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九寒冬

數九寒冬

數九寒冬是漢族民間諺語,意思是從數九開如就真正的進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冬至這一天開始數九,這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數九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漢族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乃最大、最多、最長久的概念。九個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古代漢族人民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經已到來。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區的漢族勞動人民,禦寒保暖條件較後代簡陋缺乏,寒冬也被視為威脅與懲罰而對天寒地凍生恐懼感,直接影響人民情緒,甚至會覺得冬季莫名奇妙漫長。當時漢族人民為挨過漫長冬季,遂發明以“數九”方法消遣,以打發時間緩解寒冬威脅下出現的心理危機。而當時圍著家眷數九亦被視為逍遙境界。

基本信息

詞語釋義

數九寒冬數九寒冬
從數九(俗稱“冬至”)開始就真正地進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就是從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大致包括了公曆三個月的冬季時節。
其中,三九和四九最冷。
民間有這么說法:“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九盡楊花開

起源

“數九”習俗究竟起源於何時,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資料。不過,至少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
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就寫道:“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

詳細釋義

從農曆節氣冬至這一天人們開始數九,就是人們所說的“提冬數九”。數上9天是一九,再數9天是二九……數到“九九”就算“九”盡了。“九盡楊花開”,那時天就暖了。人說“冷在九、熱在伏”,數九寒天,最冷的是三九、四九。我國地域遼闊,冬季南北溫差大,但大部分地區較寒冷。北方地區尤為寒冷,在黑龍江有“三九四九,棒打不走”的俗語,在吉林有“三九四九凍死狗”;中南地區則有所緩和,在黃河中下游以及長江中下游則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說法;就這些地方來說三九、四九天特別冷,出門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告誡人們在此期間無論如何不要出遠門。正如《九九歌》中所說:“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插柳,九九八十一,莊稼老漢把田犁。”而在南方地區,三九四九就不那么冷了,如在江蘇則有“三九四九拾糞老漢滿街游”的說法。

九九歌

黃河中下游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黃河中游: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呀門叫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黃河上游的《九九歌》頭九暖,二九冷,三九四九凍破石頭,五九六九河沿兒看柳,七九八九光屁股娃娃拍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江南的《九九歌》一九二九相見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bì lì )(古代的一種樂器,意指寒風吹得籬笆噼噼響聲);四九三十六,夜晚如鷺宿(晚上寒冷象白鶴一樣捲曲著身體睡眠);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七九六十三,布袖擔頭擔;八九七十二,貓兒尋陽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九九歌》 的另一版本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揚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艷陽天。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長沙初九二九,相逢不出手(手插在袖筒或口袋裡);
三九二十七,檐前倒掛筆(冰柱);
四九三十六,人行道途宿(回家過春節);
五九四十五,窮漢階前舞(贊春、送財神);
六九五十四,枯椏枝發嫩刺;
七九六十三,人行道上脫衣裳;
八九七十二,麻拐子(青蛙)田中嗝;
九九八十一,脫去蓑衣戴斗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