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過程
燒過火的人都知道,灶門最好是向著風的。這樣燒火人就不會被嗆到,更容易達到燒火的目的。所以,造窯子一定要向著風來造。這樣是保證火勢可以迎風而上。窯子的方向定下來了,那接下來就是挖底。底部要挖的圓,砌起來才方便,而且堅固。挖底是為了可以保證燒窯子的質量。窯子燒得越久把土燒的越紅越好。因此,我們選擇活動的地方一定要非常乾燥,越乾燥越好。燒起火來就比較快。而窯子的底部我們一定要挖得適度,還要有闊度。這樣,火又能燒的上來,又不用中途掏火灰,影響燒土的質量。而底部的大小跟窯子的大小有關係,因此底部的挖掘起著奠基的作用。其實,造窯子的這個“造”字用“砌”來形容會更貼切一點。因為我們這個窯子,不同於叫花雞的那個窯子。叫花雞的那個窯子只要尋找一個適合的山丘挖個土灶,把土灶燒到一定的火候,在土灶後面挖個坑把雞用調味土包裹好埋起來。用土熱的物理性把雞來烤。但是我們的土窯卻是用土塊一塊一塊壘起來的。身子是一個半封閉的窯子,但它不像客家人的那種火窯只砌半身。我們是留一個燒火的窯門,其他的都用土塊壘起來,頂部以圍攏的方式慢慢壘砌封閉。這個窯子,在壘砌過程中,非常講究技巧和手法的。它和蓋房子一個道理,基層奠基得不好,火燒到一半會垮的。每塊土用的不夠好,也會導致垮窯,以致活動的失敗。所以,在開始做奠基的時候,一定要找幾塊最大的土塊或石塊奠在最底層以作支撐。砌土窯的時候我們有句土訣:要蓋窯子先拱門。所以,這門蓋不蓋得好是關鍵。如何蓋?怎么蓋?一般簡單的蓋法就是“兩豎一橫”,要求的是土塊的塊頭要大,要經得住火燒。但是,敲的時候,會比較難,而且不好埋。因此,我一般砌窯子都會選擇土拱門。兩門柱可用大石塊堆壘,要穩。拱門的時候要膽大心細,選擇土塊要看土塊的形狀,最好用三角棱的土塊來砌,鈍角在上,銳角在下,用多塊這樣大小均勻的土塊拱起來,利用力的作用造一個結實寬大的門。這樣的拱門壘起來就要比兩豎一橫的門要實用得多了。再來就是也是向圍爐的方式,從大到小一層一層的壘上去。用的土塊越多越好。到時候,埋的東西得到的熱量越能均勻分散,得到勻熱的效果。當蓋好了窯子,接下來就是修補。這個環節可以更好的堅固窯子,保護窯子不要倒塌;再次就是增加窯土的量,以便悶蓋的時候有更多的窯土可以支配,最後可以堵住較大的土窯縫隙,把柴火用到實處。修補的泥沙子填補窯頂的時候手要輕,泥土要細,做到輕拿輕放的效果。因為用泥土砌起來的窯子,越靠近頂部越脆弱。做好後,在看看整體效果。壘起來的窯子,看起來像一個小墳冢一樣,四周用土均勻的,厚度中等的為上品。窯子造好了,現在要說的就是“敲”。這個如何敲,也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先把造好窯子用柴火把土窯燒紅,最好可以燒到土色見白。然後把火灰火炭掏出,窯門用生土封住,在窯頂戳出一個孔,孔的大小和放下去的東西大一點,東西先往窯門口投入,然後均勻的投放,邊放邊撥窯土進去,窯土也要撥的均勻,這樣悶起來的食物才好吃,更不會半生不熟。當密度均勻時,就要用木板或者是石塊圍著外面這一層窯土進行拍打,目的是要粉碎那些窯土,讓食物充分吸收熱量。最後一個環節就是用乾的泥沙把這個土窯密封起來,不能透出點點氣來。一般我們都是用泥沙一層一層的拍,把窯子拍的嚴嚴實實的,不透一點點熱氣為止。若選擇的地方有條件的話,先封上一層厚厚的乾泥沙,然後在蓋上一層厚厚的潤泥沙。這樣可以更好的鎖住熱氣。悶出來的味道那是美味中的美味,可謂“敲土窯”的極品呀。這個“敲”字就體現在撥土的這一個環節。成敗與否就在這撥土和投擲一節了。