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數值氣候分類是指利用聚類分析法對氣候進行分類。
特點
空間面的精確識別是理解決定氣候現象的動力和物理過程的關鍵,數值分類法能用來明確地表達通過氣候變數定義的氣候子系統邊界,並能表明最陡的氣候梯度產生之處。此外,數值分類法還具有客觀性、信息量大等優點,越來越被氣候學家們所接受。已有文獻對全球地區以及澳大利亞、歐洲、南部非洲等局部區域進行數值分類實驗,得出較為滿意的氣候區和氣候類型。
類別
熱帶多雨氣候
1類:熱帶多雨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兩側南北緯10°內。大陸東岸為迎風海岸,可延伸到回歸線附近,熱帶季風區除外。本區熱量指數為高值區,≥3.0,乾熱指數為最低中心≤2.0,顯,示了這裡高濕多雨的特徵。墨西哥灣沿岸以及南美回歸線以北沿海部分地區歸入本類。
熱帶乾濕季氣候
2類:熱帶乾濕季氣候,主要分布在非洲1類氣候的南北側,馬達加斯加島西側背風岸,澳大利亞大陸北部以及美洲部分地區,其界線與Strahler分類法類似。
熱帶季風氣候
3類:熱帶季風氣候,數值計算的結果,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半島除部分迎風海岸外大部分為2類點(重心坐標為熱帶乾濕氣候)和3類(重心坐標為熱帶季風氣候)混雜分布。也就是說這兩類氣候在歐氏多維空間上非常接近。類似的分布尚有非洲大陸熱帶多雨氣候的兩側以及美洲的類似位置。根據發生學原則,以9類點的分布為界將其與亞熱帶氣候分開,這一界線與文獻 劃分的熱帶北界大體吻合,strhaler單純從氣候指標考慮將其與熱帶乾濕季氣候合併為一類,不符合發生學原則。
熱帶千旱氣候
4類:熱帶乾旱氣候,大約位於熱量指數零值線內,乾熱指數為極高正中心≥3.0,夏雨指數為明顯的負中心,主要分布在回歸線附近的大陸中部與西岸。
熱帶半乾旱氣候
5類:熱帶半乾旱氣候,位於4類氣候的低緯一側,是熱帶乾旱氣候與熱帶乾濕季氣候或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氣候。
亞熱帶乾旱氣候
6類:亞熱帶乾旱氣候,分布在熱帶乾旱氣候北側。
亞熱帶半乾旱氣候
7類:亞熱帶半乾旱氣候,分布在亞熱帶乾旱氣候的高緯一側,南美洲南端大陸狹小,不存在亞熱帶乾旱氣候,廣泛分布有這類氣候。
亞熱帶夏乾氣候
8類:亞熱帶夏乾氣候,位於地中海地區的亞熱帶夏乾氣候的界線在各種分類中來回擺動,Koppen-Geiger分類圖將土耳其半島的大部分及兩河流域的部分地區劃入其中,Strahler分類法將其局限於半島西側,Creuzbury N等少數幾種分類法將其擴展到黑海沿岸。經過計算發現,土耳其半島的三面環海帶以及黑海沿岸的部分皆屬此類氣候,整個亞平寧半島也歸入本類,其它地區同類氣候與傳統分類法相比也擴展了些。
亞熱帶季風氣候
9類:亞熱帶季風氣候,數值分類的結果亞熱帶東海岸出現分類中最完整的連續面,說明單從氣候指標看,應歸為一類氣候,但從發生學觀點出發,仍將其單獨列出。此類氣候的南北界線與定性分析結果吻合,北界為秦嶺一淮河一線,南線在南嶺附近,西線為青藏高原東緣。
亞熱帶濕潤氣候
10類:亞熱帶濕潤氣候,分布在除東亞外其它大陸的亞熱帶東部,以北美大陸分布最廣,與Strahle:分類法相比較,其界線略向高緯偏移,特別在沿海地區。
溫帶海洋性氣候
11類:溫帶海洋性氣候,在以往的分類圖中這一界線在歐洲的位置也是各執己見。Koppen-Geiger分類圖將此類氣候延伸到黑海沿岸。Wibman V(1980年)分類圖僅局限於西歐。Strahler分類法的範圍向沿海退縮了一些。數值計算的結果表明這種氣候與大陸性濕潤氣候之間的最徒氣候邊界應為斯堪的那維亞山與西歐沿岸,因此本類氣候在西歐僅局限於不列顛群島、冰島西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西海岸以及西歐大陸沿岸的狹小地區。這一邊界與冬雨濕潤指數的零值線大致相同。這裡有明顯的正中心,其餘地區的邊界與Koppen-Geiger分類相當。
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
12類: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分布在亞歐大陸、北美大陸的溫帶中部地區,因測站稀少,無法準確地區分乾旱與半千旱子系統間的界線,故將其合為一類。熱量指數在本類站點中全部為負值,說明其溫度年較差和極端溫度較高的特徵。冬雨指數也為一負值高中心,這與這裡的降水季節變化大,日較差大,冬雨稀少有關。夏雨指數近於零,說明乾旱少雨是本類氣候的特徵。
溫帶季風氣候
13類:溫帶季風氣候,國外許多著名的分類法中一個主要的弊病就是忽略了這一氣候類型的存在,Koppen將本類氣候的分布區瓜分為幾個部分,黃河以南,黃土高原地區與華西、雲貴高原、南亞次大陸北部同為CW氣候型,黃河北側分別劃為BS和BW氣候,這就跨越了三個溫度帶和四種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半千旱氣候),顯然與實際不符,也違反了發生學原則。中國學者首次提出溫帶季風氣候這一類型,其界線和範圍與數值分類法吻合。日本列島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也是這種氣候在海洋環境下的表現。
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14類: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分布在日本列島及菲律賓群島的一些高地上,多數學者單獨從氣候的發生髮展出發,將其與溫帶季風氣候混為一談。從主因子分布圖上可以看出,除熱量指數大致相似外,乾熱指數在日本列島上為負中心,與大陸上的正中心相反,,說明比起溫帶季風氣候區來說,其7月氣溫、極端高溫、氣溫日較差較小,各月相對濕度及雲量皆大,充分體現了其海洋性的特點。兩種氣候在夏雨濕潤指數上的分布差異更大,在日本列島上為一正值高中心,大部分地區大於6.0,其強度接近熱帶雨林區,而大陸上的溫帶季風區其值只在零值線附近波動。
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
15類: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數值分類法得出此類氣候與傳統分類大致相同,只是其空間範圍有所增減而已。在歐洲,此類氣候擴展到西歐境內,在法國甚至延伸到海岸邊,北美洲僅限於五大湖附近,其與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的界線也東移了10~20個經距。在北美洲,溫帶海洋性氣候與付極地大陸氣候之間也存在過渡性的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這在以往的分類中是沒有的,也是過去分類的疏忽。
副極地大陸氣候
16類:副極地大陸氣候,在亞洲北部和北美北部的廣大地區廣泛分布著這一類氣候,從主因子分布來看,除乾熱指數、濕度年較差指數為正值外,其餘全部為負值。熱量指數在東西伯利亞冷極出現極低負中心,說明這類氣候寒冷而氣溫年較差與極端溫度較差很大的特徵。冬雨指數也是一個極低負中心,說明這裡的日較差大,1月乾冷的特性。夏雨濕潤指數存在負值中心則是降水少,夏雨少的體現,所以冬長而嚴寒,夏冷而短促,年較差大是這類氣候的主要特徵。
極地氣候
17類:極地氣候,因測站稀少,指標不全,無法進行數值分類,按Koppen-Geiger分類法,以最熱月均溫10℃以下的極地地區為極地氣候。
高山氣候
18類:高山氣候,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高原地區,氣候的垂直變化很大。
區別
與其他分類法的區別
就數值氣候分類法而言,全球氣候可以根據五個主因子的分異規律來分析,這五個主因子分別表示熱量狀況、乾熱狀況、冬雨濕潤狀況、夏雨濕潤狀況和濕度季節變化狀況。相關研究 結果表明,因子分析法能綜合更多的氣候要素,反映氣候要素場內的氣候特徵和分異規律,比單一的氣候分析要進步些。
另外,用動態聚類法對經過極大方差旋轉後的正交主因子得分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將世界氣候劃分為18個子類型,解決了前人分類系統中的一些矛盾。使用數值分類求得的最徒氣候邊界減少了人為因子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客觀性。
由於指標的選擇和凝聚點的選取上仍有不科學之處,某些連續的空間面上測站仍有被支解現象,其邊界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特別是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乾濕季氣候的劃分上,亞熱帶季風氣候與亞熱帶濕潤氣候差異性上數值氣候分類法無法入手,只能照搬傳統的分類方法。測站數量有限,指標不全,限制了數值氣候分類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