文化存在,正是人類生存必須的文化根據。它們不但向流行文化提供豐富的營養,而且本身就是人類精神需要的一部分。

他說,崑曲這類非贏利性文化的創作者和經營者不是不想贏利,而是在市場競爭中更處於“劣勢”,無法完全依靠市場贏利來支撐,因為在文化休閒化的今天,現代人不把崑曲當作一種娛樂的方式,特別是在受教育不足的大眾面前,更是如此。在經營成本的壓力下,他們感到需要保護。

劉宇寰說,美國的百老匯有各種戲劇的行業協會和基金對演員和劇種進行保護,演員通過與行業協會簽訂契約保障自己的工資。基金會通過市場方式運作,戲劇演員每場演出的工資要交幾個百分點給基金,同時,國家鼓勵企業贊助這些戲劇基金會,對贊助的企業給予稅收方面的一系列優惠。他說,各種戲劇通過基金會進行運作已經證明是一種成功的模式,不僅國家設立戲劇基金,每個州也有自己的基金會。

另外一些與會專家認為,在文化產業應對市場的同時,要避免掠奪性開採,要為我們的子孫後代著想,特別是要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

文化財富何入覓

“我準備告訴中國同行的是藝術和經濟的關係,怎么樣既要有較高的藝術水準又能賺到錢。在這方面,我積累了一些經驗。”美國好萊塢的獨立製片人詹姆斯·奎恩在首屆中國文化產業論壇專場講座上這樣說。同樣來自美國的加州表演藝術社團總裁約翰·海尼斯則說:“我們有60年的經驗,已經建立了很好的娛樂業,也有了一個規範的操作,了解這些對中國發展文化產業來說,可以少走彎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這次論壇上,不少國外文化產業人士將他們成功的市場運作模式介紹給了聽眾,而幾位來自美國的著名百老匯音樂製作人“現場傳經”格外引人注目。

說起當今世界上市場運作最為成功的舞台演出藝術,自然是非美國百老匯音樂劇莫屬。有著41年從業經驗的美國百老匯音樂導演羅布·阿佩爾告訴大家,1950年他曾執導過一部中國背景的大型音樂劇《花鼓歌》,這齣音樂劇在當時引發了中國熱,中餐館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另一位百老匯音樂劇導演、製作人唐·佛朗斯在演講剛開始,就激動地站起來,拿著自己剛在南京街頭買的口哨、閃光風箏四下“獻寶”,他說:“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風箏,我希望有一天能在美國中央公園看到這樣的風箏。”

從這兩位熟知商業文化運作的美國專家臉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在中國看到了遍地的“文化財富”。中國演藝界人士應該如何把這塊金礦開發出來呢?他們認為中國舞台藝術或者更廣泛地說是中國文化產業,目前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找方向”,只有完成了方向的定位,中國文化產業才能完成自我良性的循環。

中國文化管理學會副秘書長喬然說,美國迪斯尼善於利用世界各地的文化賺錢。電影《花木蘭》在美國獲得成功後,迪斯尼樂園推出了一種模仿中國武術的娛樂項目,遊客們可以穿上中國式樣的傳統服裝進行“對打”,這個娛樂項目很受歡迎。在迪斯尼樂園,門票收入只占其營業收入很小的一部分。

喬然說,迪斯尼在成功開發了花木蘭後,現在正打算將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孫悟空形象搬上熒幕。而他兩次到孫悟空“誕生”的故鄉——連雲港花果山遊覽,卻沒看到與《西遊記》有關的文化娛樂項目,風景區的收入也只是門票收入。他說,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我們的經營者與西方文化商人間存在著差距。

轉變觀念成當務之急

年輕的中國文化產業起步伊始,就面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嚴峻挑戰。如何繼續加快發展,使之成長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這已成為中國文化產業界緊迫的課題。當前我國文化產業最亟待解決的問?到的事情是:美國人拍《花木蘭》,一下就得到7億美元,現在他們又對孫悟空產生了興趣。相比之下,擁有極豐富文化資源的我們顯得如此缺乏發掘能力、製作包裝水準和市場拓展力。

江蘇省委副書記任彥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務之急是轉變觀念,加快文化體制的改革。“我們的資源意識、開發意識很差,一個政府包養文化,一個公款消費文化,把文化置於非常困弱的地位,這已經維持不下去了。”

與會的許多文化產業人士指出,要讓人們懂得,只有文化產業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本土文化。沒有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文化市場的規範和繁榮。轉變觀念有助於人們理清文化產業的基本概念,找到政策層面及整體產業鏈上的不足,使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在政策層面上系統化、科學化、明確化。

在經濟學家看來,當前世界上有兩類企業最賺錢:一是高科技企業。依靠高科技含量與技術領先獲得高額利潤,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是它的特點。二是文化企業。文化可以無限再生,像好萊塢、迪斯尼、貝塔斯曼,都是一個個經濟上的龐然大物,美國一節目主持人凱蒂的身價就達到1300萬美元。國內也有個別成功範例:上海的“東方明珠”,到2001年已累計收入9億元,年收入超過著名的法國艾菲爾鐵塔。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司長劉玉珠在提交的論文中表示:“政府要從‘辦文化’的傳統計畫經濟管理模式向‘管文化’方向轉變,要以行業管理為主,通過各種經濟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調控市場,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要對文化屬性進行科學分類,在保障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的同時,支持和鼓勵文化產業進入市場。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要轉變觀念,以滿足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需要為導向,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要最佳化調整文化產業結構,立足於本民族文化資源和國內文化市場,利用國外優秀文化資源並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